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依戀風格在信息加工中表現(xiàn)出差異性的神經(jīng)機制
本文選題:成人依戀風格 + 信息加工 ; 參考:《心理科學進展》2014年03期
【摘要】:依戀風格的神經(jīng)機制研究有助于更深層次理解依戀行為與類型:N1、N200、N400和P300等腦電成份的差異反映了不同依戀風格在編碼、提取及注意資源分配上的不同;額葉皮層、扣帶回皮層、顳極、杏仁核、海馬等腦區(qū)可以反映不同依戀風格在信息加工性質(zhì)和注意資源分配上的差異。已有研究除安全依戀和非安全依戀策略的有效性在腦成像上的研究與依戀理論一致外,其余研究還存在爭議。未來的研究可深入探究更高質(zhì)量的依戀測量工具,依戀風格對內(nèi)隱刺激加工影響的認知神經(jīng)機制;細化依戀風格在信息加工不同階段的神經(jīng)活動和腦成像研究;以及關(guān)注依戀風格對信息加工影響差異的腦機制在臨床治療中的運用。
[Abstract]:The study of the neural mechanism of attachment style contributes to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attachment behavior and the types of brain electrical components, such as: N1, N200, N400 and P300, which reflect the differences in coding, extraction and resource allocation among different attachment styles; the frontal cortex, cingulate cortex, and so on. The temporal pole, amygdala, hippocampus and other brain regions can reflect the different attachment styles in the nature of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nd attention resource allocation. In addition to the research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secure and unsafe attachment strategies in brain imaging, there are still some controversies in the previous studies. The future research can explore the cognitive neural mechanism of the effect of attachment style on implicit stimuli processing, refine the neural activity and brain imaging of attachment style at different stages of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nd further explore the higher quality attachment measurement tools, the cognitive neural mechanism of the effects of attachment style on implicit stimulation processing, and the cognitive neural mechanism of attachment style in different stages of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nd pay attention to the application of the different brain mechanism of attachment style o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in clinical treatment.
【作者單位】: 西南大學心理學部 認知與人格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分類號】:B842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4條
1 尤瑾;郭永玉;;依戀的內(nèi)部工作模型[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1期
2 馬書采;肖祝祝;周愛保;楊曉莉;向玲;;回避性依戀和注意偏向:刺激普遍性與刺激特定性[J];心理科學;2011年06期
3 王爭艷;楊葉;汪斌;;依戀內(nèi)部工作模式的社會認知研究[J];心理科學進展;2006年06期
4 陳文鳳;王爭艷;王巖;;依戀的神經(jīng)生理機制[J];心理科學進展;2009年02期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鄭敏;;老年人鍛煉依戀的特點與其鍛煉堅持性的關(guān)系[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2年05期
2 夏玲;戴春林;;品牌依戀的概念和測量[J];重慶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4期
3 孫陽;邱陽;;師生關(guān)系:初中生學校適應的支持源[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2期
4 張智;陳海峗;王永杰;馬瑜;李娜;付慧慧;;未成年男犯人際信任與家庭環(huán)境的調(diào)查分析[J];青少年犯罪問題;2009年06期
5 楊捷;;大學生依戀類型與懼怕否定評價的關(guān)系研究[J];保定學院學報;2013年04期
6 張文海;盧家楣;;自動情緒調(diào)節(jié)的理論觀點、證據(jù)及其神經(jīng)基礎(chǔ)[J];心理與行為研究;2013年05期
7 李彩娜;石鑫欣;黃鳳;馬婧;;安全依戀的概念、機制與功能[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06期
8 陶芳標;;加強生命歷程視角下依戀對終身健康影響的研究[J];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13年12期
9 孫艷麗;陶芳標;;兒童依戀對認知和社會行為的影響[J];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13年12期
10 趙力;;依戀類型的穩(wěn)定性[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0年07期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4條
1 曾曉強;大學生父母依戀及其對學校適應的影響[D];西南大學;2009年
2 邢曉沛;父母體罰的變化趨勢、影響因素及與兒童青少年問題行為的關(guān)系[D];山東師范大學;2013年
3 孫金燕;利用腦電及光電聯(lián)合檢測分別研究注意中的定向和執(zhí)行控制[D];華中科技大學;2013年
4 郭文斌;自閉癥譜系障礙兒童面部表情識別的實驗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3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丹;3~5歲幼兒依戀的內(nèi)部工作模型特點及其相關(guān)影響因素的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2 洪瀏妗;服裝品牌依戀驅(qū)動因素研究[D];東華大學;2011年
