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輔導員社會支持、自我概念與心理彈性的現(xiàn)狀及關系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7-09-28 07:13
本文關鍵詞:高校輔導員社會支持、自我概念與心理彈性的現(xiàn)狀及關系研究
【摘要】:研究選取泉州地區(qū)260名高校輔導員作為研究對象,在總結以往相關研究的基礎上,采用社會支持評定量表(SSRS)、田納西自我概念量表(TSCS)和成人心理彈性量表(RSA),考察了高校輔導員社會支持、自我概念、心理彈性的現(xiàn)狀及其相互之間的關系,以期揭示高校輔導員心理彈性的成因,為提高高校輔導員心理彈性水平提供心理學依據(jù)。研究發(fā)現(xiàn):(1)高校輔導員具有較滿意的社會支持度,社會支持水平在婚姻、教齡、職稱、月工資水平上存在顯著差異,其他維度的差異不顯著:已婚輔導員在社會支持及各維度上均高于未婚輔導員;教齡長的輔導員在社會支持總分及客觀支持上高于教齡短的輔導員:職稱高的輔導員在社會支持總分、主觀支持和客觀支持上均高于職稱低的輔導員:月工資水平高的輔導員在客觀支持維度上高于月工資水平低的輔導員。(2)高校輔導員的自我概念水平總體較好,自我概念水平在性別、婚姻、教齡、職稱、學校性質(zhì)、月工資水平上存在顯著差異,其他維度的差異不顯著:女性輔導員道德自我水平高于男性輔導員;已婚輔導員在心理自我和自我滿意兩方面高于未婚輔導員,而未婚輔導員在自我批評維度上高于已婚輔導員;教齡長的輔導員在生理自我、道德自我、心理自我、家庭自我、自我滿意、自我行動以及總分上高于教齡短的輔導員;職稱高的輔導員道德自我高于職稱低的輔導員;公辦高校輔導員道德自我水平高于民辦高校輔導員;月工資水平高的輔導員在心理自我、社會自我、自我滿意、自我行動以及總分上高于月工資水平低的輔導員。(3)高校輔導員心理彈性水平總體一般,在性別、婚姻狀況上存在顯著差異,其他維度的差異不顯著:男性輔導員社交能力高于女性輔導員;已婚輔導員在社會資源這一維度上得分高于未婚輔導員。(4)社會支持與自我概念之間顯著相關,自我概念與心理彈性之間顯著相關,社會支持與心理彈性無顯著相關關系。(5)心理彈性總分與自我概念總分以及道德自我、家庭自我、自我概念、自我行動等4個維度之間均呈顯著正相關;心理彈性中的自我效能這一維度與自我概念中的道德自我、自我概念這兩個維度均呈顯著正相關;心理彈性中的組織風格這一維度與社會支持、主觀支持、生理自我呈顯著負相關,而與自我批評這一維度則呈現(xiàn)顯著正相關;心理彈性中的社交能力這一維度與自我概念中的心理自我、自我行動這兩個維度存在正相關,而與自我批評這一維度則呈顯著負相關。(6)心理彈性中的家庭凝聚力這一維度與社會支持及其3個維度存在顯著正相關關系,與自我概念總分、生理自我、道德自我、心理自我、家庭自我、自我概念、自我滿意、自我行動兩兩之間均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系。(7)高校輔導員的自我概念對心理彈性具有顯著的預測作用,自我概念可以預測心理彈性2.2%的變異量,自我概念中的道德倫理自我這個因素可以預測心理彈性4.9%的變異量。(8)高心理彈性組高校輔導員與低心理彈性組高校輔導員在自我概念的道德自我方面存在顯著差異。高心理彈性輔導員道德自我水平高于低心理彈性輔導員。高校輔導員的心理彈性水平是內(nèi)外保護性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從本研究的結論來看,自我概念對高校輔導員的心理彈性產(chǎn)生重要影響,社會支持的部分維度對心理彈性也產(chǎn)生一定影響。因此,改變不良認知、優(yōu)化工作環(huán)境以及深化普及認同支持,是提升高校輔導員心理彈性水平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高校輔導員 社會支持 自我概念 心理彈性
【學位授予單位】:福建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B844.3
【目錄】:
- 中文摘要2-4
- Abstract4-7
- 第一章 文獻綜述與問題提出7-19
- 1.1 高校輔導員社會支持、自我概念與心理彈性的研究概況7-16
- 1.2 問題提出16-17
- 1.3 研究思路17-19
- 第二章 研究構想與研究設計19-23
- 2.1 研究目的19
- 2.2 研究假設19
- 2.3 研究方法19-23
- 第三章 高校輔導員社會支持、自我概念與心理彈性現(xiàn)狀及其關系結果分析23-55
- 3.1 高校輔導員社會支持、自我概念與心理彈性現(xiàn)狀分析23-50
- 3.2 高校輔導員社會支持、自我概念與心理彈性的關系分析50-55
- 第四章 討論55-63
- 4.1 高校輔導員社會支持、自我概念與心理彈性的現(xiàn)狀55-58
- 4.2 高校輔導員社會支持、自我概念與心理彈性的關系58-60
- 4.3 高校輔導員心理彈性水平的提升建議60-63
- 第五章 結論63-65
- 第六章 研究的創(chuàng)新之處與不足65-67
- 6.1 研究的創(chuàng)新之處65
- 6.2 研究的不足與研究展望65-67
- 參考文獻67-71
- 附錄71-80
- 致謝80-82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3條
1 韓磊磊;;國內(nèi)教師應付方式研究近況[J];天津市教科院學報;2006年01期
2 李強;社會支持與個體心理健康[J];天津社會科學;1998年01期
3 吳彬彬;楊軍;楊金偉;趙英;;高校輔導員一般自我效能感調(diào)查分析[J];中國初級衛(wèi)生保健;2008年05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劉春蘭;關薦;;中學教師心理彈性模型的建構[A];第十二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9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毛淑芳;復原力對自我復原的影響機制[D];浙江師范大學;2007年
2 焦孟洲;高職院校輔導員自我效能感及提升策略[D];大連理工大學;2013年
,本文編號:93449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xinlixingwei/934495.html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