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距離對道德行為判斷的影響
本文關(guān)鍵詞: 心理距離 道德行為 道德判斷 解釋水平 出處:《心理學探新》2013年01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該研究以心理距離的兩種表現(xiàn)形式(時間距離和社會距離)為自變量,探討心理距離對道德行為判斷的影響。采用兩因素完全被試間設(shè)計,120名大學生參加實驗,自編道德評價問卷(共四個道德事件)。結(jié)果發(fā)現(xiàn),時間距離遠近和社會距離不同對道德行為評價的影響存在顯著性差異。時間距離越遠傾向于高評價,時間距離越近傾向于低評價。發(fā)生在自己身上傾向于低評價,發(fā)生在他人身上傾向于高評價。結(jié)果表明,心理距離對道德行為的判斷有重要影響。
[Abstract]:In this study, two forms of psychological distance (time distance and social distance) were used as independent variables to explore the influence of psychological distance on moral behavior judgment. 120 college students participated in the experiment.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influence of time distance and social distance on the evaluation of moral behavior. The longer the time distance is, the higher the evaluation tends to be. The closer the time distance is, the lower the evaluation tends to be, the lower it is in oneself and the higher it is in others. The results show that psychological distance has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the judgment of moral behavior.
【作者單位】: 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
【分類號】:B842.5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周春燕;時間距離對未來事件解釋水平的影響初探[D];西南師范大學;2005年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5條
1 韓穎;情緒、未來時間洞察力對延遲折扣的影響[D];濟南大學;2011年
2 王敏;從解釋水平理論透視消費者的廣告態(tài)度[D];武漢紡織大學;2010年
3 梁艷;俄語學習中時間詞匯的認知研究[D];黑龍江大學;2011年
4 張?zhí)?活動設(shè)定時間距離的解釋水平效應[D];西南大學;2007年
5 廖婷婷;時間距離對事件結(jié)果歸因影響的實驗研究[D];西南大學;2007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6條
1 黃希庭,李伯約,張志杰;時間認知分段綜合模型的探討[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年02期
2 黃希庭;論時間洞察力[J];心理科學;2004年01期
3 黃希庭,張增杰;5至8歲兒童時間知覺的實驗研究[J];心理學報;1979年02期
4 黃希庭,鄭涌;時間透視的自我整合:I.心理結(jié)構(gòu)方式的投射測驗[J];心理學報;2000年01期
5 鄭涌,黃希庭;時間透視的自我整合:Ⅱ.心理功能機制的實驗研究[J];心理學報;2000年01期
6 黃希庭;未來時間的心理結(jié)構(gòu)[J];心理學報;1994年02期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宋其爭;大學生未來時間洞察力的理論和實證研究[D];西南師范大學;2004年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雁晨;周庭銳;周t;;解釋水平理論:從時間距離到心理距離[J];心理科學進展;2009年04期
2 萬增奎;;西方心理學道德動機觀的研究進程及展望[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9年11期
3 扶長青;;詹姆斯·萊斯特限定問題測驗述評[J];教育測量與評價(理論版);2009年05期
4 楊春生;也談心理暗示教育[J];班主任之友;2003年10期
5 鄧秋香;與心相約[J];心理世界;1998年03期
6 金永明;;高中生主動縮短師生心理距離的研究[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03年04期
7 張四海,Bernardo Pando,王煦法;基于心理因素的有限空間內(nèi)個體行為模型[J];復雜系統(tǒng)與復雜性科學;2005年01期
8 楊睿;盧世雨;黃金雷;;基于“刺猬法則”下最優(yōu)心理距離的構(gòu)建[J];現(xiàn)代經(jīng)濟信息;2008年12期
9 石長友;努力縮短校長與教師的心理距離是做好學校工作的關(guān)鍵[J];北京教育;2002年12期
10 范海蘭;陳石軍;;不同語境下的互補——葛蘭西和布洛的“距離說”比較[J];株洲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7年06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吳紅霞;汪玲;;解釋水平理論述評[A];第十二屆全國心理學學術(shù)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9年
