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社科論文 > 心理論文 >

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院碩導:許燕(8)

發(fā)布時間:2016-11-04 15:26

  本文關鍵詞:學校行為適應、個人應對策略和心理控制能力對大學新生心理健康的影響,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人格心理學研究:

蔣獎、許燕、蔣苾菁等(2009). 父母教養(yǎng)方式問卷(PBI)的信效度研究,心理科學,32(1)193-196

王愛平、許燕、劉云(2008). 五態(tài)人格測驗對大學生人格測驗的適用性--對16PF的對比研究,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16(7),737-739

陳詠媛、許燕*、張姝玥(2008). 初中生"大七"人格與幸福感的結構模型研究. 中國特殊教育, 98(8), 86-91

陶塑、許燕*、張姝玥(2008). 青少年人格與酒精成癮之間關系研究的綜述. 中國特殊教育, 95(5), 83-89

翁嘉英、楊國樞、許燕(2008):華人多元自尊的概念分析與量表建構:本土化觀點. 中國人的自我:心理學分析,壹天出版中心,585-649

張姝玥、陶塑、許燕*(2008):氣質性樂觀和適應能力對大學新生心理健康的影響,中國特殊教育,102(12):93-9296

王斐、許燕*、祁占平、翟勝男、李旭(2008). 某藝術院校大學新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分析. 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 (10), 1130-1132

蔣獎、許燕(2008). 兒童期虐待、父母教養(yǎng)方式與反社會人格的關系,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16(6),642-645

蔣獎、許燕 (2007). 罪犯反社會人格障礙的調查, 中國特殊教育, 5, 80-85.

王愛平、許燕、陳浪、趙博 (2007). 學校行為適應、個人應對策略和心理控制能力對大學新生心理健康的影響, 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 15(5):385-388.

袁莉敏、李健、許燕 (2007). 氣質性樂觀在國內外的測量概況, 贛南師范學院學報, 4, 30-33.

李紅菊、許燕、郭永玉 (2007). 中國大學生的人際信任-不信任:單因素還是雙因素, 心理發(fā)展與教育, 23(3),112-116.

張宏宇,許燕,柳恒超(2007).社會關系模型(SRM)--個體差異研究的新策略,心理科學進展,15(6),968-973.

許燕、梁志祥 (2006). 北京大學生多元自尊的解析, 心理學探新, 26(4), 50-53.

周莉、許燕(2006):中學生心理社會發(fā)展特征的研究,中國特殊教育, 8(74),73-76

許燕、王芳、張西超、蔣獎、張姝玥 (2005). 中國職業(yè)女性的職業(yè)枯竭狀況調查--中小學教師、警察、職業(yè)經理人三個職業(yè)的比較研究. 中國女性人才資源開發(fā)與利用國際研討會論文集, 2, 53-58.

許燕、王芳、張西超. (2005). 中國職業(yè)女性的職業(yè)枯竭狀況調查--中小學教師、警察、職業(yè)經理人三個職業(yè)的比較研究. 中華女子學院學報, 3, 39-45.

許燕 (2005). "職業(yè)枯竭"不容忽視. 現(xiàn)代商業(yè)銀行(青年版), 3, 42-44.

許燕 (2005). 職業(yè)枯竭點擊職業(yè)人. 解讀心靈--心理健康手冊. 東方出版社, 9,1-17.

許燕 (2005). 現(xiàn)代人的職業(yè)枯竭與心理健康. 青年記者, 10,35-37.

許燕 (2005). 讓工作帶來健康與幸福. 中國記者, 12, 63-64.

Xu, Y. & Jiang, J.(2004), Job burnout among bank employees in Chin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39 (5-6), 455-455.

蔣獎、張西超、許燕 (2004). 銀行職員的工作倦怠與身心健康、工作滿意度的探討. 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 18(3),197-199 .

蔣獎、許燕、林丹瑚 (2004). 醫(yī)護人員工作倦怠與A型性格、控制點的關系研究. 心理科學, 27(2),364-366.

蔣獎、許燕(2004). 職業(yè)倦怠研究進展. 國際中華應用心理學雜志, 4(1),2, 119-121.

蔣獎、許燕、張西超(2004). 銀行職員職業(yè)倦怠狀況及與壓力水平的關系. 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 12(2),178-180.

蔣獎、許燕 (2004). 心理健康工作者枯竭的研究進展. 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社版), 4(31),87-90.

王芳、許燕 (2004). 中小學教師職業(yè)枯竭狀況及其與社會支持的關系. 心理學報, 36(5),568-574.

蔣獎、許燕、張姝玥、陳浪 (2004). 心理咨詢師工作倦怠調查. 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 18(12), 854-856.

高山、許燕 (2004). 農村小學教師職業(yè)枯竭及其抑郁的關系. 中國特殊教育, 9, 46-49.

許燕 (2004). 職業(yè)枯竭:當工作變成心理負擔. 北大商業(yè)評論, 10(5),156-162.

許燕、王芳、高山 (2004).中國中小學教師職業(yè)枯竭特征的研究. 人格與社會心理學論叢(一). 北京大學出版社, 195-203.

許燕、王芳 (2003). 心理枯竭:當代中國教師的職業(yè)病. 中國教師, 3, 5-6.

許燕. (2003). 中國中小學教師職業(yè)心理枯竭的特點和成因分析. 2002年學術前沿論叢:小康社會--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4-213.

