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社科論文 > 心理論文 >

中國心理彈性思想探源

發(fā)布時間:2017-09-18 01:23

  本文關鍵詞:中國心理彈性思想探源


  更多相關文章: 心理彈性 思想 中國文化 哲學 儒道釋


【摘要】:心理彈性(resilience)研究肇始于西方,考慮到心理彈性是一個兼具文化一般性和文化具體性的構念,中國的心理彈性研究亟待本土化。身處嚴重壓力/逆境該如何應對,如何保持健康及積極發(fā)展?古老的中國哲學透露出深厚的生存智慧。從儒、道、釋出發(fā),嘗試梳理、廓清中國心理彈性思想本質(zhì),探明中國心理彈性思想的內(nèi)核及其由來。儒家強調(diào)自強進取,道家注重安時順應,佛家主張超脫了悟。儒道釋為中國人提供了逆境應對的進路指南,進取、順應、超脫,是中國古代心理彈性思想的堅實內(nèi)核,體現(xiàn)著中國人心理彈性的文化實質(zhì),是中國人面對壓力/逆境時的應對能量基源。通覽和梳理中國古代心理彈性思想,挖掘中國心理彈性思想的內(nèi)核,對于推進心理彈性研究本土化進程不無裨益。
【作者單位】: 華東師范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華東師范大學學前教育與特殊教育學院;
【關鍵詞】心理彈性 思想 中國文化 哲學 儒道釋
【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08CSH026) 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項目(B08013) 上海市浦江人才計劃項目(12PJC037) 上海市婦聯(lián)家庭文明建設重點課題(JW1303)
【分類號】:B84-092
【正文快照】: 1心理彈性研究與文化心理彈性(resilience)是二十世紀70、80年代初步成型的一個新興的心理學研究領域。經(jīng)歷了從學界選擇性忽視、到日漸發(fā)現(xiàn)認同及領域確立再到廣泛關注的進程,該領域現(xiàn)已成為頗具影響力的心理學科研熱點之一,業(yè)已掀起四波研究浪潮[1-3]。作為一個對心理病理學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璐;;東西方意識形態(tài)領域中的“逆境英雄”形象比較分析[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0年04期

2 王森;;由《老子》中的“水”看其“不爭”的人生哲學[J];大慶師范學院學報;2010年01期

3 陳超;禪宗精神及其對現(xiàn)代人生的意義[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00年03期

4 史夢薇;;文化視野下的應對:理論、維度與經(jīng)驗研究[J];貴州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年01期

5 沈景春,林劍;中西文化比較研究[J];江漢論壇;2004年01期

6 南帆;;文化的意義及其三種關系[J];江蘇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4期

7 馮之浚;;文化與人生[J];科學學研究;2007年03期

8 杜江;;芻議儒釋道關系及意義[J];學理論;2011年31期

9 高婷婷;;淺談老莊消極思想中的積極因素[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1年05期

10 王僉崇;;中國傳統(tǒng)文化在深層社會心理中的作用[J];內(nèi)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2012年01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毛欽;;從“大團圓”看關漢卿的哲學思想[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年07期

2 吳世韞;嚴燕;;大學生心理彈性狀況的調(diào)查[J];成功(教育);2010年11期

3 余霞;;陸游、范成大巴渝詩異同之原因探析[J];重慶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5期

4 劉佩德;;老子的“道”與孔子的“道”[J];大理學院學報;2011年07期

5 呂正兵;;中國古代詩歌傳播方法初探[J];東南傳播;2010年06期

6 齊圓圓;;心理彈性與體育教學互動關系研究[J];大慶社會科學;2011年05期

7 張鈺;李敏;張佳佳;胡光濤;張麗麗;李培培;韋美;汪濤;;應激回彈力問卷在軍人中的信效度研究[J];第三軍醫(yī)大學學報;2010年02期

8 陳翰;張佳佳;李敏;許瑩;繆毅;汪琴;劉宏亮;;創(chuàng)傷康復期患者應激障礙與心理彈性的相關研究[J];第三軍醫(yī)大學學報;2010年18期

9 左昕;彭李;李敏;姚占韻;李軍;;心理彈性訓練對水面艦艇軍人正/負性情緒和心率變異性的影響[J];第三軍醫(yī)大學學報;2011年24期

10 陳露露;彭李;唐棠;李敏;;婦科癌癥患者心理健康和應對方式的相關研究[J];第三軍醫(yī)大學學報;2012年1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劉得格;時勘;孫海法;龔會;;企業(yè)高層管理者應對危機事件的抗逆力模型探索[A];第四屆(2009)中國管理學年會——組織行為與人力資源管理分會場論文集[C];2009年

