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俄《尼布楚條約》到中朝長白山定界——穆克登查邊定界動因再探
本文選題:《尼布楚條約》 切入點:天下一統(tǒng) 出處:《求是學刊》2014年03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隨著《尼布楚條約》的簽訂,清初邊疆局勢逐步穩(wěn)定,一統(tǒng)格局初步形成。在此形勢下,清朝統(tǒng)治者一方面繼承歷史傳統(tǒng)進行《一統(tǒng)志》的編纂,一方面利用傳教士的西方測繪技術(shù)繪制《皇輿全覽圖》,以展示其"天下一統(tǒng)"的政治成果;而厘清中朝之間尚不明晰的邊界,則成為推進這兩項政治工程亟須解決的重要問題。朝鮮李萬枝越境殺人事件,不僅為清廷派員進入朝鮮勘測邊界、繪制地圖提供了契機,而且成為清廷下決心徹底解決越界流民問題的導火索。在這一過程中,此前中俄解決邊界沖突的模式為清廷提供了重要借鑒。
[Abstract]:With the signing of the Treaty of Niebuchu, the situation in the border areas in the early Qing Dynasty gradually stabilized and the unified pattern was initially formed. In this situation, on the one hand, the rulers of the Qing Dynasty carried out the compilation of "one Unification Records" on the one hand, inheriting the historical tradition, On the one hand, the Western surveying and mapping techniques of missionaries were used to draw the "imperial and geographical overview map" to show the political achievements of the "unification of the whole world"; and to clarify the unclear boundary between China and North Korea, The killing across the border by Lee Wan-chi of North Korea has not only provided an opportunity for the Qing government to send personnel into the DPRK to survey the border and draw maps, Moreover, it became the trigger for the Qing government to resolve the problem of cross-border displaced people once and for all. In this process, the model of resolving the border conflict between China and Russia provided the Qing court with important reference.
【作者單位】: 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
【基金】:中國人民大學科學研究基金(中央高;究蒲袠I(yè)務費專項資金資助)“滿文與清代政治和社會生活”,項目編號:12XNJ012
【分類號】:K249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2條
1 刁書仁;康熙年間穆克登查邊定界考辨[J];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03年03期
2 馬孟龍;;穆克登查邊與《皇輿全覽圖》編繪——兼對穆克登“審視碑”初立位置的考辨[J];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09年03期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蔡曉榮;晚清中外船碰問題探論[J];安徽史學;2004年03期
2 李永勝;;1902年中葡交涉述論[J];安徽史學;2007年02期
3 傅德元;;丁韙良《萬國公法》翻譯藍本及意圖新探[J];安徽史學;2008年01期
4 蔣立場;;清末銀兩匯價波動與外債償付(上)[J];安徽錢幣;2008年02期
5 馬陵合;;從“聯(lián)美”到均勢外交——清季幣制借款的外交功能及其缺失[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年01期
6 石濤;外國在華銀行與晚清借款[J];安康師專學報;2004年01期
7 萬曉宏;清政府對海外華僑政策之演變[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02期
8 朱皓;陳獨秀在中東路事件宣傳上與中共中央的分歧[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03期
9 黃文治;陸發(fā)春;;安慶教案與近代官紳階層研究[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4期
10 施云;;清代疆域[J];遼寧科技大學學報;2008年01期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方靖;近代西方警政的東漸及其在廣州的實踐[D];暨南大學;2010年
2 王瑛;李鴻章與晚清條約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0年
3 文志勇;民國新疆民族關(guān)系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4 包青松;策妄阿喇布坦統(tǒng)治時期的準噶爾汗國史研究(1689-1727)[D];內(nèi)蒙古大學;2011年
5 袁哲;法學留學生與近代上海(清末-1937年)[D];復旦大學;2011年
6 王一帆;清末地理大測繪:以光緒《會典輿圖》為中心的研究[D];復旦大學;2011年
7 張永帥;近代云南的開埠與口岸貿(mào)易研究(1889-1937)[D];復旦大學;2011年
8 武強;近代上海港城關(guān)系研究(1843-1937)[D];復旦大學;2011年
9 楊梅;近代西方人在云南的探查活動及其著述[D];云南大學;2011年
10 葛寶森;保定商會研究(1907-1945)[D];河北大學;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5條
1 刁書仁;康熙年間穆克登查邊定界考辨[J];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03年03期
2 李花子;;朝鮮王朝的長白山認識[J];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07年02期
3 徐德源;長白山東南地區(qū)石堆土堆筑設(shè)的真相[J];中國邊疆史地研究;1996年02期
4 徐德源;穆克登碑的性質(zhì)及其鑿立地點與位移述考——近世中朝邊界爭議的焦點[J];中國邊疆史地研究;1997年01期
5 汪前進;歷史上中朝兩國地圖學交流[J];中國科技史料;1994年01期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倪屹;;穆克登碑性質(zhì)辨析[J];白城師范學院學報;2011年06期
2 倪屹;;穆克登碑原址考證[J];北方文物;2012年02期
3 陳慧;;穆克登碑后世位移考辨[J];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10年04期
4 陳慧;;后世所見的穆克登碑[J];朝鮮·韓國歷史研究;2009年00期
5 李花子;;康熙年間穆克登立碑位置再探[J];社會科學輯刊;2011年06期
6 袁輝;穆克登查邊始末[J];中國地名;1997年04期
7 陳慧;;清代穆克登碑初立位置及圖們江正源考論[J];清史研究;2009年04期
8 陳慧;;穆克登碑性質(zhì)新考[J];朝鮮·韓國歷史研究;2013年01期
9 倪屹;;從《皇輿全覽圖》看穆克登碑原址[J];社會科學輯刊;2011年04期
10 陳慧;李寶奇;;穆克登碑文中的“土門”即今圖們江[J];學術(shù)交流;2006年11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3條
1 陳慧;;后世所見的穆克登碑[A];朝鮮·韓國歷史研究(第十輯)——中國朝鮮史研究會會刊[C];2008年
2 陳慧;;穆克登碑性質(zhì)新考[A];中國朝鮮史研究會會刊——朝鮮·韓國歷史研究(第十三輯)[C];2011年
3 李花子;;康熙年間長白山定界與圖們江上流堆柵的走向[A];中國朝鮮史研究會會刊——朝鮮·韓國歷史研究(第十三輯)[C];2011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劉偉坤;穆克登查邊問題再探討[D];長春師范大學;2014年
2 鄒曉會;清康熙時期穆克登勘界問題再研究[D];山東大學;2012年
,本文編號:161205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ggdslw/16120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