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民族大學生自我意識情緒識別線索的眼動研究
本文關鍵詞:不同民族大學生自我意識情緒識別線索的眼動研究 出處:《心理與行為研究》2015年03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更多相關文章: 自我意識情緒 面部表情 身體姿態(tài) 眼動
【摘要】:采用眼動追蹤技術對漢族、白族、哈尼族、彝族、傣族大學生的自我意識情緒識別線索進行了探測。結果發(fā)現(xiàn):面部表情(眉眼、鼻子、嘴巴)區(qū)域和身體姿態(tài)表情(胳膊、手部)區(qū)域都能為自我意識情緒識別提供線索依據(jù);各民族跨文化一致性地表現(xiàn)出面部表情線索相對于身體姿態(tài)表情線索更有助于自我意識情緒識別。
[Abstract]:......
【作者單位】: 天津師范大學心理與行為研究院;
【基金】:天津市科技計劃項目(I2ZCZDSF07100) 天津市高等學!靶睦斫】蹬c行為調控創(chuàng)新團隊(39)”
【分類號】:B844.2
【正文快照】: 1引言自我意識情緒是人類高級形態(tài)的情緒,是在自我(self)參與下產生的一種高級情緒,他能傷害或增強自我意識,并對人們的思想、情感和行為起到重要的激發(fā)和調節(jié)作用(馮曉航,張向葵,2007)。Lewis(1997)在研究中提出自我意識情緒發(fā)展經歷了初級階段,產生尷尬、嫉妒和同情之后進入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8條
1 劉平;馮曉杭;;快樂與憤怒表情識別眼動研究[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2012年12期
2 徐勝三 ,權朝魯 ,張福建;關于兒童表情認知發(fā)展水平的研究[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1990年01期
3 李佳,蘇彥捷;納西族和漢族兒童情緒理解能力的發(fā)展[J];心理科學;2005年05期
4 馮曉杭;張向葵;;自我意識情緒:人類高級情緒[J];心理科學進展;2007年06期
5 王妍,羅躍嘉;大學生面孔表情材料的標準化及其評定[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5年04期
6 龔栩;黃宇霞;王妍;羅躍嘉;;中國面孔表情圖片系統(tǒng)的修訂[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11年01期
7 郭文斌;湯妮;方俊明;周念麗;;小學生動態(tài)面孔表情識別的眼動特征研究[J];應用心理學;2012年04期
8 楊麗珠;姜月;張麗華;;幼兒自豪的非言語行為表達編碼系統(tǒng)編制[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12年03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馮曉杭;中美大學生自我意識情緒跨文化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9年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楊玲;王含濤;;真實自豪與自大自豪傾向量表的修訂及適用[J];心理與行為研究;2011年02期
2 姚昭;王振宏;雷榕;;詞—面孔任務中的情緒效價沖突效應及性別差異[J];心理與行為研究;2011年03期
3 章吉;陳英和;李雯;;兒童混合表情識別的發(fā)展及與基本表情識別的關系[J];心理與行為研究;2012年02期
4 金云波;許遠理;;網絡異化對網絡情緒傳播的影響[J];重慶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2期
5 朱翠英;劉文俐;;心理理論的研究綜述[J];當代教育論壇(學科教育研究);2007年03期
6 劉陽娥;馮正直;戴琴;王鳳;廖承菊;;重復呈現(xiàn)情緒面孔對抑郁癥狀大學生注意偏向的影響[J];第三軍醫(yī)大學學報;2009年09期
7 張均;馮正直;;沉思和分心對抑郁個體分心抑制的影響[J];第三軍醫(yī)大學學報;2010年10期
8 李麗;丁妮;梅磊磊;薛峰;董奇;;基于功能磁共振成像方法的單相抑郁癥情緒加工特點研究[J];高技術通訊;2007年12期
9 閆瑾;姜志梅;郭嵐敏;呂洋;孫奇峰;李興洲;王立蘋;;孤獨癥兒童混合面部表情識別及面孔性別區(qū)分能力研究[J];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12年10期
10 王玉潔;竇凱;劉毅;;情緒調節(jié)自我效能感量表的修訂[J];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條
1 張雅如;徐展;;同時工作記憶負載對詞-面孔Stroop效應的影響[A];Proceedings of Conference on Psychology and Social Harmony(CPSH2011)[C];2011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文海;青少年情緒調節(jié)的ERP和fMRI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1年
2 鐘明天;抑郁認知易感者負性情緒信息加工的杏仁核激活及腦功能連接特征[D];中南大學;2011年
3 馬寧;首發(fā)重性抑郁癥患者腦功能和腦結構的磁共振研究[D];中南大學;2007年
4 劉建鴻;中學生責任心形成機制的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5 傅一笑;基于雙生子的兒童個性、心理健康研究和不通過五種感覺通道的交流現(xiàn)象初探[D];重慶醫(yī)科大學;2009年
6 馮曉杭;中美大學生自我意識情緒跨文化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9年
7 陳順森;自閉癥幼兒面孔加工特點的眼動研究:社會認知缺陷指標的探索[D];天津師范大學;2012年
8 程蕾;5、7、9歲兒童自我面孔的認知發(fā)展特點[D];西南大學;2012年
9 林云強;自閉癥譜系障礙兒童威脅知覺的實驗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2年
