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立研究現(xiàn)狀與展望
本文關鍵詞:自立研究現(xiàn)狀與展望 出處:《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4年04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從心理學角度開展系統(tǒng)的自立研究起源于黃希庭關于中國人人格的本土化研究嘗試,黃希庭將自立定義為,個體從自己過去依賴的事物那里獨立出來,自己行動、自己作主、自己判斷、對自己的承諾和行為負起責任的過程,F(xiàn)有的自立研究內容側重于自立的內涵、結構、心理功能及表現(xiàn)形式;研究方法主要采用傳統(tǒng)的問卷法、量表法等研究方法,多屬于相關或描述性研究。從整體上來看,自立雖然有著深遠的中國歷史文化淵源,但是卻沒有受到系統(tǒng)的研究和發(fā)展,目前對自立的實證研究還處于探索階段,有很多問題值得進一步探討,未來的研究重點是開發(fā)更多的評估方法,突破傳統(tǒng)的研究范式,擴展研究群體的年齡范圍,重視自立在教育領域的實踐和應用,促進自立研究進一步走向國際化等。
[Abstrac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sychology, the systematic research on self-reliance originated from Huang Xiting's attempt to study the localization of Chinese personality. Huang Xiting defines self-reliance as the independence of individuals from the things on which they relied in the past. The process of acting, deciding, judging, and taking responsibility for one's own commitment and behavior. The existing research on self-reliance focuses on the connotation, structure, psychological function and manifestation of self-reliance; The research methods mainly use the traditional questionnaire method, scale method and other research methods, most of them belong to the related or descriptive research. On the whole, self-reliance has a profound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origin in China. However, there is no systematic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At present, the empirical research on self-reliance is still in the exploration stage,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worth further discussion, the focus of future research is to develop more evaluation methods. Break through the traditional research paradigm, expand the age range of the research group,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practice and application of self-reliance in the field of education, and promote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self-reliance research.
【作者單位】: 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心理系;
【基金】:湖南省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青少年學生自立品格養(yǎng)成的理論與實踐研究”(13YBA226)資助 2013年湖南師范大學哲學社會科學青年學術骨干項目資助
【分類號】:B848
【正文快照】: 自立(Self-supporting)是個人擺脫過去曾經依賴的東西而獨立的過程,涉及多領域的心理功能[1]。其概念源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有著豐富的心理學思想,最早見于儒家典籍《y畩·儒行》。自立不僅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特別重視的自我維度[2-4],也被近現(xiàn)代以來的許多學者作為人格教育、健全人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胡勝利;歸因方式對心理健康的影響及干預研究之概觀[J];心理與行為研究;2004年02期
2 夏國英;論中國當代社會的理想人格[J];江西社會科學;2002年03期
3 徐勤,郭平;老齡化社會需要提倡老年人自立[J];人口學刊;1999年03期
4 黃希庭,夏凌翔;人格中的自我問題[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2期
5 傅惠文;六年級學生自立自強情況調查報告[J];徐州教育學院學報;1999年01期
6 夏凌翔,鐘慧;論自立[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3期
7 黃希庭;再談人格研究的中國化[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年06期
8 董奇 ,夏勇 ,王艷萍 ,林磊;再婚家庭兒童自我概念發(fā)展的特點[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1993年02期
9 俞國良;學習不良兒童的家庭環(huán)境及其與社會性發(fā)展的關系[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1997年01期
10 王燕;張雷;;自我概念在父母情感關愛與兒童發(fā)展間的完全中介效應[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06年03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成武,唐瑛;簡析肯定自我與否定自我及其應用[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3年03期
2 杜黎;音樂教學中歌唱心理因素分析[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3年03期
3 楊宇發(fā);;淺論語文教育與人格培養(yǎng)[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6年S2期
4 趙佳賓;孟凡平;;中西方心理測評融合比較研究[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2年02期
5 方九億;龐靖;;孔子思想指導下的導師制[J];安徽電子信息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8年03期
6 齊永芹;韓光輝;鄧凡茂;;高校思政教師職業(yè)自我概念因素分析[J];安徽電子信息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0年05期
7 王雨涵;周宵;;關于人格研究本土化的思考[J];安徽電子信息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1年03期
8 葛維春;;象山心學理論淵源探析[J];安徽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8年02期
9 彭永東;青少年自我同一性達成的途徑分析[J];安徽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4期
10 蔡蕓;論廣告記憶效應的策劃[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99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鄭連遞;;關于中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分析及對策[A];創(chuàng)新沈陽文集(B)[C];2009年
