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古蘇祿東王留華后裔兩份家譜的比較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8-06-14 01:00

  本文選題:家譜 + 蘇祿東王; 參考:《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年03期


【摘要】:古蘇祿國位于今屬菲律賓的蘇祿群島,早在唐宋便與中國有了來往。明永樂年間來,華朝貢的蘇祿東王在歸國途中去世,葬于山東德州,東王次子、三子留下守墓,自此留華未返,與當?shù)鼗刈褰Y合,繁衍至今。為了追本溯源、辨明血系,東王留華后裔于1934年編修了《溫安家乘要錄》,2006年又完成了《安氏族譜》。兩份家譜因成書時代、背景等諸因素的影響存在顯著差異,主要體現(xiàn)在修譜人的主客位立場、兄弟排行問題、觀念變遷以及修譜價值等四個方面。通過對兩份家譜多方位、多視角的比較,不僅利于東王及其后裔的深入研究,還可以從兩份家譜中透視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內涵。
[Abstract]:Ancient Sulu, located in the Sulu Islands of the Philippines, had ties with China as early as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Ming Yongle years, the Chinese tribute in the return of King Su Ludong died, buried in Texas, Shandong Province, Dongwang second son, three sons left behind to guard the tomb, since then stay in China, with the local Hui nationality, multiply to this day. In order to trace back to the origin and identify the blood system, Dong Wang Liuhua's descendant compiled the Wen'an Family record in 1934 and completed the Family Tree of an in 2006.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genealogies because of the writing age and background, which are mainly reflected in four aspects: the position of subject and guest, the ranking of brothers, the change of ideas and the value of writing. The comparison of the two genealogies from different perspectives is not only beneficial to the further study of Dongwang and his descendants, but also to the perspective of the connot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from the two genealogy.
【作者單位】: 中南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
【分類號】:K820.9;K249.2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哈正利;;建構家族意識 拯救民族認同——芻議南方回族譜牒中的文化認同[J];回族研究;2010年01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郭建勛;;對改進《民族學概論》教學工作的思考[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0年03期

2 歐群慧;巴戰(zhàn)龍;;經(jīng)濟文化類型理論對民族地區(qū)校本課程開發(fā)的啟示——以云南省景洪市勐罕鎮(zhèn)中學為例[J];安徽電氣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8年04期

3 柳岳武;清初清、日、朝鮮三國關系初探[J];安徽史學;2005年04期

4 康玲;鄧思勝;;旅游開發(fā)與節(jié)日民俗文化變遷的互動關系分析[J];安徽農(nóng)業(yè)科學;2009年10期

5 時少華;;經(jīng)濟文化類型理論進展評析[J];北方論叢;2009年06期

6 高梅;;語言與民族認同[J];北方語言論叢;2011年00期

7 呂紅艷;;南方北方“二月二”習俗比較分析[J];邊疆經(jīng)濟與文化;2006年04期

8 李慕楊;;鄂倫春族傳統(tǒng)文化的改變形式及其特點[J];邊疆經(jīng)濟與文化;2008年10期

9 戴嘉艷;;物我同構 生生和諧——東北漁獵民族服飾、器具圖案的文化解讀[J];邊疆經(jīng)濟與文化;2012年03期

10 鄭君雷;;關于游牧性質遺存的判定標準及其相關問題——以夏至戰(zhàn)國時期北方長城地帶為中心[J];邊疆考古研究;2003年00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戴光宇;;滿族文化中的環(huán)太平洋文化因素[A];滿學論叢(第一輯)[C];2011年

2 劉檑;;多民族兼容的紐帶——讀《走向和諧——岑努村人類學考察》[A];2011年貴州省社會科學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年

3 趙秀蘭;;論佤族神話《司崗里》中美的原則[A];中國佤族“司崗里”與傳統(tǒng)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4 方媛媛;朱映占;;基諾族的傳統(tǒng)服飾與變遷[A];全球化背景下的云南文化多樣性[C];2010年