3 張慧珍;初中生情緒調(diào)節(jié)策略的結(jié)構(gòu)及其與親子依戀、學校適應的關(guān)系研究[D];河南大學;2011年
4 張洪雨;大學生壓力應對方式與其依戀內(nèi)部工作模式的關(guān)系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5 王晨;大學生戀愛沖突動態(tài)發(fā)展過程的質(zhì)性研究[D];曲阜師范大學;2011年
6 王磊;大學生依戀類型對自我特征詞注意偏差的影響研究[D];杭州師范大學;2011年
7 夏玲;大學生品牌依戀問卷的編制及其與自我概念關(guān)系的研究[D];浙江師范大學;2011年
8 吳英;應激狀態(tài)下成人依戀對戀人的認知加工作業(yè)影響[D];浙江理工大學;2011年
9 馬燕妮;不同依戀風格大學生的情緒與執(zhí)行功能特點[D];浙江理工大學;2011年
10 陳福俠;工讀學校學生依戀、自我概念及其關(guān)系的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2條
1 李同歸;加藤和生;;成人依戀的測量:親密關(guān)系經(jīng)歷量表(ECR)中文版[J];心理學報;2006年03期
2 閻克樂;張文彩;張月娟;封文波;袁立壯;王蘭爽;唐一源;;心率變異性在心身疾病和情緒障礙研究中的應用[J];心理科學進展;2006年02期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孔繁昌;張妍;陳紅;;自我-他人表征:共享表征還是特異表征?[J];心理科學進展;2010年08期
2 江偉;黃希庭;陳本友;趙婷婷;;自我調(diào)節(jié)研究進展[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2期
3 沙文居;張婷;李紅;;心理理論腦機制的分歧:前額葉中部與顳頂聯(lián)合區(qū)[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年01期
4 徐潔;周寧;;認知需求對個體信息加工傾向性的影響[J];心理科學進展;2010年04期
5 袁鑫;時金獻;;心理理論神經(jīng)機制的研究進展[J];心理研究;2010年05期
6 趙晶;石向?qū)?;情緒調(diào)節(jié):過程、影響因素及其神經(jīng)機制[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6期
7 歐陽含璐;吳穎;;歸納推理神經(jīng)機制的研究進展[J];科教導刊(中旬刊);2010年12期
8 劉金婷;周玉芹;;社會性決策中的情緒反應及其神經(jīng)機制[J];心理研究;2011年01期
9 俞微;;學習者的認知風格與英語專業(yè)教學[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1年03期
10 陳鐵民;信息加工認知心理學述評[J];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3年03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何娟娟;梅洪常;;企業(yè)ERP業(yè)務(wù)流程績效評估[A];中國企業(yè)運籌學[2011(1)][C];2011年
2 趙敏;;有色金屬企業(yè)業(yè)務(wù)運作特點及ERP解決方案[A];中國計量協(xié)會冶金分會2010年會論文集[C];2010年
3 王欣;;ERP實施能力評價體系設(shè)計與研究[A];第六屆(2011)中國管理學年會——信息管理分會場論文集[C];2011年
4 董廣輝;李娜娜;;借力ERP管控平臺 推進兩化融合建設(shè)[A];2011年河北省冶金信息化自動化年會論文集[C];2011年
5 王川林;;對運用ERP降低企業(yè)采購成本的研究[A];云南省機械工程學會2010年年會論文集[C];2010年
6 王銳;張瑜;秦培茲;;淺談ERP系統(tǒng)在供電企業(yè)的應用[A];重慶市電機工程學會2010年學術(shù)會議論文集[C];2010年
7 田鵬;;如何在ERP中合理劃分工作中心(摘要)[A];2010全國機電企業(yè)工藝年會《上海電氣杯》征文論文集[C];2010年
8 高樹林;趙忠義;;ERP系統(tǒng)與煉鋼MES系統(tǒng)數(shù)據(jù)集成實踐[A];2011年河北省冶金信息化自動化年會論文集[C];2011年
9 曾建光;王立彥;;ERP系統(tǒng)的實施及其盈余質(zhì)量效應[A];第六屆(2011)中國管理學年會——會計與財務(wù)分會場論文集[C];2011年
10 張建國;劉建海;;初步探討ERP管理思想對數(shù)字化礦山建設(shè)的推動與發(fā)展[A];2011年河北省冶金信息化自動化年會論文集[C];2011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孟雯;實達外設(shè)成功應用易拓ERP系統(tǒng)[N];中國信息報;2008年
2 記者 張守帥;“制造業(yè)ERP實驗室”在電子科大設(shè)立[N];四川日報;2008年
3 特約記者 于德軍 宋朝鳳 王戈;東北電網(wǎng)公司ERP試點單位工作有序推進[N];東北電力報;2009年
4 余子合 武周;國投新集一礦全力構(gòu)建ERP管理系統(tǒng)[N];淮南日報;2009年
5 記者魏雙林 通訊員沈培;衡板ERP信息化項目二期工程啟動[N];中國冶金報;2009年
6 王杰審計署駐濟南特派辦計算機審計處;ERP系統(tǒng)審計應用的幾點思考[N];中國審計報;2009年
7 沈俊杰;ERP預算規(guī)劃初探[N];中國冶金報;2009年
8 羅瓊;勘探南方ERP系統(tǒng)正式上線[N];中國石化報;2008年
9 彭敏;中小企業(yè)ERP:告別悲觀 理性成長[N];電腦商報;2008年
10 記者阮緒波;公司ERP系統(tǒng)全面上線運行[N];華北電力報;2009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楊智勇;ERP實施評價若干問題研究[D];天津大學;2009年
2 方安儒;面向中國企業(yè)ERP系統(tǒng)應用的實證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0年
3 代碧波;企業(yè)ERP實施知識管理績效評價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2012年
4 陳濤;企業(yè)ERP系統(tǒng)采納決策影響因素研究:多視角方法[D];南京師范大學;2012年
5 李玲;煤礦企業(yè)ERP模式研究[D];遼寧工程技術(shù)大學;2010年
6 尹剛;多事件ERP成份分解算法研究及應用[D];電子科技大學;2010年
7 崔樹杰;基于ERP系統(tǒng)的我國石油供應鏈成本管理問題研究[D];北京交通大學;2011年
8 向玲;沖突監(jiān)控的神經(jīng)機制:來自ERP的證據(jù)[D];西南大學;2010年
9 吳雷;現(xiàn)代服務(wù)業(yè)ERP系統(tǒng)的模型驅(qū)動開發(fā)與優(yōu)化研究[D];合肥工業(yè)大學;2012年
10 祁凱;面向制造業(yè)ERP的企業(yè)建模研究[D];哈爾濱理工大學;2011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涂q,
本文編號:187219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xinlixingwei/18721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