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士大夫遺民的頭發(fā)衣冠情結及其心理分析
本文選題:清初 切入點:士大夫 出處:《安徽史學》2013年04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留發(fā)抑或厵發(fā),牽涉以下兩個問題:一是孝道之承繼。厵發(fā)等同于毀傷父母的遺體,是一種大不孝。二是夷夏之大防。厵發(fā)就是拋棄華夏文明之風,甘愿認同蠻夷之俗,是一種不義。明清易代之后,對于士大夫遺民而言,頭發(fā)衣冠既是舊朝的象征,更是民族文化的表征。"天下太平",必須以文化認同為基礎。清廷強行推行厵發(fā)易服,盡管最終還是一統(tǒng)天下,但因厵發(fā)易服而引發(fā)的民族心理的反彈,確乎延緩了清廷統(tǒng)一天下的歷程。就此而論,以清初士大夫遺民群體為考察的主體,透過他們面對厵發(fā)政策的行為動向,進而深入到他們的內(nèi)心世界,對其頭發(fā)衣冠情結加以心理分析,則尤顯必要。
[Abstract]:Two problems are involved: first, the inheritance of filial piety, which is equivalent to destroying the remains of parents, and is a great unfilial act. Second, it is the great defense of the Yi Xia, which is to abandon the culture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and be willing to identify with the vulgarity of the barbarians. It is a kind of injustice. For the literati and bureaucrats after the change of generation, the hair and dress crown was not only a symbol of the old dynasty, but also a symbol of the national culture. "the world is peaceful" and must be based on cultural identity. Although the whole world was finally dominated, the rebound of national psychology caused by the change of clothes actually delayed the process of the Qing Dynasty's unification of the world. In this regard, the group of literati and bureaucrats left behind in the early Qing Dynasty was regarded as the main body of investigation. It is especially necessary to analyze their hair dress complex through their behavior in the face of hair policy, and then go deep into their inner world.
【作者單位】: 西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分類號】:TS941.1;K249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徐雪梅;;論康雍政治斗爭旋渦中的允祥[J];北方文物;2006年04期
2 羅肇前;步入近代之際中、日商力比較[J];福建論壇(文史哲版);2000年04期
3 陳潮;;傳統(tǒng)的華夷國際秩序與中韓宗藩關系[J];韓國研究論叢;1996年00期
4 楊惠濱;清初民族文化的矛盾、融會及接納[J];黑龍江民族叢刊;2003年02期
5 王志紅;;揭示清代征稅官員的種種經(jīng)濟犯罪行為[J];黑龍江史志;2009年24期
6 王海燕;;從謁陵之行看康、雍、乾三帝的為政風格[J];嘉應學院學報;2012年04期
7 鮑秋媛;從西藏與中央政府的關系看所謂“西藏問題”的實質(zhì)[J];理論導刊;2004年12期
8 陳發(fā)揚;林則徐在江蘇的農(nóng)業(yè)改革[J];樂山師范學院學報;2005年03期
9 韓巍;;清代“走西口”的路線及成因[J];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3期
10 張世明;;乾嘉時期恭請王命旗牌先行正法之制的寬嚴張弛[J];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4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趙陽;清代中期揚州學派文學思想研究[D];南京大學;2010年
2 韓龍浩;19世紀《燕行錄》中的中國形象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3 徐實;清朝對外蒙古管理體制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4 徐雷;曾國藩理學思想研究[D];湖南大學;2010年
5 臧麗娜;明清徽州建筑藝術特點與審美特征研究[D];山東大學;2005年
6 鄭朝暉;述者微言—惠棟易學研究[D];武漢大學;2005年
7 趙樹廷;清代山東對外貿(mào)易研究[D];山東大學;2006年
8 付巖志;《聊齋志異》詮釋史論[D];山東大學;2007年
9 戴和冰;清代北京高腔考述[D];中國藝術研究院;2007年
10 烏仁其其格;18至20世紀初歸化城土默特財政研究[D];內(nèi)蒙古大學;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廖勇;論《四庫全書總目·正史類》考據(jù)學[D];蘭州大學;2011年
2 王少凡;清朝的衰落與西方中國觀的轉變[D];遼寧師范大學;2011年
3 馬小麗;趙紹祖的史學成就[D];淮北師范大學;2011年
4 甄杰;晚清蘇州商人慈善精神研究[D];蘇州科技學院;2011年
5 田豐;方東樹的學術與古文創(chuàng)作[D];蘇州大學;2011年
6 魏菊英;清代詩經(jīng)學研究[D];蘇州大學;2011年
7 王榮霞;康雍乾時期在西北邊疆地區(qū)實行的“因俗治邊”政策[D];西北師范大學;2002年
8 劉麗君;清代歸化城土默特地區(qū)教育事業(yè)芻議[D];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2004年
9 王作華;乾隆皇帝與《四庫全書》的纂修[D];蘭州大學;2006年
10 解誠;清代前期太湖流域水利建設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6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馬洪文;;簡易理發(fā)器[J];現(xiàn)代營銷(創(chuàng)富信息版);2007年01期
2 ;易清潔發(fā)梳[J];中國報道;2011年05期
3 ;發(fā)生在20世紀的“發(fā)國”革命[J];現(xiàn)代婦女;1996年07期
4 ;發(fā)型與臉型的協(xié)調(diào)[J];草原稅務;1995年07期
5 ;人體頭發(fā)合成鉆石[J];現(xiàn)代班組;2007年07期
6 本刊編輯部;;愛上“金發(fā)碧眼”[J];乳品與人類;2007年03期
7 張建波,曹書梅,鮑萍;人類頭發(fā)的漂白與染色[J];山東科學;1999年02期
8 孫小宇;;穿過發(fā)絲的“手”[J];優(yōu)品;2010年10期
9 ;頂上冷帽溫暖升級[J];體育世界(酷玩);2006年03期
10 ;全球購[J];時尚育兒;2010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條
1 李偉;;富榮地區(qū)鹽業(yè)經(jīng)濟中資本主義生產(chǎn)關系的萌芽和發(fā)展[A];鹽文化研究論叢(第一輯)[C];2005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6條
1 余兵 本報記者 孫中杰;假頭發(fā)演繹質(zhì)量真功夫[N];中國質(zhì)量報;2009年
2 本報記者 蔡虹;“頭發(fā)醬油”內(nèi)幕[N];北京科技報;2010年
3 本報記者 魏如松邋實習生 張乃心;黃花梨將中國家具藝術帶入化境[N];海南日報;2008年
4 孟暉;是家具,也是民俗[N];21世紀經(jīng)濟報道;2006年
5 李西歐;從“頭發(fā)醬油”看調(diào)味品安全[N];中國食品質(zhì)量報;2010年
6 周安慶;舊時金陵云錦業(yè)狀況摭拾[N];中國檔案報;2009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曹蕊;米糠營養(yǎng)成分分析及其應用研究[D];江南大學;2008年
2 袁夢妮;明式家具設計中的文人審美情趣研究[D];清華大學;2008年
3 朱旭;明代士文化對明式家具的影響[D];山東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164786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ggdslw/16478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