5 馬祥林;;探討儒家?guī)煹劳苿雍椭C社會建設[A];孔學研究(第十四輯)——云南省孔子學術研究會第十四次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6 寶力格;盛明光;黃金;;論草原文化[A];中國·內蒙古首屆草原文化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7 盛明光;黃金;;論草原文化的基本要素[A];中國·內蒙古第二屆草原文化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8 朱海強;格廣民;蘇興;;內蒙古自治區(qū)經(jīng)濟增長新引擎——草原文化與創(chuàng)意產(chǎn)業(yè)[A];論草原文化(第七輯)[C];2010年

9 周占軍;;寧夏地區(qū)回族大學生民族文化認同調查分析[A];第十四次全國回族學研討會論文匯編[C];2003年

10 李德寬;;論西部回族“小康社會”建設的資源與途徑[A];第十四次全國回族學研討會論文匯編[C];2003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占魁;臨夏回族自治州特色經(jīng)濟研究[D];蘭州大學;2010年

2 丁鵬;內蒙古阿拉善左旗巴彥浩特鎮(zhèn)漢族移民文化變遷研究[D];蘭州大學;2010年

3 賀琳凱;新中國民族關系與民族政策的互動研究[D];云南大學;2010年

4 程郁儒;民族文化傳媒化研究[D];云南大學;2010年

5 伍先成;民族文化保持的影像到場[D];云南大學;2010年

6 馬京;云南興蒙蒙古族婚姻家庭的變遷[D];云南大學;2010年

7 李笑頻;民族民間藝人生活的苦樂原則[D];云南大學;2010年

8 王瑛;李鴻章與晚清條約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0年

9 趙海霞;清代新疆民族關系研究[D];西北大學;2011年

10 栗志剛;民族認同論[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董秀玲;清末民初鄂倫春族文化變遷研究(1895-1915年)[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劉兵;南寧市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的保護性旅游開發(fā)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3 周艷;廣西武鳴壯族三月三歌圩文化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4 潘瑜;客家祠堂文化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5 榮亮;大連高校外專外教的跨文化適應問題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6 趙娜;山東膠州秧歌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7 王洪;論紅河和諧社會建設中少數(shù)民族文化的保護與發(fā)展[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8 胡美術;生計轉型視角下的藍靛瑤傳統(tǒng)紡織文化變遷[D];廣西民族大學;2010年

9 馬俊勇;廣西田林縣平山村木柄瑤銅鼓舞傳承研究[D];廣西民族大學;2010年

10 何志芳;土族傳統(tǒng)體育文化研究[D];青海師范大學;2010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許永強;中國最大的家譜──皇族家譜[J];檔案;1997年04期

2 韓石山;連家譜都不能這么寫[J];文學自由談;2002年05期

3 楊一瓊;家譜研究價值新探析[J];圖書館;2004年02期

4 張群;鄭和后裔今安在[J];檔案與建設;2005年08期

5 駱兆平;;天一閣藏家譜目錄敘[J];圖書館雜志;1986年04期

6 張棟;小鎮(zhèn)飛出大新聞[J];新聞愛好者;1992年11期

7 俞強;詩二首[J];綠風;2005年04期

8 劉漢杰;;宗族的檔案——家譜[J];百科知識;2007年05期

9 王念清;;家譜[J];鴨綠江(上半月版);2008年04期

10 楊文金;夜郎王“多同”后裔金氏家譜簡述[J];貴州民族研究;1993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蔡朝萍;;淺談家譜的征集與利用[A];貴州省檔案學會第五次檔案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3年

