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yī)務人員工作壓力與身心健康研究 ——壓力源、心理彈性、職業(yè)倦
發(fā)布時間:2021-03-26 09:34
工作壓力是環(huán)境要求與個體自身需求間不匹配時,導致的一系列身心反應,也就是壓力產生于環(huán)境與個人之間的相互作用。醫(yī)務人員由于其工作性質、工作對象、工作環(huán)境的特殊性,較其他職業(yè)人員體驗到更高的工作壓力。工作壓力不僅影響醫(yī)務人員的身心健康,而且影響其工作表現,導致工作熱情下降等倦怠現象。心理彈性作為一種個人能力,它能使個體從消極經歷中恢復過來,并靈活適應外界多變環(huán)境,而且可以減緩工作壓力對個體帶來的生理、心理的負面效應、同時降低職業(yè)倦怠。研究目的:本研究選取陜西西安、咸陽、寶雞三地綜合醫(yī)院、?漆t(yī)院的醫(yī)務人員為研究對象,目的是研究醫(yī)務人員心理壓力與身心健康的關系及其機制。通過建構四個變量的全模型,了解醫(yī)務人員的工作壓力源與心理健康之間的關系,明確壓力源、心理彈性、職業(yè)倦怠、身心健康四個變量之間的相互關系及其作用機制,探究心理彈性在工作壓力源對職業(yè)倦怠和對身心健康的影響過程中是否存在中介效應;同時,在前人關于職業(yè)倦怠的研究基礎上,探索職業(yè)倦怠是否只是作為壓力反應變量出現,是否存在其他作用及其產生作用的途徑。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調查方法,運用《一般情況調查表》、《壓力源量表》、《心理彈性量表》、《...
【文章來源】:陜西師范大學陜西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70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文獻綜述
1.1 工作壓力源的概念與結構
1.1.1 壓力源的概念
1.1.2 工作壓力源的結構
1.1.3 工作壓力的概念界定和工作壓力理論
1.1.4 工作壓力的理論模型
1.2 心理彈性
1.2.1 心理彈性的概念
1.2.2 心理彈性的作用機制
1.2.3 心理彈性的理論模型
1.3 工作倦怠
1.3.1 工作倦怠的概念界定
1.3.2 醫(yī)務人員的職業(yè)倦怠
1.4 心理健康概述
1.4.1 心理健康概論
1.4.2 我國醫(yī)務人員的健康現狀
1.5 壓力源、心理彈性、職業(yè)倦怠、心理健康四者之間的關系
1.5.1 心理彈性和心理健康關系的研究
1.5.2 職業(yè)倦怠與心理健康的關系研究
1.5.3 壓力源、職業(yè)倦怠和心理健康的關系研究
第2章 問題提出與研究假設
2.1 問題提出
2.1.1 探究醫(yī)務人員工作壓力源特征
2.1.2 探究醫(yī)務人員心理彈性的中介作用
2.1.3 建構四個變量的全模型探究變量之間關系
2.2 研究假設
第3章 研究方法
3.1 研究工具
3.1.1 一般情況調查表
3.1.2 工作壓力源量表
3.1.3 心理彈性量表
3.1.4 自測健康評定量表
3.1.5 工作倦怠量表
3.2 研究對象
3.3 統(tǒng)計學方法
第4章 研究結果
4.1 工作壓力源量表各分量表結果分析
4.2 各研究變量在人口學變量上的差異分析
4.2.1 各研究變量在性別上的差異分析
4.2.2 各研究變量在年齡上的差異分析
4.2.3 各變量在婚姻狀況上的差異分析
4.2.4 各變量在受教育程度上的差異分析
4.2.5 各變量在崗位職務上的差異分析
4.2.6 各變量在不同類型醫(yī)院的差異分析
4.2.7 心理彈性高分組、低分組在心理健康、職業(yè)倦怠上的差異分析
4.3 各研究變量的相關分析
4.4 各研究變量的回歸分析
4.4.1 工作壓力源對身心健康的回歸分析
4.4.2 工作壓力源對職業(yè)倦怠的回歸分析
4.4.3 工作壓力源對心理彈性的回歸分析
4.4.4 心理彈性對身心健康的回歸分析
4.4.5 心理彈性對職業(yè)倦怠的回歸分析
4.5 基于結構方程模型的中介效應檢驗
4.5.1 心理彈性在工作壓力源與身心健康之間的中介效應檢驗
4.5.2 醫(yī)務工作人員心理彈性、壓力源、身心健康、職業(yè)倦怠的關系檢驗
第5章 結果討論
5.1 工作壓力源量表各分量表分值結果的討論
5.2 各變量在人口學變量上的差異討論
5.2.1 男女醫(yī)務人員在壓力源和心理健康方面的差異討論
5.2.2 高、低學力者在職業(yè)倦怠和身心健康方面的差異討論
