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心理學”一詞是如何確立的
本文關鍵詞:漢語“心理學”一詞是如何確立的
更多相關文章: mental philosophy psychology 心理學 心靈學
【摘要】:在19世紀70~90年代的中國,當指稱"mental philosophy"與"psychology"時,譯者主要使用了"性學"、"心理(學)"、"性理(學)"、"心才學"、"心靈學"和"心學"等6個名稱。據(jù)現(xiàn)有史料,盡管漢語"心理學"一詞由執(zhí)權居士于1872年首譯,但當時并未受到中國學人的重視,F(xiàn)在通行的漢語"心理學"一詞是來自日本人西周,經(jīng)康有為與梁啟超等人的共同努力才逐漸被中國人所接受,并于1902年以后被普遍使用。漢語"心理學"一詞在這場"比賽"中能夠最終勝出,內因是既受中國文化傳統(tǒng)和思維方式的影響,又為避免將一門新興學科等同于舊學科從而產(chǎn)生"新瓶裝舊酒"的誤會;外因是中國新學科體系在創(chuàng)建時深受日本和西方國家的影響。
【作者單位】: 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院;
【關鍵詞】: mental philosophy psychology 心理學 心靈學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2012年度重大項目(12JJD880012) 江蘇“2011計劃”:基礎教育人才培養(yǎng)模式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研究成果
【分類號】:B84
【正文快照】: 1前言如果說考證英文“psychology”一詞的由來是西方心理學史研究中的一個重要問題(Boring,1966;Kemp,1980;Lapointe,1970),那么,考證漢語“心理學”一詞是如何確立的便是中國心理學史研究中的一個重要問題。弄清此問題,對于把握中西、中日文化聯(lián)系與交流具有重要意義。因為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9條
1 胡延峰;;留學生與清末民初西方心理學翻譯[J];重慶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5期
2 馬文駒;清末民初心理學譯著出版中的若干問題[J];江西師范大學學報;1984年01期
3 燕國材;“心理”正名[J];心理科學;1998年02期
4 陳永明,張侃,李揚,韓布新;二十世紀影響中國心理學發(fā)展的十件大事[J];心理科學;2001年06期
5 趙莉如;有關《心靈學》一書的研究[J];心理學報;1983年04期
6 趙莉如;中日心理學史上的早期聯(lián)系與交流[J];心理學報;1991年02期
7 趙莉如;關于“心理學”名稱在中國何時開始使用問題的修正和補充[J];心理學報;1992年02期
8 鐘年;;中文語境下的“心理”和“心理學”[J];心理學報;2008年06期
9 閻書昌;;中國近代心理學史上的丁韙良及其《性學舉隅》[J];心理學報;2011年01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馬勇;;近代中國知識分子的悲劇——試論《時務報》內訌[J];安徽史學;2006年01期
2 程仁保;劉濤;;錢穆的民族文化史觀淺析[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0年02期
3 黎俊祥;;清末新政啟動前慈禧心態(tài)的變化[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年04期
4 章征科;;清末民初知識分子趨新意識的成因及特點[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年01期
5 肖之進;陳霞;;儒家“通人”教育在現(xiàn)代大學的繼承與開展[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12期
6 鄭軍;西風東漸與晚清城市社會生活方式的西俗化——以近代中國人的衣食住行變化為個案研究[J];北方論叢;2003年05期
7 趙諾;;戊戌變法時期的“王安石記憶”[J];北京大學研究生學志;2011年01期
8 張洪萍;;教育改革與政治制約——張百熙與京師大學堂的重建[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9年03期
9 胡德海;;人文精神的缺失及其歷史、社會原因——楊曉《語文課程中的人文精神——從理念到運行》序[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10年03期
10 龔書鐸,宋小慶;辛亥革命時期文化四題[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年06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賈小葉;;從康有為“兩考”的不同反響看戊戌時期的學術與政治[A];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學術論壇2009年卷[C];2011年
2 何玲;;1903年汴城會試論略[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3)——中國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3 陳寶良;;明初心學鉤沉[A];明史研究(第10輯)[C];2007年