2 臧秀娟;;試論家譜與地方志書續(xù)修[A];江蘇省地方志學會成立10周年紀念大會暨地方志與地方文化學術研討會專輯[C];2004年

3 張梅秀;;山西歷代家譜的編纂與收藏[A];山西區(qū)域社會史研討會論文集[C];2003年

4 徐祖白;;試析家譜在方志編修中的重要作用[A];江蘇省地方志學會成立10周年紀念大會暨地方志與地方文化學術研討會專輯[C];2004年

5 徐彬;;論徽州家譜的評價理論[A];史學批評與史學文化研究[C];2009年

6 王朝輝;宣煦;;心理治療師家譜圖分析[A];中國心理衛(wèi)生協(xié)會第四屆學術大會論文匯編[C];2003年

7 馬超群;馬穎生;;馬哈只碑后云南最重要的發(fā)現(xiàn)——評李士厚《影印原本鄭和家譜校注》[A];2005:歷史的輝煌——紀念昆明建城1240周年、鄭和下西洋600周年、護國運動90周年[C];2005年

8 柴珠林;汪碧珍;;淺談松陽家譜文獻[A];新世紀的圖書館與信息服務——浙江省圖書館學會第九次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9 陳文敬;;略論譜牒的作用與價值[A];閩臺譜牒民俗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10 常建華;;中國族譜學研究的新進展[A];傳統(tǒng)中國研究集刊(第五輯)[C];2008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本報記者 徐揚 任鵬飛 陳光明 ;民間修家譜開始升溫[N];經(jīng)濟參考報;2004年

2 賈豐;常州“第一家譜”修編完成[N];西部時報;2008年

3 卜建芳;吉林《蔚陽淳于氏家譜》現(xiàn)身[N];西部時報;2008年

4 演講人 王鶴鳴;尋根稽譜:家譜的傳承與發(fā)展[N];人民政協(xié)報;2009年

5 蘇婭 孫行之 沈一冰;家譜三家談[N];第一財經(jīng)日報;2009年

6 撰稿 新華社記者 張建松;中國參博最早記錄,在一本家譜中發(fā)現(xiàn)[N];新華每日電訊;2010年

7 撰稿 新華社記者 張建松;網(wǎng)絡家譜四通八達,不出家門就能尋根[N];新華每日電訊;2010年

8 李鐵華;湖南家譜熱悄然升溫[N];西部時報;2010年

9 郜征;尋根問祖催熱“家譜經(jīng)濟”[N];西部時報;2010年

10 謝世清 陳華;家譜揭開“崇安二藍”身世之謎[N];中國民族報;201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8條

1 李曉玲;現(xiàn)代化進程中的東北家族及其成員關系研究[D];吉林大學;2007年

2 李永菊;明代河南的軍事權貴與士紳階層[D];廈門大學;2008年

3 宏英;歷史記憶與民族認同研究[D];內蒙古大學;2009年

4 劉萍萍;黃文煥《陶詩析義》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7年

5 王霞蔚;金元以降山西中東部地區(qū)的宗族與地方社會[D];南開大學;2010年

6 張愛華;族譜話語與權力表達[D];華東師范大學;2012年

7 石峰;組織參與的力量性與缺失性替補[D];中央民族大學;2005年

8 何巧云;清代徽州祭祖研究[D];安徽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左宇菲;清代至民國時期四川部分地區(qū)漢族家譜所見宗族文化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11年

2 吳兆龍;汪道昆的家譜編修活動及其理論成就[D];安徽師范大學;2012年

3 楊強;漢魏六朝家譜研究[D];西北大學;2001年

4 劉榮;隴東農(nóng)村家族文化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4年

5 彭熒;基于Visual basic的馬鈴薯家譜數(shù)據(jù)庫系統(tǒng)設計[D];湖南農(nóng)業(yè)大學;2008年

6 馬錦丹;中國明清及近代回族家譜研究[D];北方民族大學;2008年

7 付永正;清代吉黑地區(qū)滿洲旗人生存狀況研究[D];西北民族大學;2007年

8 王春花;明清時期吳門袁氏家族刻書藏書事業(yè)及其與吳門藝文關系初探[D];蘇州大學;2008年

9 武藝;晚明曲家沈自晉研究[D];蘇州大學;2008年

10 趙省偉;捻亂前夕黃淮地區(qū)的社會結構與社區(qū)關系[D];廈門大學;2009年

,

本文編號:2016313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ggdslw/2016313.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6a9a7***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