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尺度的時間認知影響跨期選擇的認知神經(jīng)機制
發(fā)布時間:2022-12-17 10:21
跨期選擇(intertemporal choice)是指人們對發(fā)生在不同時間點的得失進行權(quán)衡進而做出各種判斷和選擇(Frederick et al.,2002)?缙谶x擇研究的一個重要發(fā)現(xiàn)是,與當前或近期的獲益(或損失)相比,人們總是傾向于賦予將來獲益(或損失)更小的權(quán)重,這一現(xiàn)象叫做延遲折扣(delay discounting),或者時間折扣(time discounting)。腦成像研究發(fā)現(xiàn),跨期選擇主要涉及三個大腦網(wǎng)絡(luò):認知控制網(wǎng)絡(luò)、價值表征網(wǎng)絡(luò)和預期想象網(wǎng)絡(luò)(Peters&Büchel,2011)。但是,先前的研究者大多是從價值的角度出發(fā)探討跨期選擇的理論模型,而把延遲時間看作是一個客觀的變量,強調(diào)用理論模型揭示獎賞的價值是如何隨著客觀時間的變化而變化的。人們對時間的加工既是客觀的(鐘表時間),也是主觀的(心理時間),先前的很多研究忽略了個體對時間加工的主觀差異。Kim和Zauberman(2009)提出了“基于時間感知的理論模型”,強調(diào)個體對時間的主觀知覺在跨期選擇中的作用。雖然已有一些研究表明,“基于時間感知的理論模型”能夠解釋跨期選擇中很多現(xiàn)象,比如效價效應,Data/D...
【文章頁數(shù)】:115 頁
【學位級別】:博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1 文獻綜述
1.1 跨期選擇概述
1.2 跨期選擇的研究范式
1.3 跨期選擇的認知機制
1.3.1 跨期選擇的計算模型
1.3.2 跨期選擇的認知成分理論
1.4 跨期選擇的神經(jīng)機制
1.4.1 雙機制加工模型
1.4.2 單機制加工模型
1.4.3 自我控制模型
1.4.4 加工過程模型
1.5 跨期選擇的影響因素
1.5.1 特質(zhì)性因素
1.5.2 狀態(tài)性因素
1.6 時間認知概述
1.6.1 時間框架
1.6.2 預期未來時間知覺
1.6.3 短時距時間知覺
2 問題提出與研究框架
2.1 問題提出
2.1.1 時間洞察力對跨期選擇的影響及其神經(jīng)基礎(chǔ)
2.1.2 預期未來時間知覺對跨期選擇的影響及其神經(jīng)機制
2.1.3 短時距時間知覺對跨期選擇的預測及其神經(jīng)基礎(chǔ)
2.2 研究框架
2.3 研究意義與創(chuàng)新之處
3 時間洞察力對跨期選擇的影響及其神經(jīng)基礎(chǔ)
3.1 實驗1 時間洞察力對跨期選擇的影響及其神經(jīng)基礎(chǔ)
3.1.1 實驗目的
3.1.2 方法
3.1.3 結(jié)果
3.2 討論
4 預期未來時間知覺對跨期選擇的影響及其神經(jīng)基礎(chǔ)
4.1 實驗2 預期未來時間知覺與主觀時間折扣率
4.1.1 實驗目的
4.1.2 方法
4.1.3 結(jié)果
4.2 實驗3 主觀時間折扣和客觀時間折扣的神經(jīng)基礎(chǔ)——基于大尺度腦網(wǎng)絡(luò)連接技術(shù)
4.2.1 實驗目的
4.2.2 方法
4.2.3 結(jié)果
4.3 實驗4 預期想象影響跨期選擇的心理機制—未來時間知覺的作用
4.3.1 實驗目的
4.3.2 方法
4.3.3 結(jié)果
4.4 討論
5 短時距時間知覺對跨期選擇的預測及其神經(jīng)基礎(chǔ)
5.1 實驗5 短時距時間知覺對跨期選擇的行為預測
5.1.1 實驗目的
5.1.2 方法
5.1.3 結(jié)果
5.2 實驗6 短時距時間知覺對跨期選擇的神經(jīng)預測
5.2.1 實驗目的
5.2.2 方法
5.2.3 方法
5.3 討論
6 研究總結(jié)與討論
6.1 研究總結(jié)
6.2 研究討論
6.2.1 價值表征在未來時間洞察力影響跨期選擇的作用
6.2.2 預期未來時間知覺與主觀時間折扣率
6.2.3 認知控制在短時距時間知覺影響跨期選擇中的作用
6.3 研究不足與未來展望
6.4 研究結(jié)論
參考文獻
致謝
攻讀博士期間科研成果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調(diào)控方式影響跨期選擇的神經(jīng)基礎(chǔ):內(nèi)側(cè)前額葉的中介作用[J]. 郭逸群,馮廷勇. 科學通報. 2016(32)
[2]時間感知差異對跨期選擇傾向的影響作用[J]. 索濤,張鋒,趙國祥,李紅. 心理學報. 2014(02)
[3]得失框架效應的分離——來自收益與損失型跨期選擇的研究[J]. 馬文娟,索濤,李亞丹,羅笠銖,馮廷勇,李紅. 心理學報. 2012(08)
[4]時間心理學的新探索[J]. 黃希庭,張志杰,鳳四海,郭秀艷,呂厚超,陳瑩. 心理科學. 2005(06)
[5]論時間洞察力[J]. 黃希庭. 心理科學. 2004(01)
