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釋水平視角下的樂觀偏差效應
本文關鍵詞:解釋水平視角下的樂觀偏差效應
【摘要】:研究基于解釋水平理論,考查心理距離對樂觀偏差效應的影響。實驗從心理距離的事件概率維度、時間距離維度、空間距離維度入手,采用自編的材料對677名被試進行測量,探討心理距離的遠近對樂觀偏差產(chǎn)生的影響。結果表明,被試對未來生活事件的判斷存在總體上的樂觀偏差。在較遠的心理距離條件下,被試表現(xiàn)出更大的樂觀偏差;而在較近的心理距離中,樂觀偏差效應明顯減小。但在時間距離維度以及消極事件的概率維度上,表現(xiàn)出與總體樂觀偏差不一致的現(xiàn)象。。
【作者單位】: 肇慶學院教育科學學院;
【關鍵詞】: 樂觀偏差 解釋水平理論 心理距離
【分類號】:B842.1
【正文快照】: 1引言樂觀偏差(optimistic bias)是個體的一種認知上的偏差,又稱之為非現(xiàn)實的樂觀主義(unrealisticoptimism)。Weinstein(1980)認為,人們普遍傾向于相信自己更可能經(jīng)歷積極事件,而別人更可能經(jīng)歷消極事件。也就是好事情更多發(fā)生在自己身上,而壞事情更多發(fā)生在他人身上的一種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賀征;;想象——拉近欣賞主客體間的心理距離[J];太原大學教育學院學報;2009年01期
2 陳紅波;薛自英;張玉娟;;心理距離影響下的人稱指示借用現(xiàn)象[J];瓊州學院學報;2010年01期
3 陳紅波;馬艷紅;;心理距離對人稱指示用法的影響[J];遼寧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1期
4 姬靈毅;;心理距離與山水欣賞——以晚明山水道游現(xiàn)象為例[J];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年S1期
5 華生旭;呂厚超;;心理距離與建構水平的雙向作用關系[J];心理科學;2012年06期
6 游火旺;;淺談審美心理距離[J];美術大觀;2013年09期
7 陳望衡;山水美欣賞與心理距離[J];社會科學家;1986年02期
8 張振元;反“心理距離”說[J];黃河水利教育;1995年03期
9 胡紅;論教練員與運動員的“心理距離”[J];體育科學;1997年04期
10 李紅巖;淺論“心理距離說”[J];榆林高等?茖W校學報;1999年0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祝幗豪;張積家;陳俊;;解釋水平理論視角下的心理距離[A];增強心理學服務社會的意識和功能——中國心理學會成立90周年紀念大會暨第十四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2011年
2 吳三美;何先友;;情緒性質(zhì)對心理距離的影響[A];第十二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9年
3 趙秋荻;劉永芳;段婧;徐沙;;心理距離與決策者角色對風險決策的影響[A];心理學與創(chuàng)新能力提升——第十六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論文集[C];2013年
4 竇東徽;張紅川;黃四林;孫鈴;侯佳偉;;權力對于過去和未來時間心理距離的影響[A];心理學與創(chuàng)新能力提升——第十六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論文集[C];2013年
5 張鋒;申之美;;建構水平與心理距離的自動化聯(lián)接特性:刺激距離信息強度的作用[A];增強心理學服務社會的意識和功能——中國心理學會成立90周年紀念大會暨第十四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2011年
6 岳介先;;布洛的心理距離說與中國藝術美學[A];東方叢刊(1994年第2輯 總第九輯)[C];1994年
7 金永明;;高中生主動縮短師生心理距離的實驗研究[A];中國心理衛(wèi)生協(xié)會青少年心理衛(wèi)生專業(yè)委員會第八屆全國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2年
8 金永明;;高中生主動縮短師生心理距離的實驗研究[A];首屆“健康杯”全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研討暨頒獎大會論文集[C];2002年
9 劉永芳;;自我-他人決策差異:研究的某些新進展[A];心理學與創(chuàng)新能力提升——第十六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論文集[C];2013年
10 何貴兵;;心理距離視角下的行為決策研究[A];心理學與創(chuàng)新能力提升——第十六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論文集[C];2013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俞吾金;縮短與子女的心理距離[N];文匯報;2001年
2 牟定縣毛陽中學 胡志波;利用心理距離進行教學[N];云南經(jīng)濟日報;2002年
3 河南總隊 馮元喜;表面距離≠心理距離[N];人民武警;2007年
4 茅政一 王鳳國;縮短與新兵的心理距離[N];人民武警;2005年
5 新華網(wǎng);提升創(chuàng)造力,請與問題保持“心理距離”[N];大眾科技報;2009年
6 吳建光 郭文忠;拉近心理距離 融洽官兵關系[N];人民武警報;2011年
7 欣新;夫妻要有“心理距離”[N];北京科技報;2000年
8 游火旺;審美的心理距離[N];美術報;2014年
9 祝幗豪 陳俊 張積家 華南師范大學心理學院 心理應用研究中心 中國人民大學心理學系;情感因素影響人們對心理距離的感知[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3年
10 王小溪;四種心理距離[N];大眾衛(wèi)生報;2004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文靜;“心理距離”為何能成為藝術要素和審美原理[D];上海師范大學;2010年
2 賀征;關于欣賞與創(chuàng)作過程中“心理距離”的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6年
3 于立娜;中學階段師生心理距離的理論與實踐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07年
4 華生旭;情緒效價對解釋水平的影響及其與心理距離的交互作用[D];西南大學;2013年
5 鄧云;“心理距離說”再思考[D];揚州大學;2014年
6 王岱瑩;冷暖色對個體心理距離遠近感知的影響[D];浙江師范大學;2015年
7 許巧蘭;基于解釋水平理論視角探討心理距離對智慧行為的影響[D];曲阜師范大學;2015年
8 孫云英;損益情景下心理距離對小額理財決策中跨期選擇的影響[D];華東師范大學;2014年
9 鄒斌;自我—他人心理距離對價值—可行性權衡的影響[D];華東師范大學;2015年
10 張寶林;心理距離與模糊修辭研究[D];長春理工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99985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xinlixingwei/9998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