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念自我的理論建構與實證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1-07-31 21:53
笛卡爾二元主義的實體自我觀與佛學一元主義的無我自我觀分別代表著東西方文化中的兩種典型的自我觀。隨著現(xiàn)代東西方文化與學術對話的不斷深入,大量研究表明這兩種不同自我觀都各自具有一定的科學性與局限性,同時也具有一定的“兼容性”。尤其是近20多年來,佛教心理學關于自我的一些基本觀點得到了現(xiàn)代大量實證科學研究的驗證。這為東西方不同自我觀的整合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基礎。本研究試圖在現(xiàn)代心理學關于正念與自我的實證研究基礎上,吸納與融合佛教心理學關于自我的一些積極思想與元素,在心理學的自我發(fā)展理論框架下建構一種富有正念意涵的、更有益于個體自我成長與心身健康的自我觀,我們稱之為“正念自我”(the mindful self,MS),并希望通過實證研究檢驗關于該構念的一些基本假設。具體地來講,本研究(第1-2章)主要對近20多年來認知神經(jīng)科學、認知心理學、臨床心理學、生理心理學等多個學科關于正念冥想與自我的大量實證研究進行了梳理,提出了“正念自我”這個概念,并闡釋了“正念自我”的理論基礎、基本內(nèi)涵與基本假設以及它的理論價值與現(xiàn)實意義。其中,關于正念自我的基本觀點與假設有如下4點:(1)正念自我把自我視為一...
【文章來源】: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
【文章頁數(shù)】:171 頁
【學位級別】:博士
【部分圖文】:
ACT的病理模型
之中并受其想法支配的現(xiàn)象。認知去融合,又稱認知解離,是要讓來訪者“退后一步”去觀察他們的各種想法,拉開與各種想法之間的距離,不陷入到想法的浪潮中去,從而達到調(diào)整思維、想象和記憶功能的目的。(3) 情景化自我 (self-as-context):改變來訪者關于“自我概念”的認識,通過相應的隱喻練習和心理教育讓來訪者領悟到他們頭腦中的自我概念或自我概念網(wǎng)絡/系統(tǒng)并不是對他們現(xiàn)實自我的真實反映,從而把來訪者從他們的“頭腦中解放出來”。(4) 體驗(活在)當下 (being present):鼓勵來訪者將注意力放在當前的情景與正在發(fā)生的事情上,而不是去重點關注頭腦中的過去與將來,或者沉浸在頭腦中的各種概念、語義關系中。讓來訪者學會以一種非評價的方式感受當下真實的生活。(5) 澄清價值觀(value):鼓勵來訪者在其自己的生活和專業(yè)領域?qū)ふ覍碓L者來說有價值和意義的生活方向。(6) 承諾的行動 (committed action):幫助來訪者將價值觀落實到具體的短期、中期、長期目標實踐中去。Hayes 等認為 ACT 的治療目標是增加個體的心理靈活性,即增加個體充分接觸當下的能力—正念覺知力以及靈活地對待當下情境中產(chǎn)生的各種心理反應的能力,同時鼓勵來訪者在具體情境中堅持或改變行為以服務于有價值的行為目標 (Fletcher & Hayes, 2005)。
18圖1-3 S-ART理論模型8練習所帶來的變化是深刻、廣泛而復雜的。今后的研究有待深入探討針對不同具體心理問題的正念(干預)機制以及探索不同冥想類型的潛在心理機制,要注意正念的通用性的機制和(針對特定問題的)特異性機制的探究。如Garland等通過綜述正念與藥物成癮的病理治療相關的認知神經(jīng)研究文獻,提出了正念與意義的理論假說(Themindfulness-to-meaning theory,MMT)以解釋正念促進積極心理成長的心理機制。MMT認為長期的正念練習能有效地促進個體“意義建構”(meaning-making)能力的深化發(fā)展。具體地,MMT認為正念可能通過消除(eliminative)和產(chǎn)生(generative)兩個機8該圖引自 Vago, D. R., & Silbersweig, D. A. (2012). Self-awareness, self-regulation, andself-transcendence (s-art): a framework for understanding the neurobiological mechanismsof mindfulness. , 6(296), 296.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當代中國青年社會心態(tài)的變遷、現(xiàn)狀與分析[J]. 胡潔. 中國青年研究. 2017(12)