[6]時間認知分段綜合模型的探討[J]. 黃希庭,李伯約,張志杰. 西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3(02)
[7]正性負性情緒量表的中國人群適用性研究[J]. 黃麗,楊廷忠,季忠民. 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 2003(01)
[8]未來時間的心理結(jié)構(gòu)[J]. 黃希庭. 心理學報. 1994(02)
博士論文
[1]工作記憶的保持影響時間知覺的認知與神經(jīng)機制[D]. 畢翠華.西南大學 2014
本文編號:3719756
【文章頁數(shù)】:115 頁
【學位級別】:博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1 文獻綜述
1.1 跨期選擇概述
1.2 跨期選擇的研究范式
1.3 跨期選擇的認知機制
1.3.1 跨期選擇的計算模型
1.3.2 跨期選擇的認知成分理論
1.4 跨期選擇的神經(jīng)機制
1.4.1 雙機制加工模型
1.4.2 單機制加工模型
1.4.3 自我控制模型
1.4.4 加工過程模型
1.5 跨期選擇的影響因素
1.5.1 特質(zhì)性因素
1.5.2 狀態(tài)性因素
1.6 時間認知概述
1.6.1 時間框架
1.6.2 預期未來時間知覺
1.6.3 短時距時間知覺
2 問題提出與研究框架
2.1 問題提出
2.1.1 時間洞察力對跨期選擇的影響及其神經(jīng)基礎(chǔ)
2.1.2 預期未來時間知覺對跨期選擇的影響及其神經(jīng)機制
2.1.3 短時距時間知覺對跨期選擇的預測及其神經(jīng)基礎(chǔ)
2.2 研究框架
2.3 研究意義與創(chuàng)新之處
3 時間洞察力對跨期選擇的影響及其神經(jīng)基礎(chǔ)
3.1 實驗1 時間洞察力對跨期選擇的影響及其神經(jīng)基礎(chǔ)
3.1.1 實驗目的
3.1.2 方法
3.1.3 結(jié)果
3.2 討論
4 預期未來時間知覺對跨期選擇的影響及其神經(jīng)基礎(chǔ)
4.1 實驗2 預期未來時間知覺與主觀時間折扣率
4.1.1 實驗目的
4.1.2 方法
4.1.3 結(jié)果
4.2 實驗3 主觀時間折扣和客觀時間折扣的神經(jīng)基礎(chǔ)——基于大尺度腦網(wǎng)絡(luò)連接技術(shù)
4.2.1 實驗目的
4.2.2 方法
4.2.3 結(jié)果
4.3 實驗4 預期想象影響跨期選擇的心理機制—未來時間知覺的作用
4.3.1 實驗目的
4.3.2 方法
4.3.3 結(jié)果
4.4 討論
5 短時距時間知覺對跨期選擇的預測及其神經(jīng)基礎(chǔ)
5.1 實驗5 短時距時間知覺對跨期選擇的行為預測
5.1.1 實驗目的
5.1.2 方法
5.1.3 結(jié)果
5.2 實驗6 短時距時間知覺對跨期選擇的神經(jīng)預測
5.2.1 實驗目的
5.2.2 方法
5.2.3 方法
5.3 討論
6 研究總結(jié)與討論
6.1 研究總結(jié)
6.2 研究討論
6.2.1 價值表征在未來時間洞察力影響跨期選擇的作用
6.2.2 預期未來時間知覺與主觀時間折扣率
6.2.3 認知控制在短時距時間知覺影響跨期選擇中的作用
6.3 研究不足與未來展望
6.4 研究結(jié)論
參考文獻
致謝
攻讀博士期間科研成果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調(diào)控方式影響跨期選擇的神經(jīng)基礎(chǔ):內(nèi)側(cè)前額葉的中介作用[J]. 郭逸群,馮廷勇. 科學通報. 2016(32)
[2]時間感知差異對跨期選擇傾向的影響作用[J]. 索濤,張鋒,趙國祥,李紅. 心理學報. 2014(02)
[3]得失框架效應的分離——來自收益與損失型跨期選擇的研究[J]. 馬文娟,索濤,李亞丹,羅笠銖,馮廷勇,李紅. 心理學報. 2012(08)
[4]時間心理學的新探索[J]. 黃希庭,張志杰,鳳四海,郭秀艷,呂厚超,陳瑩. 心理科學. 2005(06)
[5]論時間洞察力[J]. 黃希庭. 心理科學. 2004(01)
[6]時間認知分段綜合模型的探討[J]. 黃希庭,李伯約,張志杰. 西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3(02)
[7]正性負性情緒量表的中國人群適用性研究[J]. 黃麗,楊廷忠,季忠民. 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 2003(01)
[8]未來時間的心理結(jié)構(gòu)[J]. 黃希庭. 心理學報. 1994(02)
博士論文
[1]工作記憶的保持影響時間知覺的認知與神經(jīng)機制[D]. 畢翠華.西南大學 2014
本文編號:371975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xinlixingwei/3719756.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