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機沖突強度對強迫行為的影響研究 ——基于雙沖突模型
發(fā)布時間:2022-01-24 03:07
強迫癥(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OCD),是一種以強迫思維和強迫行為主要特征的一類神經(jīng)性障礙疾病,其主要特點為有意識的自我強迫和反強迫并存。在強迫癥認知機制研究領域,認知—行為理論(Rackman,1997)和安全動機模型(Szechtman&Woody,2004)從不同角度對強迫癥癥狀的形成和維持做出了一定解釋。基于兩種理論的不足,Zhang, Zhang和Li(2010)整合動機及情緒調(diào)控等相關領域研究,提出了一種強迫癥的新型理論——雙沖突理論,從信息沖突和動機沖突的角度對強迫思維和強迫行為做出了新的解釋。其中,關于強迫行為的重要觀點為:(1)強迫行為是強迫癥患者選擇的一種折中的安全行為;(2)動機沖突影響安全行為決策。強迫癥患者面對高動機沖突時,更易表現(xiàn)出強迫行為。本研究以強迫癥患者和正常人為被試,采用實驗與問卷結(jié)合的方法驗證以上假設。根據(jù)臨床實際情況,參研的病人被試為強迫思維強迫癥患者和強迫清洗強迫癥患者。本研究分為兩個部分:研究一:通過實驗探討強迫癥患者和健康對照組的動機沖突規(guī)律和特點,以37名強迫思維患者、7名強迫清洗患者(強迫...
【文章來源】:西南大學重慶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shù)】:42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1 文獻綜述
1.1 強迫癥概述
1.2 動機沖突和強迫行為
2 引言
2.1 問題提出
2.2 研究意義
2.2.1 理論意義
2.2.2 臨床意義
3 研究一:強迫癥患者和健康對照組的動機沖突強度及特點研究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方法
3.2.1 被試
3.2.2 材料
3.2.3 實驗程序
3.3 結(jié)果分析
3.3.1 圖片評定結(jié)果分析
3.3.2 PI、BDI、BAI問卷結(jié)果分析
3.3.3 決策反應時的描述性統(tǒng)計分析
3.3.4 決策反應時的差異性統(tǒng)計分析
3.4 討論
4 研究二:不同動機沖突強度對強迫行為的影響研究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方法
4.2.1 被試
4.2.2 材料
4.2.3 實驗程序
4.3 結(jié)果分析
4.3.1 安全行為決策分析
4.4 討論
5 總討論
6 總結(jié)及改進
6.1 本研究的結(jié)論
6.2 本研究的不足及未來改進的方向
參考文獻
附錄
附錄1 帕多瓦量表
附錄2 Beck焦慮量表
附錄3 Beck抑郁量表
附錄4 病毒Y的病理學信息
致謝
發(fā)表論文及參加課題一覽表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強迫癥病理的認知–行為研究述評[J]. 張眾良,張仲明,李紅. 心理科學進展. 2010(02)
[2]Yale-Brown強迫量表中文版的信度和效度[J]. 徐勇,張海音. 上海精神醫(yī)學. 2006(06)
[3]近20年國內(nèi)外強迫癥心理治療研究進展及動態(tài)[J]. 范紅霞,申荷永,張敏. 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 2006(06)
[4]強迫癥的腦功能障礙[J]. 蔡厚德. 心理科學進展. 2006(03)
[5]強迫癥發(fā)病機制的研究現(xiàn)狀[J]. 肖澤萍. 上海交通大學學報(醫(yī)學版). 2006(04)
[6]Padua量表在中國大學生人群中的修訂[J]. 鐘杰,秦漠,蔡文菁,譚潔清,王雨吟,徐曉婧,張昕,劉軍. 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 2006(01)
[7]強迫癥患者防御方式的對照研究[J]. 李英輝,蘭光華,吳彩云. 中國行為醫(yī)學科學. 2004(02)
[8]強迫癥病人的心理防御特征及其相關因素的研究[J]. 林雄標,胡赤怡,胡紀澤. 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 2002(01)
本文編號:3605719
【文章來源】:西南大學重慶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shù)】:42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1 文獻綜述
1.1 強迫癥概述
1.2 動機沖突和強迫行為
2 引言
2.1 問題提出
2.2 研究意義
2.2.1 理論意義
2.2.2 臨床意義
3 研究一:強迫癥患者和健康對照組的動機沖突強度及特點研究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方法
3.2.1 被試
3.2.2 材料
3.2.3 實驗程序
3.3 結(jié)果分析
3.3.1 圖片評定結(jié)果分析
3.3.2 PI、BDI、BAI問卷結(jié)果分析
3.3.3 決策反應時的描述性統(tǒng)計分析
3.3.4 決策反應時的差異性統(tǒng)計分析
3.4 討論
4 研究二:不同動機沖突強度對強迫行為的影響研究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方法
4.2.1 被試
4.2.2 材料
4.2.3 實驗程序
4.3 結(jié)果分析
4.3.1 安全行為決策分析
4.4 討論
5 總討論
6 總結(jié)及改進
6.1 本研究的結(jié)論
6.2 本研究的不足及未來改進的方向
參考文獻
附錄
附錄1 帕多瓦量表
附錄2 Beck焦慮量表
附錄3 Beck抑郁量表
附錄4 病毒Y的病理學信息
致謝
發(fā)表論文及參加課題一覽表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強迫癥病理的認知–行為研究述評[J]. 張眾良,張仲明,李紅. 心理科學進展. 2010(02)
[2]Yale-Brown強迫量表中文版的信度和效度[J]. 徐勇,張海音. 上海精神醫(yī)學. 2006(06)
[3]近20年國內(nèi)外強迫癥心理治療研究進展及動態(tài)[J]. 范紅霞,申荷永,張敏. 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 2006(06)
[4]強迫癥的腦功能障礙[J]. 蔡厚德. 心理科學進展. 2006(03)
[5]強迫癥發(fā)病機制的研究現(xiàn)狀[J]. 肖澤萍. 上海交通大學學報(醫(yī)學版). 2006(04)
[6]Padua量表在中國大學生人群中的修訂[J]. 鐘杰,秦漠,蔡文菁,譚潔清,王雨吟,徐曉婧,張昕,劉軍. 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 2006(01)
[7]強迫癥患者防御方式的對照研究[J]. 李英輝,蘭光華,吳彩云. 中國行為醫(yī)學科學. 2004(02)
[8]強迫癥病人的心理防御特征及其相關因素的研究[J]. 林雄標,胡赤怡,胡紀澤. 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 2002(01)
本文編號:360571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xinlixingwei/36057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