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社科論文 > 心理論文 >

教養(yǎng)方式與外化行為雙向影響的追蹤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8-02-16 03:43

  本文關鍵詞: 同伴關系 外化行為 教養(yǎng)方式 青少年 雙向影響 交叉滯后回歸 出處:《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年06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采用兩個樣本分別追蹤父/母親教養(yǎng)方式與青少年外化行為之間的影響機制,并探討同伴關系的調節(jié)作用。父/母親教養(yǎng)方式采用愛荷華青年和家庭量表,由父/母親自評測得;外化行為采用青少年自評量表(YSR),由學生自評測得;同伴關系由同伴提名獲得。結果表明:父親教養(yǎng)方式與青少年外化行為之間的影響是雙向的(β=-0.15,p0.01;β=-0.28,p0.001),母親的是單向的(β=-0.28,p0.001);兩者在不同同伴關系之中差異顯著(父親△χ2=163.00,p0.001;母親△χ2=185.95,p0.001)。結論:父/母教養(yǎng)方式與青少年外化行為之間的影響機制是不同的;同伴關系對兩者的調節(jié)作用顯著;良好的同伴關系可以補償父母缺乏監(jiān)控、缺乏說理、嚴厲體罰的消極作用?傊,監(jiān)控、說理、民主父母教養(yǎng)方式和良好的同伴關系共同決定青少年以后長期的社會適應。
[Abstract]:Two samples were used to track the influence mechanism between parental rearing style and adolescent externalization behavior, and to explore the regulating role of peer relationship. The parent / mother rearing style was measured by Iowa Youth and Family scale. The behavior of externalization was assessed by YSRA and self-rated by student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ather's rearing style and adolescent's externalization behavior was bidirectional (尾 -0.15p0.01; 尾 -0.28p 0.001; mother's was one-way (尾 -0.28p 0.001);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m (father 蠂 2163.00 / p 0.001); Conclusion: the influence mechanism between parental rearing style and adolescent externalization behavior is different. Good peer relationship can compensate for the negative effects of parents' lack of supervision, reasoning and severe corporal punishment. The democratic parental rearing style and good peer relationship jointly determine the long-term social adaptation of adolescents.
【作者單位】: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健康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大學;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
【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資助項目“青少年睡眠對問題行為的影響”(31200781)
【分類號】:B848.4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趙章留;王樹華;;母親教養(yǎng)方式與青少年合作的關系[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07年03期

2 張俊先;陳杰;李新影;;母親抑郁與青少年認知重評的關系:教養(yǎng)方式的中介作用[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1年05期

3 張錦;;父母的教養(yǎng)方式對兒童心理健康的影響[J];考試周刊;2008年11期

4 木水;;最令父母懊悔的錯誤[J];科學與文化;1999年02期

5 黃莉;壯族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與父親教養(yǎng)方式的相關性研究[J];中國行為醫(yī)學科學;2005年02期

6 李同歸;;母親的依戀類型與教養(yǎng)方式的相關性研究[J];中國行為醫(yī)學科學;2006年02期

7 牟生調;陳泊蓉;;父母的成人依戀、應對方式與教養(yǎng)方式的關系[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0年04期

8 趙金霞;;母親依戀狀況、教養(yǎng)方式與幼兒焦慮的關系[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0年06期

9 賈國敬;司繼偉;田錄梅;許曉華;;父親教養(yǎng)方式與自我妨礙的關系:以自尊為中介[J];心理研究;2011年03期

10 王倩;張晗;;教養(yǎng)方式研究的現狀[J];科教導刊(中旬刊);2012年09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滕秋玲;楊心德;;父親的教養(yǎng)方式與子女焦慮的關系[A];第十二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9年

2 王莉;;國外父親教養(yǎng)方式研究的現狀和趨勢[A];第十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3 王娟;但菲;;3—6歲幼兒父母性別教養(yǎng)方式的研究[A];第十一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2007年

4 劉文慶;戴春林;;子女對父親攻擊型教養(yǎng)方式的感知與自身攻擊性關系的研究[A];第十二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9年

5 張麗芳;唐日新;胡燕;徐德淼;;留守兒主觀幸福感與教養(yǎng)方式的關系研究[A];第十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6 楊麗珠;楊春卿;;幼兒氣質與母親教養(yǎng)方式的選擇[A];面向21世紀的科技進步與社會經濟發(fā)展(下冊)[C];1999年

7 楊麗珠;楊春卿;;幼兒氣質與母親教養(yǎng)方式的選擇[A];第八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文摘選集[C];1997年

8 吳亮;伍新春;;親子在教養(yǎng)方式上的認知差異研究[A];第十一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2007年

9 高彬;;母的教養(yǎng)方式對孩子心理成長的影響與解決方案[A];中國心理衛(wèi)生協會青少年心理衛(wèi)生專業(yè)委員會第九屆全國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5年

10 王永梅;劉聰慧;張耀華;;小學高年級兒童的共情及其與教養(yǎng)方式、依戀的關系[A];第十二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9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4條

1 楊小柳;讓孩子不成為“問題兒童”[N];健康報;2004年

2 張洪軍;你的孩子膽小愛哭嗎[N];中國醫(yī)藥報;2003年

3 羅照春;備戰(zhàn)高考:甩掉心理包袱[N];健康報;2006年

4 陳鋼 浙江師范大學兒童文化研究院;沉浸在另一個世界的孩子[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2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魏星;青少年早期的母親教養(yǎng)方式及其發(fā)展變化:一項個體定向的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6年

2 劉少英;學前幼兒同伴關系發(fā)展追蹤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3 王榮;兒童社會關系概念化的特點及發(fā)展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麗;大學生父親教養(yǎng)方式的結構及其與應對方式的關系[D];河南大學;2009年

2 趙玉奇;高中生父親教養(yǎng)方式與自尊、主觀幸福感的關系研究[D];河北大學;2011年

3 吳晶晶;祖輩、父輩教養(yǎng)方式與幼兒社會情緒適應的關系:氣質的調節(jié)作用[D];上海師范大學;2016年

4 李麗楠;父親教養(yǎng)方式與4~6年級小學生自我意識發(fā)展:父親教養(yǎng)投入的調節(jié)作用[D];遼寧師范大學;2016年

5 安麗娜;高中生母親教養(yǎng)方式、寬恕與主觀幸福感的關系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2年

6 劉文慶;兒童對父母攻擊型教養(yǎng)方式知覺問卷的編制及應用[D];浙江師范大學;2011年

7 龔務;留守兒童看護人教養(yǎng)方式問卷編制及特點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8 徐慧;全職母親的依戀類型與教養(yǎng)方式的研究[D];山西大學;2011年

9 Palesa Ramonate(伊莉);教養(yǎng)方式與青少年意向性自我調節(jié)發(fā)展的關系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2年

10 胡寶翠;農村母親依戀和教養(yǎng)方式對3-5歲學前兒童延遲滿足能力及策略的影響[D];華東師范大學;2012年

,

本文編號:1514579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xinlixingwei/1514579.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All Rights Reserved | 網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ec5fd***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