[2]初中生的自憫在人格、自尊與社會性體格焦慮關系中的中介作用[J]. 許丹陽,楊智輝,陳慧. 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 2017(10)
[3]完美主義真的“完美”嗎?——完美主義綜述[J]. 費定舟,馬言民. 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 2017(03)
[4]認知情緒調(diào)節(jié)問卷維文版在醫(yī)學院校大學生中的信效度研究[J]. 姚德雯,賈麗,劉革. 海南醫(yī)學. 2017(06)
[5]辯證行為療法及其臨床應用的最新進展[J]. 陳胡丹,及若菲,黃國平. 四川精神衛(wèi)生. 2016(05)
[6]自戀型人格的理論模型與神經(jīng)生理機制[J]. 郭豐波,張振,原勝,敬一鳴,王益文. 心理科學進展. 2016(08)
[7]積極完美主義對焦慮抑郁的調(diào)節(jié)效應[J]. 肖長根,蔣懷濱,鄭婉麗,張曉婷,Liu Yanbei. 中華行為醫(yī)學與腦科學雜志. 2016 (06)
[8]正念——基于東方文化的心理治療方法[J]. 王淑珍. 社會心理科學. 2016(02)
[9]正念體悟療法干預9例強迫癥效果報告[J]. 東振明,孫芳,劉興華. 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 2016(01)
[10]從心理咨詢與治療的角度看自我[J]. 孫炳麗,田雨,孫海洋,王文忠. 心理科學進展. 2016(01)
博士論文
[1]悅納進取的理論構建與實證研究[D]. 戴吉.中南大學 2013
[2]父母教養(yǎng)方式、大學生完美主義與心理健康的關系研究[D]. 周雪婷.中南大學 2012
[3]少林禪修的腦電特異性研究[D]. 翟向陽.北京中醫(yī)藥大學 2010
碩士論文
[1]正念冥想緩解高中生心理壓力的應用研究[D]. 周潔.西北師范大學 2014
[2]精神分析與佛學自我觀的比較研究[D]. 鄭小璐.安徽大學 2014
[3]以己為景和正念錄音訓練對大學生心理靈活性和情緒的影響[D]. 陳琳.哈爾濱工程大學 2013
本文編號:3314251
【文章來源】: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
【文章頁數(shù)】:171 頁
【學位級別】:博士
【部分圖文】:
ACT的病理模型
之中并受其想法支配的現(xiàn)象。認知去融合,又稱認知解離,是要讓來訪者“退后一步”去觀察他們的各種想法,拉開與各種想法之間的距離,不陷入到想法的浪潮中去,從而達到調(diào)整思維、想象和記憶功能的目的。(3) 情景化自我 (self-as-context):改變來訪者關于“自我概念”的認識,通過相應的隱喻練習和心理教育讓來訪者領悟到他們頭腦中的自我概念或自我概念網(wǎng)絡/系統(tǒng)并不是對他們現(xiàn)實自我的真實反映,從而把來訪者從他們的“頭腦中解放出來”。(4) 體驗(活在)當下 (being present):鼓勵來訪者將注意力放在當前的情景與正在發(fā)生的事情上,而不是去重點關注頭腦中的過去與將來,或者沉浸在頭腦中的各種概念、語義關系中。讓來訪者學會以一種非評價的方式感受當下真實的生活。(5) 澄清價值觀(value):鼓勵來訪者在其自己的生活和專業(yè)領域?qū)ふ覍碓L者來說有價值和意義的生活方向。(6) 承諾的行動 (committed action):幫助來訪者將價值觀落實到具體的短期、中期、長期目標實踐中去。Hayes 等認為 ACT 的治療目標是增加個體的心理靈活性,即增加個體充分接觸當下的能力—正念覺知力以及靈活地對待當下情境中產(chǎn)生的各種心理反應的能力,同時鼓勵來訪者在具體情境中堅持或改變行為以服務于有價值的行為目標 (Fletcher & Hayes, 2005)。
