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社科論文 > 心理論文 >

個體對不同情緒變化的本族和異族面孔識別

發(fā)布時間:2018-05-25 11:07

  本文選題:面孔情緒變化 + 面孔種族��; 參考:《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7年04期


【摘要】:目的:本研究采用事件相關電位(ERPs)技術考察個體對不同情緒變化的本族和異族面孔識別。方法:本研究采用S1-S2范式,讓20名大學生被試觀看三種情緒變化的視頻并判斷前后兩段視頻中的人是否是同一個人,通過ERP技術來采集他們的腦電活動。結(jié)果:(1)行為結(jié)果顯示,被試可以更準確地識別負性情緒變化的面孔,這說明知覺者表現(xiàn)出對負性情緒變化的識別偏向。(2)ERP研究結(jié)果顯示,與異族面孔相比,本族面孔誘發(fā)了較長的P100和P200潛伏期。重要的是,在大腦的右半球,負性情緒變化條件下的異族面孔所誘發(fā)的N170波幅顯著高于本族面孔所誘發(fā)的波幅。結(jié)論:個體對負性情緒的異族面孔比本族面孔更敏感,這說明個體會認為負性情緒的異族面孔比本族面孔更具有威脅性。
[Abstract]:Aim: to investigate the face recognition of individuals with different emotional changes by event-related potentials (ERPs). Methods: using S1-S2 paradigm, 20 college students were asked to watch the video of three mood changes and determine whether the person in the video was the same or not, and to collect their EEG activity by ERP technology. Results: the behavioral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ubjects could more accurately identify the faces with negative emotional changes, which indicated that the perceptors showed a bias of recognizing negative emotional changes. The results of ERP showed that compared with the faces of different ethnic groups, the subjects showed a tendency to recognize the changes of negative emotions. The long latency of P 100 and P 200 was induced by the faces of this nationality. Importantly, in the right hemisphere of the brain, the N170 amplitude induced by the negative emotional changes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duced by the native faces. Conclusion: individuals are more sensitive to the faces of negative emotions than the faces of their own, which indicates that the faces with negative emotions are more threatening than the faces of their own.
【作者單位】: 西華師范大學學前與初等教育學院;西華師范大學教育學院;貴州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
【基金】:西華師范大學博士科研啟動專項項目(項目編號:16E023)
【分類號】:B842.6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秦速勵,沈政;面孔識別的“特殊性”[J];心理科學;2001年05期

2 彭小虎,羅躍嘉,魏景漢,王國鋒;面孔識別的認知模型與電生理學證據(jù)[J];心理科學進展;2002年03期

3 李清;王曉辰;;關于“面孔識別”的模塊性的理論探討[J];心理研究;2008年04期

4 趙瑞芳;胡溥;;面孔識別中跨種族效應的形成及對策研究[J];現(xiàn)代生物醫(yī)學進展;2009年17期

5 隋雪;李平平;張曉利;;熟悉面孔與陌生面孔識別的差異[J];心理科學;2012年06期

6 楊紅升;自我面孔識別的獨特性[J];心理科學;2005年06期

7 李琰琰;錢秀瑩;;面孔識別真的具有特殊性嗎?[J];人類工效學;2006年02期

8 楊紅升;黃希庭;;面孔識別異族效應的研究[J];心理科學;2008年06期

9 周國梅;張璐然;曾偉賢;;面孔識別的本族效應理論述評[J];心理科學進展;2009年02期

10 劉凌;楊麗珠;;自我面孔識別的研究進展[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馬建苓;陳旭;;自我面孔識別的研究現(xiàn)狀與展望[A];增強心理學服務社會的意識和功能——中國心理學會成立90周年紀念大會暨第十四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2011年

2 趙榮華;王爭艷;;嬰兒面孔識別的發(fā)展及其機制[A];增強心理學服務社會的意識和功能——中國心理學會成立90周年紀念大會暨第十四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2011年

3 宋江寧;王韻琦;張力;;自我面孔識別中的視野優(yōu)勢[A];第十五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2012年

4 李怡娜;蘭繼軍;;面孔識別的種族效應[A];第十二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9年

5 屈塬;;自我面孔識別的腦功能偏側(cè)化[A];第十二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9年

6 劉晶晶;;維吾爾族大學生面孔識別異族效應的實驗研究[A];第十二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9年

7 劉一;韓世輝;;人身威脅對內(nèi)隱自我面孔識別的影響[A];增強心理學服務社會的意識和功能——中國心理學會成立90周年紀念大會暨第十四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2011年

8 吳昱;高湘萍;;雙胞胎自我面孔識別:個案研究[A];增強心理學服務社會的意識和功能——中國心理學會成立90周年紀念大會暨第十四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2011年

9 賈z嚴,

本文編號:1933214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xinlixingwei/1933214.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3c464***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