5.2.3 不同年齡段醫(yī)務人員在壓力源和心理彈性方面的差異討論
5.2.4 已婚與未婚之間在心理彈性方面的差異討論
5.2.5 不同崗位工作性質在壓力源和心理彈性方面的差異討論
5.2.6 不同類型醫(yī)院醫(yī)務人員心身健康水平的差異討論
5.3 各因素之間的交互作用及其機制分析
5.3.1 工作壓力、職業(yè)倦怠、心理彈性、身心健康具有相互關系
5.3.2 人際關系、工作特征、職業(yè)發(fā)展對身心健康具有預測作用
5.3.3 心理彈性作為中介變量具有調節(jié)工作壓力、增強身心健康的作用
5.6 職業(yè)倦怠與壓力源的關系討論
第6章 研究結論
第7章 研究的創(chuàng)新、不足與展望
7.1 研究的創(chuàng)新點
7.2 研究的不足
7.3 對未來研究的展望
參考文獻
附錄
致謝
攻讀碩士學位期間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心理彈性干預研究[J]. 李虹,劉旭初. 人類工效學. 2012(03)
[2]結構方程建模中的題目打包策略[J]. 吳艷,溫忠麟. 心理科學進展. 2011(12)
[3]心理彈性(Resilience)研究的回顧與展望[J]. 席居哲,桑標,左志宏. 心理科學. 2008(04)
[4]自我韌性量表與Connor-Davidson韌性量表的應用比較[J]. 于肖楠,張建新. 心理科學. 2007(05)
[5]職業(yè)倦怠研究本土化[J]. 張琳琳,張靜. 理論探討. 2007(05)
[6]監(jiān)獄警察工作倦怠、心理健康及兩者的關系[J]. 李巖,段曉英,黃慧,王存文. 山東精神醫(yī)學. 2005(04)
[7]調節(jié)效應與中介效應的比較和應用[J]. 溫忠麟,侯杰泰,張雷. 心理學報. 2005(02)
[8]中介效應檢驗程序及其應用[J]. 溫忠麟,.張雷,侯杰泰,劉紅云. 心理學報. 2004(05)
[9]銀行職員的工作倦怠與身心健康、工作滿意度的探討[J]. 蔣獎,張西超,許燕. 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 2004(03)
[10]護理輪班制對護士的影響及緩解措施[J]. 劉海英. 護理學雜志. 2003(05)
博士論文
[1]基于交互作用的民營企業(yè)家壓力應對策略與倦怠關系的研究[D]. 韋雪艷.浙江大學 2008
[2]基于社會認知的兒童心理彈性研究[D]. 席居哲.華東師范大學 2006
碩士論文
[1]物流業(yè)員工工作壓力源、組織支持感和工作滿意度、離職意向的關系研究[D]. 張瀟.南京師范大學 2013
[2]醫(yī)院護士心理彈性狀況及相關因素的研究[D]. 司旭艷.吉林大學 2012
[3]護士工作壓力源及其與應對方式關系的研究[D]. 李謙.山東大學 2011
[4]助理護士工作壓力、應對方式及心理健康的調查分析[D]. 劉欣梅.吉林大學 2009
本文編號:3101376
【文章來源】:陜西師范大學陜西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70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文獻綜述
1.1 工作壓力源的概念與結構
1.1.1 壓力源的概念
1.1.2 工作壓力源的結構
1.1.3 工作壓力的概念界定和工作壓力理論
1.1.4 工作壓力的理論模型
1.2 心理彈性
1.2.1 心理彈性的概念
1.2.2 心理彈性的作用機制
1.2.3 心理彈性的理論模型
1.3 工作倦怠
1.3.1 工作倦怠的概念界定
1.3.2 醫(yī)務人員的職業(yè)倦怠
1.4 心理健康概述
1.4.1 心理健康概論
1.4.2 我國醫(yī)務人員的健康現狀
1.5 壓力源、心理彈性、職業(yè)倦怠、心理健康四者之間的關系
1.5.1 心理彈性和心理健康關系的研究
1.5.2 職業(yè)倦怠與心理健康的關系研究
1.5.3 壓力源、職業(yè)倦怠和心理健康的關系研究
第2章 問題提出與研究假設
2.1 問題提出
2.1.1 探究醫(yī)務人員工作壓力源特征
2.1.2 探究醫(yī)務人員心理彈性的中介作用
2.1.3 建構四個變量的全模型探究變量之間關系
2.2 研究假設
第3章 研究方法
3.1 研究工具
3.1.1 一般情況調查表
3.1.2 工作壓力源量表
3.1.3 心理彈性量表
3.1.4 自測健康評定量表
3.1.5 工作倦怠量表
3.2 研究對象
3.3 統(tǒng)計學方法
第4章 研究結果