10 姜月;幼兒自豪識別發(fā)展特點及其相關影響因素的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曉燕;孤獨癥兒童情緒理解能力發(fā)展的實驗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2 張曉靜;兩類厭惡材料:厭惡敏感性相關的fMRI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3 張雅如;同時的工作記憶負載對詞—面孔Stroop效應的影響[D];西南大學;2011年
4 李瓊;情緒調節(jié)自我效能感問卷編制及其作用機制[D];西南大學;2011年
5 李笑櫻;遠程學習者情感自評量表及預警模型設計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6 王昱文;中學生的自尊、歸因方式與自我意識情緒關系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7 李艷杰;情緒結構與功能的理論研究[D];信陽師范學院;2011年
8 葉榕;情緒面孔加工受知覺負載影響的注意瞬脫范式研究[D];安徽醫(yī)科大學;2011年
9 趙麗娜;閾上閾下不同情緒線索對物質焦慮大學生返回抑制的影響[D];江西師范大學;2011年
10 王細燕;小學生情緒表情識別特點及其與情緒詞掌握量的關系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智豐;高雋;錢銘怡;王愛民;張黎黎;汪智艷;;羞恥性自傳體記憶:基于自我文化差異的對比研究(英文)[J];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年05期
2 潘志然,崔紅;獨立型與依賴型自我:Markus等的自我結構研究[J];心理與行為研究;2004年02期
3 燕國材;;論孟子的“仁義禮智”四因素人格結構[J];心理與行為研究;2008年01期
4 潘發(fā)達;;情緒歸因研究的現(xiàn)狀與未來發(fā)展[J];太原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4期
5 彭小虎,羅躍嘉,魏景漢,王國鋒;面孔內外特征對東西方面孔識別影響的ERP研究[J];航天醫(yī)學與醫(yī)學工程;2003年02期
6 葛魯嘉;中國心理學的科學化和本土化──中國心理學發(fā)展的跨世紀主題[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2年02期
7 竭婧;楊麗珠;;10-12歲兒童羞愧感理解的特點[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2006年04期
8 姜媛;白學軍;沈德立;;情緒認知評價的若干問題[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3期
9 史靜華;李亞琴;孫玉梅;;兒童自我意識的研究進展[J];護理研究;2007年16期
10 徐琴美,張曉賢;5~9歲兒童內疚情緒理解的特點[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03年03期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4條
1 黎永兢;家庭撫養(yǎng)方式對小學兒童表情認知能力影響的實驗研究[D];華南師范大學;2002年
2 陳琳;小學兒童情緒認知的發(fā)展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3 李強;情緒面孔與不同灰度背景對瞳孔大小影響研究[D];第四軍醫(yī)大學;2007年
4 刁潔;3-6歲兒童情緒理解的發(fā)展及其與同伴接納的關系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08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杜經綸;姚志劍;謝世平;史家波;曹燕翔;滕皋軍;;中國面部表情視頻系統(tǒng)的初步建立[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07年05期
2 徐向東,楊景泉,呂淑云;精神分裂癥病人對成人面部表情的辨別[J];心理學報;1992年03期
3 孫紹邦,孟昭蘭;“面部反饋假設”的檢驗研究[J];心理學報;1993年03期
4 汪小容;教師面部表情的藝術[J];四川教育;1996年Z2期
5 張璐;;如何更好管理情緒[J];校園心理;2011年03期
6 李文輝;蔣重清;李嬋;劉穎;張竇斐;孫丹;;大學生對動態(tài)與靜態(tài)面部表情限時加工的特點[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13年05期
7 李夏;朱潔銀;唐驥;張文秀;胡鳳培;;注視方向和面部表情對注意朝向的影響[J];心理科學;2013年06期
8 陳立言;面部表情及眼神的研究及其意義[J];廣西民族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0年02期
9 顧莉萍;靜進;金宇;徐桂鳳;梁華妮;黃賽君;楊文翰;五十嵐一枝;;制備中國人物靜態(tài)面部表情圖片及信度效度的初探[J];中國循證兒科雜志;2009年05期
10 雷婕;丁亞平;;面部表情:一些爭論[J];心理科學進展;2013年10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8條
1 王翔南;;人類表情與情緒的相關性探討[A];中國心理衛(wèi)生協(xié)會第四屆學術大會論文匯編[C];2003年
2 王振宏;田博;崔雪融;;3-6歲幼兒面部表情指認與命名能力的發(fā)展特點[A];第十一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2007年
3 孟昭蘭;閻軍;孟憲東;;中國兒童面部表情模式制作及分析[A];全國第五屆心理學學術會議文摘選集[C];1984年
4 張竇斐;孫丹;李文輝;蔣重清;;快速反應條件下動態(tài)呈現(xiàn)阻礙面部表情加工的腦電研究[A];增強心理學服務社會的意識和功能——中國心理學會成立90周年紀念大會暨第十四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2011年
5 嚴t榯,
本文編號:135473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xinlixingwei/13547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