4 易惠莉;;日本漢學家岡千仞與王韜——兼論1860~1870年代中日知識界的交流[A];近代中國(第十二輯)[C];2002年
5 劉錦;;由先進回歸保守——晚清官宦子弟孫寶tD的經(jīng)歷(1894—1902)[A];近代中國(第二十輯)[C];2010年
6 趙莉如;;日本對西方心理學傳入中國起的橋梁作用[A];心理學動態(tài)(專集)——中國現(xiàn)代心理學的起源和發(fā)展[C];1990年
7 趙莉如;;第六章清末譯自西方的心理學著作——評介王國維與他的心理學譯書[A];心理學動態(tài)(專集)——中國現(xiàn)代心理學的起源和發(fā)展[C];1990年
8 宋學勤;;“梁啟超式的輸入”的真意義——兼論中西史學文化的接軌與融合[A];史學批評與史學文化研究[C];2009年
9 左玉河;;西學東漸與晚清學風嬗變[A];西方思想在近代中國[C];2005年
10 張昭軍;;新思潮沖擊下的晚清程朱理學[A];傳統(tǒng)思想的近代轉換[C];2007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潘崇;清末五大臣出洋考察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2 張士康;傳統(tǒng)湯文化與現(xiàn)代技術融合研究[D];江南大學;2010年
3 陳蕾;鄭珍詩學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4 孫振濤;3D動畫電影研究:本體理論與文化[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5 彭春凌;儒教轉型與文化新命[D];北京大學;2011年
6 左建;士與禮—春秋知識階層研究[D];浙江大學;2010年
7 張衛(wèi)明;晚清中國對國際法的運用[D];復旦大學;2011年
8 張曉川;從新知到常識[D];復旦大學;2011年
9 張闖;馬克思的教育哲學思想及其當代意義[D];武漢大學;2011年
10 許峰;空間視野下的“現(xiàn)代”上海[D];上海大學;2012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孫方旭;論汪立三鋼琴作品《他山集》的意蘊“層次觀”[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王云;晚清立憲派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3 姜虹;錢穆的清代學術史著作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4 劉飛;陳維崧詩歌研究[D];湘潭大學;2010年
5 汪斌;宋恕的佛學思想[D];安徽師范大學;2010年
6 任永亮;錢穆的中國史觀[D];西北大學;2011年
7 沈韜;論清末民初的墨學研究(1895-1925)[D];西北大學;2011年
8 朱麗;書籍出版與文化傳播[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9 程再鳳;晚清紳士家庭的孩子們(1880-1910)[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10 劉開普;晚清民國學界師徒關系之守與變[D];北京大學;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馬文駒;清末民初心理學譯著出版中的若干問題[J];江西師范大學學報;1984年01期
2 車文博;二十世紀西方心理學發(fā)展的軌跡及其未來的走向[J];社會科學戰(zhàn)線;1995年05期
3 陳立;平話心理科學向何處去[J];心理科學;1997年05期
4 趙莉如;有關《心靈學》一書的研究[J];心理學報;1983年04期
5 趙莉如;中日心理學史上的早期聯(lián)系與交流[J];心理學報;1991年02期
6 葉浩生;西方心理學中兩種文化的分裂及其整合[J];心理學報;1999年03期
7 張侃 ,韓布新;第28屆國際心理學大會籌備進展[J];心理學報;2001年02期
8 鐘年;;中文語境下的“心理”和“心理學”[J];心理學報;2008年06期
9 閻書昌;;服部宇之吉的《心理學講義》[J];心理學報;2009年05期
10 韓布新;第28屆國際心理學大會會標設計隨筆[J];心理學動態(tài);2001年01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3條
1 宋守華;聶德民;;身心靈概念及療法在大陸流行的原因解讀[J];社會心理科學;2013年08期
2 靳連營;意義與心靈的本質[J];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1996年04期
3 ;[J];;年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趙莉如;;中國第一本心理學譯書——有關《心靈學》一書的研究①[A];心理學動態(tài)(專集)——中國現(xiàn)代心理學的起源和發(fā)展[C];1990年
,本文編號:64044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xinlixingwei/6404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