價值觀研究:

許燕(2008). 北京大學生價值觀演變及相關因素研究.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與首善之區(qū)的實踐研究文集,北京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與傳播基地編著. 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287-300

許燕 (2006). 當代大學生價值觀變遷的社會取向. 科學時報, 1, 17.

許燕、蔣獎、劉嘉、王芳 (2005). SARS期間北京大學生價值觀變化特征的研究. 小康社會:文化生態(tài)與全面發(fā)展.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3-212.

許燕、劉嘉、蔣獎、王芳、鄭躍忠、付濤 (2004). SARS突發(fā)病害與大學生價值觀的變化歷程. 心理學探新, 3(24), 35-39.

許燕 (2003). 大學生個人價值觀系統(tǒng)與價值取向的研究, 北京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項目成果匯編, 295-300.

許燕、劉嘉、蔣獎. (2003). 北京大學生價值觀演變及相關因素研究. 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科版), 2003年?, 5-18.

許燕 (2001). 北京和香港大學生價值觀的比較研究. 心理學探新, 21(4), 40-45.

許燕 (1999) 北京大學生價值觀研究及其教育建議. 教育研究, 5,33-38. 人大報刊復印資料(高等教育), 1999, 7, 全文轉載

許燕、吳志功 (1996). 研究生價值觀的現(xiàn)狀分析與建議. 青年研究, 8,7-14.

許燕 (1995). 大學生教育價值系統(tǒng)及其與專業(yè)興趣關系的研究. 北師大學報, 2,87-95. 人大報刊復印資料(高等教育), 1995, 5, 全文轉載.

楊莉莉、許燕 (2004). 北京香港兩地大學生人性觀差異的調查研究. 中國心理衛(wèi)生, 1, 64、57.

許燕 (2003). 當代人格心理學的發(fā)展趨勢. 心理學探新, 2003(3),15-19.

18. 韋克平、許燕 (2003). 教師和大學生對教師人格結構評定的因素分析(下)-- 一項中文人格特質詞的基本維度研究. 廣西民族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 9(2), 42-46.

19. 韋克平、許燕 (2002). 教師和大學生對教師人格結構評定的因素分析(上)-- 一項中文人格特質詞的基本維度研究. 廣西民族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 8(3), 42-46.

許燕 (2002). 當代大學生核心人格的研究. 心理學探新, 2002(4), 24-28.

許燕 (2001). 21世紀高師學生心理素質結構的研究. 高等師范教育面向21世紀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成果叢書2--素質教育分卷.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357-367.

許燕 (2001). 高師學生心理素質教育研究的現(xiàn)狀分析與實施策略. 高等師范教育面向21世紀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成果叢書2--素質教育分卷.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344-356 .

許燕 (2001). 優(yōu)秀教師心理素質的結構與素質教育的研究. 高等師范教育面向21世紀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成果叢書2--素質教育分卷.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11, 172-199.

許燕 (2000). 從傳統(tǒng)性到現(xiàn)代性的轉變上看京港大學生的人格差異. 心理學探新, 20(4), 44-49.

Xu, Y. & Wei, K. (2000). The Five Personality Dimensions of Chinese Teacher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 35,(5-6),214-214.

李傳銀、許燕 (1999). 孤獨心理研究回顧. 社會心理研究, 3, 35-45.

許燕 (1999). 面向12世紀高師學生心理素質結構的研究. 教育研究, 10, 36-41.

許燕 (1999). 心理素質是21世紀未來人的教育通行證.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研究, 10, 52-55.

許燕、錢筠 (1999). 大學生人格因素的性別差異研究. 心理學探新, 19(4) , 21-25、41

于霞、許燕 (1998). 京港兩地大學生人際接納的比較研究. 社會心理研究, 1, 38-42.

許燕、梁向芬 (1998). 師范生人際處理方式的研究. 青年研究, 4, 21-27.

許燕、梁向芬 (1997). 師范大學新生的心理問題探析. 青年研究, 11, 7-12.

許燕 (1994). 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個性特征探析. 北師大學報, 增刊, 86-92.

災后心理學研究

潘益中、王芳、許燕*、張姝玥、田一(2009). 班級心理輔導對學生震后心理復原的作用,,心理科學進展,17(3): 516-520

張姝玥、王芳、許燕*、潘益中、畢幗英(2009).受災情況和復原力對地震災區(qū)中小學生創(chuàng)傷后應激反應的影響,心理科學進展, 17(3):556-561

張姝玥、陶塑、許燕*(2009). 應激事件與大學新生心理健康的關系:氣質性樂觀的調節(jié)作用, 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 17(8):971-972

張姝玥、王芳、許燕*、潘益中(2009). 汶川地震災區(qū)中小學生復原力對其心理狀況的影響, 中國特殊教育,19(5):51-55

陶塑、王芳、許燕*、黎堅、駱方、翟勝男(2009). 5·12汶川地震后災區(qū)教師主觀幸福感的變化趨勢及中介效應分析,心理科學進展,17(3):588-593

許燕、王芳、賈慧悅(2008):5.12地震災后四川和北京大學生價值觀類型的對比,心理學探新, 28(4):46-49

許燕、王芳等(2008),社會心理應對:災后學校穩(wěn)定工作實例剖析,《汶川地震社會管理政策研究》,科學出版社,83-90

許燕(2008). 科學救援心理災區(qū). 政工研究動態(tài), 457(11),20-21


  本文關鍵詞:學校行為適應、個人應對策略和心理控制能力對大學新生心理健康的影響,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164330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xinlixingwei/164330.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1ccae***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