2 呂厚超;嚴潔;;職業(yè)價值觀的心理維度與問卷編制[A];區(qū)域人才開發(fā)的理論與實踐——港澳臺大陸人才論壇暨2008年中華人力資源研究會年會論文集[C];2008年
3 郭先根;黃麗霞;;“千里寄臟衣”的啟示:高校新生由家長包辦走向自立的對策[A];福建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會2008年年會優(yōu)秀論文專輯(一)[C];2008年
4 何一瀾;;例析高職學生的需要結構特點與發(fā)展趨勢[A];福建省高校輔導員專業(yè)委員會成立大會暨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論壇優(yōu)秀論文匯編[C];2008年
5 劉躍平;;編輯品格隱性知識層面管理的研究[A];學報編輯論叢(第十五集)[C];2007年
6 馬瑜;;網絡社交對青少年人格發(fā)展的影響[A];農業(yè)職業(yè)教育改革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云南省農業(yè)教育研究會2011年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11年
7 柳恒超;;恐怖主義根源的心理學分析[A];2008年度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六屆學術年會文集(政治·法律·社會學科卷)[C];2008年
8 謝廣田;戴麗敏;應曉玲;;城市流動人口子女的社會性背景與其人格障礙形成的相關性的調查與研究[A];“關注省情民意、促進社會和諧”研討會論文集(上)[C];2009年
9 谷長江;梁承謀;王長生;劉改成;;體操運動員認知復雜性的實證研究[A];第8屆全國運動心理學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6年
10 任奇紅;吳東方;;我國體育舞蹈選手五種氣質類型特征的初步分析[A];第8屆全國運動心理學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6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立國;東北滑雪產業(yè)發(fā)展問題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2 吳津;敘事方式對于人格發(fā)展的作用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3 梅祖蓉;歷史,文化與人格[D];武漢大學;2010年
4 吳艷東;思想政治教育導向論[D];武漢大學;2010年
5 曹傳清;赫德對晚清中國社會的影響[D];湖南師范大學;2010年
6 李洪波;礦難后礦工創(chuàng)傷后應激障礙的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7 趙崇蓮;廣東省高校心理健康服務體系構建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8 邵二輝;西南少數(shù)民族和諧人格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9 莫秀鐸;無意識決策領域中心理慣性的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10 袁宏;時間性前瞻記憶的認知機制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羅靖;高師生挫折承受力與社會支持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2 王燕;農村中學生對生活事件的應對方式及影響因素研究[D];鄭州大學;2010年
3 左連躍;工科院校文科生人格特征、自我效能感和專業(yè)承諾的關系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2010年
4 安金龍;哈爾濱市普通高校體育教學安全問題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2010年
5 萬禹慧;家庭行為文化與4歲兒童自主性的相關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6 李燕燕;母親教育效能感與4歲兒童自主性的相關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7 韓婷婷;旅游管理專業(yè)青年教師職業(yè)認同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8 董倩;旅游管理學生專業(yè)認同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9 張帆;家庭規(guī)則與4歲兒童自主性相關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10 王文星;大學生網絡成癮與親子關系研究[D];長沙理工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齊冰;歸因訓練的若干研究綜述及思考[J];保定師范?茖W校學報;2003年01期
2 侯愛民;近十年親子關系與兒童行為關系研究綜述[J];濱州教育學院學報;2000年03期
3 楊麗珠,宋輝;幼兒自我控制能力發(fā)展的研究[J];心理與行為研究;2003年01期
4 胡勝利;歸因方式對心理健康的影響及干預研究之概觀[J];心理與行為研究;2004年02期
5 禾乃林;自強與自制[J];道德與文明;1997年06期
6 成云,盧青,馬長青;歸因訓練與學生個性發(fā)展的研究[J];四川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年04期
7 葉一舵,白麗英;國內外關于親子關系及其對兒童心理發(fā)展影響的研究[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02期
8 黃希庭;鄭涌;李宏翰;;學生健全人格養(yǎng)成教育的心理學觀點[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03期
9 冷余生;論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的意義與條件[J];高等教育研究;2000年01期
10 于海琴;親子依戀對兒童社會性發(fā)展影響的研究進展[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年01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李媛;大學生自立意識的初步研究[D];西南師范大學;2002年
2 鄭劍虹;自強的心理學研究:理論與實證[D];西南師范大學;2004年
3 石偉;自尊的記憶效應的實驗研究[D];西南師范大學;200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鐘慧;高中生自立結構問卷的初步編制[D];西南師范大學;2003年
2 夏凌翔;當代大學生心理自立問卷的初步編制[D];西南師范大學;2003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韓光惠;;心理學教授黃希庭來瀘州做學術報告[J];瀘州教育學院學報;1999年04期
2 楊治良,呂厚超;厚重翔實、特色鮮明的專著——黃希庭主譯的《人格手冊:理論與研究》(第二版)[J];心理科學;2004年03期
3 趙伶俐;;時間·人格·方法——黃希庭心理學科研與教學創(chuàng)新之路[J];西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年05期
4 ;黃希庭 行走于心理學巔峰的老者[J];今日教育;2011年Z1期
5 馮春;;中職生家庭代際關系的維護及代際沖突的調適[J];職大學報;2010年04期
6 呂厚超;常雯;;大學生需要現(xiàn)狀的調查研究[J];心理研究;2008年03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4條
1 孫家莉 張爍;培養(yǎng)讓自己崇拜的學生[N];人民日報;2012年
2 本報記者 張國圣 本報通訊員 侯定君;點亮“第一盞燈”[N];光明日報;2012年
3 李禾 胡唯元;為什么是這樣[N];科技日報;2004年
4 李禾;必備條件有五個[N];科技日報;200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楊冬梅;昆明市中學生自立發(fā)展狀況的調查研究[D];云南師范大學;2006年
,本文編號:136478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xinlixingwei/13647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