2 鄭日昌;李文姝;劉視湘;;中學生道德判斷量表的編制[A];第十屆全國心理學學術(shù)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3 劉振群;戶秀安;柯森;鄧一允;;華南兒童道德判斷發(fā)展的初步研究[A];中國心理學會第三次會員代表大會及建會60周年學術(shù)會議(全國第四屆心理學學術(shù)會議)文摘選集(上)[C];1981年
4 張吉連;;榜樣對中學生道德認識和道德行為影響的試驗研究[A];中國心理學會第三次會員代表大會及建會60周年學術(shù)會議(全國第四屆心理學學術(shù)會議)文摘選集(上)[C];1981年
5 陳會昌;李伯黍;;關(guān)于兒童對個人財物與公共財物損壞的道德判斷的研究[A];中國心理學會第三次會員代表大會及建會60周年學術(shù)會議(全國第四屆心理學學術(shù)會議)文摘選集(上)[C];1981年
6 黃好;羅禹;李紅;;道德判斷的理論觀點及其腦機制[A];第十二屆全國心理學學術(shù)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9年
7 張棟玲;姚利;王美芳;;中小學生價值觀、道德判斷與攻擊行為的關(guān)系[A];第十二屆全國心理學學術(shù)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9年
8 周春燕;黃希庭;;時間距離對未來事件解釋水平的影響研究[A];第十屆全國心理學學術(shù)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9 張小英;鄭日昌;;小學生道德判斷量表的編制[A];第十屆全國心理學學術(shù)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10 兒童道德發(fā)展研究協(xié)作組;李伯黍;;國內(nèi)18個地區(qū)5—11歲兒童道德判斷發(fā)展調(diào)查[A];中國心理學會第三次會員代表大會及建會60周年學術(shù)會議(全國第四屆心理學學術(shù)會議)文摘選集(上)[C];1981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本報記者 劉芬;心理距離決定身體距離[N];北京科技報;2004年
2 劉燁 付秋芳 傅小蘭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腦與認知國家重點實驗室;從相離到相依:理智與情感關(guān)系嬗變[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3 林杰 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院;“休謨的斷頭臺”:因何向善[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年
4 王小溪;四種心理距離[N];大眾衛(wèi)生報;2004年
5 新華網(wǎng);提升創(chuàng)造力,請與問題保持“心理距離”[N];大眾科技報;2009年
6 牟定縣毛陽中學 胡志波;利用心理距離進行教學[N];云南經(jīng)濟日報;2002年
7 老鄧;職場需要心理距離[N];衛(wèi)生與生活報;2006年
8 王展;再婚老人的心理調(diào)適[N];保健時報;2006年
9 安徽銅陵學院 劉星期;此激情非彼激情[N];中國教育報;2006年
10 林麗;實用心理防身術(shù)應對“負面人”[N];衛(wèi)生與生活報;2006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劉春瓊;領(lǐng)域、背景與文化:社會認知領(lǐng)域理論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7年
2 劉玉梅;道德焦慮論[D];中南大學;2010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闞忠鈺;心理距離對道德判斷的影響[D];西南大學;2010年
2 杜靈燕;內(nèi)疚與羞恥對道德判斷、道德行為影響的差異研究[D];中國地質(zhì)大學(北京);2012年
3 徐迪;道德事件類型與道德判斷情景對大學生道德判斷影響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12年
4 姬慧;移情在道德行為中的作用機制及其德育價值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2年
5 孫秀娟;確定問題測驗Ⅱ的心理學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7年
6 李紅梅;大學生道德同一性特點及相關(guān)因素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7 熊文琴;兒童情緒社會化發(fā)展及其德育價值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4年
8 李佳麗;小學生助人行為發(fā)展及培養(yǎng)的實驗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0年
9 張棟玲;父母教養(yǎng)方式、道德脫離和兒童攻擊行為的關(guān)系[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10 徐桂云;大學生父母教養(yǎng)方式、人格與道德敏感性的關(guān)系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152355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xinlixingwei/15235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