2 李國安;蘇世蘭;張炳江;;基于FAHP的擇偶吻合度模型的構筑[A];中國企業(yè)運籌學[2013(1)][C];2013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霞;管理者的職業(yè)彈性研究:結構及其前因后效關系[D];南開大學;2010年

2 李兆良;寬恕內(nèi)涵的本土心理學反思[D];吉林大學;2011年

3 熊韋銳;正念療法的人性論迷失與復歸[D];吉林大學;2011年

4 張愛蓮;心理健康服務人員核心勝任特征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5 于曉波;先天性小耳畸形患者心理彈性問題、相關因素及其干預對策研究[D];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2011年

6 樊維艷;中國哲學視野下的中國畫學研究[D];山東大學;2011年

7 葉湘虹;榮格道德整合思想研究[D];中南大學;2010年

8 陳明;全真道的道德修養(yǎng)論研究[D];中南大學;2010年

9 李廣義;《太平經(jīng)》倫理思想研究[D];中南大學;2010年

10 劉玉梅;道德焦慮論[D];中南大學;201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雷丹;中國佛教與道教人生哲學比較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2 劉曉燕;孤獨癥兒童家長心理彈性保護性因素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3 張野;先秦休閑文化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4 張文娟;南帆文藝思想研究[D];西北民族大學;2010年

5 張若銘;馬祖道一禪學思想研究[D];南昌大學;2010年

6 沈曄;知識型員工職業(yè)韌性及其與幸福感的相關研究[D];南昌大學;2011年

7 徐家華;大學生心理彈性問卷的編制及其初步應用[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8 吳衛(wèi)國;論道家心理健康思想及其現(xiàn)代價值[D];杭州師范大學;2010年

9 冀建偉;關于增強青少年心理彈性的教學案例設計[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10 胡書蘭;大學生情緒彈性特點及其相關影響因素[D];河南大學;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登峰,崔紅;文化、語言、人格結構[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04期

2 楊淑琴;儒釋道精神與中國人的宗教心理[J];北方論叢;2004年02期

3 趙靜;李林英;;大學生學業(yè)韌性量表的初步編制[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1期

4 王雙全;;探析心理彈性研究及其教育啟示[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年12期

5 李海壘;張文新;張金寶;;青少年心理韌性量表(HKRA)的修訂[J];心理與行為研究;2008年02期

6 李學竹;;關于《五蘊論》的研究[J];中國藏學;2011年S2期

7 林菁;弗洛伊德的人格發(fā)展理論對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啟示[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02期

8 張愫怡;;教師壓力研究的新視角:心理彈性理論[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09年02期

9 王麗梅;;心理彈性:健康人生指南[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09年05期

10 劉取芝,吳遠;壓彈:關于個體逆境適應機制的新探索[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05年0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周博芳;陳會昌;;成人心理彈性量表在體育生中的修訂[A];第十一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2007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湖南 譚西順;[N];家庭醫(yī)生報;2005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4條

1 熊韋銳;正念療法的人性論迷失與復歸[D];吉林大學;2011年

2 席居哲;基于社會認知的兒童心理彈性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3 植鳳英;西南少數(shù)民族心理壓力與應對:結構、特征及形成研究[D];西南大學;2009年

4 胡寒春;青少年核心心理彈性的結構及其特征研究[D];中南大學;2009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7條

1 陽毅;大學生復原力量表的編制與應用[D];華中師范大學;2005年

2 李永虎;禪宗“不立文字”說探析[D];華中科技大學;2005年

3 謝丹;進城務工農(nóng)民子女自尊發(fā)展的心理彈性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6年

4 阮氏桃;禪宗與現(xiàn)代心理療法[D];華中師范大學;2007年

5 駱鵬程;留守兒童心理彈性與人格、社會支持的關系研究[D];河南大學;2007年

6 周璐璐;同性戀者的心理彈性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7 王丹英;中美大學生壓力應對方式跨文化比較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9年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常保瑞;方建東;;心理彈性的研究及其對教育的啟示[J];教育探索;2010年01期

2 陳獻忠;宋潔;;家庭經(jīng)濟困難大學生心理彈性的調(diào)查分析[J];思想理論教育;2010年05期

3 曾守錘;;流動兒童的心理彈性和積極發(fā)展:研究、干預與反思[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1年01期

4 王宏;;論大學生的擇業(yè)心理彈性[J];黑河學刊;2011年06期

5 丁倩;洪夢飛;;心理彈性及其提升的研究綜述[J];高等函授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年06期