18圖1-3 S-ART理論模型8練習所帶來的變化是深刻、廣泛而復雜的。今后的研究有待深入探討針對不同具體心理問題的正念(干預)機制以及探索不同冥想類型的潛在心理機制,要注意正念的通用性的機制和(針對特定問題的)特異性機制的探究。如Garland等通過綜述正念與藥物成癮的病理治療相關的認知神經(jīng)研究文獻,提出了正念與意義的理論假說(Themindfulness-to-meaning theory,MMT)以解釋正念促進積極心理成長的心理機制。MMT認為長期的正念練習能有效地促進個體“意義建構”(meaning-making)能力的深化發(fā)展。具體地,MMT認為正念可能通過消除(eliminative)和產(chǎn)生(generative)兩個機8該圖引自 Vago, D. R., & Silbersweig, D. A. (2012). Self-awareness, self-regulation, andself-transcendence (s-art): a framework for understanding the neurobiological mechanismsof mindfulness. , 6(296), 296.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當代中國青年社會心態(tài)的變遷、現(xiàn)狀與分析[J]. 胡潔. 中國青年研究. 2017(12)
[2]初中生的自憫在人格、自尊與社會性體格焦慮關系中的中介作用[J]. 許丹陽,楊智輝,陳慧. 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 2017(10)
[3]完美主義真的“完美”嗎?——完美主義綜述[J]. 費定舟,馬言民. 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 2017(03)
[4]認知情緒調(diào)節(jié)問卷維文版在醫(yī)學院校大學生中的信效度研究[J]. 姚德雯,賈麗,劉革. 海南醫(yī)學. 2017(06)
[5]辯證行為療法及其臨床應用的最新進展[J]. 陳胡丹,及若菲,黃國平. 四川精神衛(wèi)生. 2016(05)
[6]自戀型人格的理論模型與神經(jīng)生理機制[J]. 郭豐波,張振,原勝,敬一鳴,王益文. 心理科學進展. 2016(08)
[7]積極完美主義對焦慮抑郁的調(diào)節(jié)效應[J]. 肖長根,蔣懷濱,鄭婉麗,張曉婷,Liu Yanbei. 中華行為醫(yī)學與腦科學雜志. 2016 (06)
[8]正念——基于東方文化的心理治療方法[J]. 王淑珍. 社會心理科學. 2016(02)
[9]正念體悟療法干預9例強迫癥效果報告[J]. 東振明,孫芳,劉興華. 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 2016(01)
[10]從心理咨詢與治療的角度看自我[J]. 孫炳麗,田雨,孫海洋,王文忠. 心理科學進展. 2016(01)
博士論文
[1]悅納進取的理論構建與實證研究[D]. 戴吉.中南大學 2013
[2]父母教養(yǎng)方式、大學生完美主義與心理健康的關系研究[D]. 周雪婷.中南大學 2012
[3]少林禪修的腦電特異性研究[D]. 翟向陽.北京中醫(yī)藥大學 2010
碩士論文
[1]正念冥想緩解高中生心理壓力的應用研究[D]. 周潔.西北師范大學 2014
[2]精神分析與佛學自我觀的比較研究[D]. 鄭小璐.安徽大學 2014
[3]以己為景和正念錄音訓練對大學生心理靈活性和情緒的影響[D]. 陳琳.哈爾濱工程大學 2013
本文編號:331425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xinlixingwei/3314251.html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