4.1 工作壓力源量表各分量表結果分析
4.2 各研究變量在人口學變量上的差異分析
4.2.1 各研究變量在性別上的差異分析
4.2.2 各研究變量在年齡上的差異分析
4.2.3 各變量在婚姻狀況上的差異分析
4.2.4 各變量在受教育程度上的差異分析
4.2.5 各變量在崗位職務上的差異分析
4.2.6 各變量在不同類型醫(yī)院的差異分析
4.2.7 心理彈性高分組、低分組在心理健康、職業(yè)倦怠上的差異分析
4.3 各研究變量的相關分析
4.4 各研究變量的回歸分析
4.4.1 工作壓力源對身心健康的回歸分析
4.4.2 工作壓力源對職業(yè)倦怠的回歸分析
4.4.3 工作壓力源對心理彈性的回歸分析
4.4.4 心理彈性對身心健康的回歸分析
4.4.5 心理彈性對職業(yè)倦怠的回歸分析
4.5 基于結構方程模型的中介效應檢驗
4.5.1 心理彈性在工作壓力源與身心健康之間的中介效應檢驗
4.5.2 醫(yī)務工作人員心理彈性、壓力源、身心健康、職業(yè)倦怠的關系檢驗
第5章 結果討論
5.1 工作壓力源量表各分量表分值結果的討論
5.2 各變量在人口學變量上的差異討論
5.2.1 男女醫(yī)務人員在壓力源和心理健康方面的差異討論
5.2.2 高、低學力者在職業(yè)倦怠和身心健康方面的差異討論
5.2.3 不同年齡段醫(yī)務人員在壓力源和心理彈性方面的差異討論
5.2.4 已婚與未婚之間在心理彈性方面的差異討論
5.2.5 不同崗位工作性質在壓力源和心理彈性方面的差異討論
5.2.6 不同類型醫(yī)院醫(yī)務人員心身健康水平的差異討論
5.3 各因素之間的交互作用及其機制分析
5.3.1 工作壓力、職業(yè)倦怠、心理彈性、身心健康具有相互關系
5.3.2 人際關系、工作特征、職業(yè)發(fā)展對身心健康具有預測作用
5.3.3 心理彈性作為中介變量具有調節(jié)工作壓力、增強身心健康的作用
5.6 職業(yè)倦怠與壓力源的關系討論
第6章 研究結論
第7章 研究的創(chuàng)新、不足與展望
7.1 研究的創(chuàng)新點
7.2 研究的不足
7.3 對未來研究的展望
參考文獻
附錄
致謝
攻讀碩士學位期間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心理彈性干預研究[J]. 李虹,劉旭初. 人類工效學. 2012(03)
[2]結構方程建模中的題目打包策略[J]. 吳艷,溫忠麟. 心理科學進展. 2011(12)
[3]心理彈性(Resilience)研究的回顧與展望[J]. 席居哲,桑標,左志宏. 心理科學. 2008(04)
[4]自我韌性量表與Connor-Davidson韌性量表的應用比較[J]. 于肖楠,張建新. 心理科學. 2007(05)
[5]職業(yè)倦怠研究本土化[J]. 張琳琳,張靜. 理論探討. 2007(05)
[6]監(jiān)獄警察工作倦怠、心理健康及兩者的關系[J]. 李巖,段曉英,黃慧,王存文. 山東精神醫(yī)學. 2005(04)
[7]調節(jié)效應與中介效應的比較和應用[J]. 溫忠麟,侯杰泰,張雷. 心理學報. 2005(02)
[8]中介效應檢驗程序及其應用[J]. 溫忠麟,.張雷,侯杰泰,劉紅云. 心理學報. 2004(05)
[9]銀行職員的工作倦怠與身心健康、工作滿意度的探討[J]. 蔣獎,張西超,許燕. 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 2004(03)
[10]護理輪班制對護士的影響及緩解措施[J]. 劉海英. 護理學雜志. 2003(05)
博士論文
[1]基于交互作用的民營企業(yè)家壓力應對策略與倦怠關系的研究[D]. 韋雪艷.浙江大學 2008
[2]基于社會認知的兒童心理彈性研究[D]. 席居哲.華東師范大學 2006
碩士論文
[1]物流業(yè)員工工作壓力源、組織支持感和工作滿意度、離職意向的關系研究[D]. 張瀟.南京師范大學 2013
[2]醫(yī)院護士心理彈性狀況及相關因素的研究[D]. 司旭艷.吉林大學 2012
[3]護士工作壓力源及其與應對方式關系的研究[D]. 李謙.山東大學 2011
[4]助理護士工作壓力、應對方式及心理健康的調查分析[D]. 劉欣梅.吉林大學 2009
本文編號:310137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xinlixingwei/3101376.html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