6 趙思思;楊志;;心理彈性的應用型走向簡述[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年05期

7 黃愛武;許麗;;讓學生擁有一雙隱形的翅膀——增強中學生心理彈性的思考與探究[J];華夏教師;2012年02期

8 徐禮平;方倩;;從心理彈性的視角看有“留守經(jīng)歷”大學生[J];新余學院學報;2012年02期

9 邱婷;譚文;;心理彈性的文獻綜述[J];社會心理科學;2012年04期

10 唐本鈺;侯曉靖;;大學生一般生存圖式與心理彈性的關系[J];中國特殊教育;2012年05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許書萍;徐光興;;心理彈性研究的科學價值、存在問題以及發(fā)展前景[A];第十二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9年

2 許燕平;宋娟;;優(yōu)秀貧困大學生心理彈性的建構研究[A];第十一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2007年

3 彭李;李敏;;不同心理彈性個體對情緒圖片刺激的認知偏向[A];增強心理學服務社會的意識和功能——中國心理學會成立90周年紀念大會暨第十四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2011年

4 張佳佳;李敏;;不同心理彈性水平的大學生自主神經(jīng)反應特點的研究[A];增強心理學服務社會的意識和功能——中國心理學會成立90周年紀念大會暨第十四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2011年

5 周茹;;基于理性情緒行為療法設計大學生心理彈性的團體訓練[A];增強心理學服務社會的意識和功能——中國心理學會成立90周年紀念大會暨第十四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2011年

6 張莎;唐立;;應激情景下不同心理彈性大學生注意偏向的實驗研究[A];第十二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9年

7 滕秀杰;崔麗霞;;青少年心理彈性量表在大學生群體中的修訂[A];第十一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2007年

8 鮑軍超;;體育參與對大學生心理彈性的影響研究[A];第九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2)[C];2011年

9 董昒;耿文秀;;團體音樂治療對地震災區(qū)青少年心理彈性的干預[A];第十五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2012年

10 葉艷;范方;;心理彈性研究中變量定向與個體定向的方法[A];第十五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2012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6條

1 華勤;“心理彈性”利健康[N];上海中醫(yī)藥報;2007年

2 記者 舒薇 實習生 江文龍;80、90后需補心理彈性課[N];長沙晚報;2010年

3 本報記者 張清俐;心理彈性研究關注人類發(fā)展“正能量”[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4年

4 記者 欒吟之;發(fā)展孩子的“心理彈性”[N];解放日報;2011年

5 中國人民大學經(jīng)濟學院教授 李義平;構建和諧社會的經(jīng)濟學思考[N];中國經(jīng)濟時報;2005年

6 李茜 王安立 劉振庭;農(nóng)民工隨遷子女:如何適應社會[N];光明日報;2013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8條

1 席居哲;基于社會認知的兒童心理彈性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2 蔡穎;心理彈性與壓力困擾、適應的關系[D];天津師范大學;2010年

3 胡寒春;青少年核心心理彈性的結構及其特征研究[D];中南大學;2009年

4 范方;留守兒童焦慮/抑郁情緒的心理社會因素及心理彈性發(fā)展方案初步研究[D];中南大學;2008年

5 張帆;三峽庫區(qū)農(nóng)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與心理彈性現(xiàn)狀及影響因素的研究[D];重慶醫(yī)科大學;2013年

6 楊海;軍校新生心理彈性因素及心理訓練對心理健康影響的實證研究[D];第四軍醫(yī)大學;2010年

7 柳菁;心理彈性新論:多視角PAC人格模型理論與實證[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8 張愛華;意外創(chuàng)傷者的心理彈性及其發(fā)展模型的研究[D];第二軍醫(yī)大學;2012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陶麗娜;高中生依戀與心理彈性的關系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2 呂良成;大學生感恩、心理彈性、學習投入現(xiàn)狀及其關系的研究[D];曲阜師范大學;2012年

3 滕秀杰;大學生心理彈性的評估與干預[D];首都師范大學;2008年

4 程麗;高考復讀生心理彈性及其與學習動機的關系[D];河南大學;2009年

5 王淑芳;農(nóng)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彈性及其與依戀應對方式的關系[D];河南大學;2010年

6 劉虹;大學生心理彈性與其就業(yè)心理的關系研究[D];蘇州大學;2010年

7 劉書瑜;大學生的精神性及其與心理彈性的關系[D];福建師范大學;2009年

8 徐媛;特殊兒童家長的心理彈性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9 王燕秋;醫(yī)學類高職高專學生的心理彈性狀況及影響因素的研究[D];第三軍醫(yī)大學;2010年

10 冀建偉;關于增強青少年心理彈性的教學案例設計[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

本文編號:872552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xinlixingwei/872552.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54d9b***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