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動空間”下的地方認同及其建構意義
本文關鍵詞:“流動空間”下的地方認同及其建構意義
更多相關文章: 流動空間 社會運動 流動權力 地方認同 建構
【摘要】:隨著信息社會的來臨,"流動"成為事物的基本特征。就空間形式和過程而言,"流動空間"逐漸取代地方空間成為主導性的空間形態(tài),表征以具體地域為載體的社會文化,與那些繼續(xù)支配著社會但卻不受其自身控制的流動性權力與社會組織之間的脫落。反全球流動權力的各種社會運動,則以重建自身群體的文化認同感為目標,借助文化編碼的方式來對抗持續(xù)進行的信息化過程;跈嗔α鲃优c認同抗爭的雙重邏輯,中國作為全球流動權力視野下的地方,在建構"中國夢"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等民族認同的同時,將環(huán)境、女權、宗教、農(nóng)民工等形形色色的認同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相連接,通過"一帶一路"、亞投行等重大戰(zhàn)略舉措,在地方的意義上建構"另一種流動空間"以破除美國為首的西方社會對中國的包圍。
【作者單位】: 江蘇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關鍵詞】: 流動空間 社會運動 流動權力 地方認同 建構
【基金】: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馬克思承認哲學思想及其當代價值研究”(項目編號:13CZX012)的階段性成果 “江蘇大學青年骨干教師工程項目”資助
【分類號】:C912.6
【正文快照】: 空間和時間是人類生存與發(fā)展的基本物質向度。正,指出空間不是被動和空洞的容器,而是社會生活當今信息化社會,網(wǎng)絡作為一種信息傳播技術全面滲中主動和積極的因素,由人類實踐活動生產(chǎn)出來,并透進日常生活,導致社會時空急速的轉變。鑒于社會情對人類社會生活和行為產(chǎn)生重要的影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8條
1 趙向光;李志剛;;中國大城市新移民的地方認同與融入[J];城市規(guī)劃;2013年12期
2 胡大平;;地方認同與文化發(fā)展[J];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03期
3 熊幗;張敏;姚磊;汪俠;;大學生的地方依戀特征與形成機制——基于南京仙林大學城的調查[J];人文地理;2013年05期
4 王東杰;;地方認同與學術自覺:清末民國的“蜀學”論[J];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6期
5 唐歡;;旅游情境下的鄉(xiāng)村儀式展演與文化變遷[J];樂山師范學院學報;2014年05期
6 古麗扎伯克力;辛自強;李丹;;地方依戀研究進展:概念、理論與方法[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5期
7 王俊;楊雄杰;林嘉玲;;新時代鄉(xiāng)村婚禮的地方認同與傳統(tǒng)重構研究——以粵西Z鄉(xiāng)自由戀愛婚禮中的“媒人制”為例[J];云南地理環(huán)境研究;2011年06期
8 ;[J];;年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趙宗金;董麗麗;王小芳;;地方依附感與環(huán)境行為的關系研究——基于沙灘旅游人群的調查[A];2013年中國社會學年會暨第四屆海洋社會學論壇論文集[C];2013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莊春萍 張建新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地方認同:將“地方”納入“自我”認同結構[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2年
2 四川大學教授 王東杰;地方的,也是中國的[N];南方周末;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3條
1 陳俊彥;開發(fā)區(qū)發(fā)展績效對周邊社區(qū)居民地方認同的影響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5年
2 王秋花;細節(jié)變異與地方認同[D];蘭州大學;2007年
3 趙良成;居民旅游影響感知對其地方依戀作用機理的實證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14年
,本文編號:88230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ydyl/8823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