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社科論文 > 心理論文 >

母親與子女主觀幸福感的代際傳遞:教養(yǎng)方式的中介作用

發(fā)布時間:2017-10-14 23:39

  本文關鍵詞:母親與子女主觀幸福感的代際傳遞:教養(yǎng)方式的中介作用


  更多相關文章: 主觀幸福感 代際傳遞 教養(yǎng)方式


【摘要】:目的:試圖從代際傳遞的角度探討母親主觀幸福感和子女主觀幸福感的關系及教養(yǎng)方式的中介作用。方法:利用中國兒童青少年心理發(fā)育特征調查數(shù)據(jù)庫,對8908名中小學生及其母親主觀幸福感之間的關系進行分析,并通過建立路徑分析圖探討教養(yǎng)方式的中介作用。結果:1母親主觀幸福感可顯著正向預測子女主觀幸福感(β=0.18,P0.001),其中初中生代際傳遞效應顯著高于小學生;女生代際傳遞效應顯著高于男生;2母親主觀幸福感與權威教養(yǎng)方式呈顯著正相關,與縱容、獨裁教養(yǎng)方式呈顯著負相關,三種教養(yǎng)方式在母親與子女主觀幸福感代際傳遞中起中介作用。結論:主觀幸福感存在代際傳遞,并且教養(yǎng)方式在代際傳遞過程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
【作者單位】: 北京師范大學認知神經科學與學習國家重點實驗室;
【關鍵詞】主觀幸福感 代際傳遞 教養(yǎng)方式
【基金】:國家科技基礎性工作專項重點項目“中國兒童青少年心理發(fā)育特征調查”(2006FY110400)
【分類號】:B842
【正文快照】: 代際傳遞是指父母的能力、特征、行為、觀念、發(fā)展結果等傳遞給子女的現(xiàn)象[1]。母親作為主要撫養(yǎng)人,受到代際傳遞研究者的大量關注。已有研究已證實抑郁在母親和子女之間存在代際傳遞[2],并且針對不同性別子女,其代際傳遞的效應有所不同,Burt等[3]認為女兒更易受到母親抑郁的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池麗萍;俞國良;;教育成就代際傳遞的機制:資本和溝通的視角[J];教育研究;2011年09期

2 雷靂,王爭艷,劉紅云,張雷;初中生的親子溝通及其與家庭環(huán)境系統(tǒng)和社會適應關系的研究[J];應用心理學;2002年01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楊曉莉,鄒泓;青少年親子溝通的研究[J];心理與行為研究;2005年01期

2 王鋼;張大均;吳明霞;;中學生自尊與主觀幸福感:學業(yè)自我的中介作用[J];心理與行為研究;2011年04期

3 姜國俊;;家庭因素對兒章發(fā)展的影響[J];滄州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06年03期

4 楊園園;梁爽;洪黛玲;陳建軍;陳華;李嚴;;直立不耐受患兒生活質量及其家庭影響因素分析[J];護士進修雜志;2008年12期

5 單蓉;;探析親子溝通的影響因素——父母[J];硅谷;2009年02期

6 蔣玉梅;王亞琨;羅婷婷;徐亮;張進輔;;大學生父親依戀狀況調查[J];保健醫(yī)學研究與實踐;2011年04期

7 余欣欣;吳素梅;;大學生心理素質與主觀幸福感:自尊的中介作用[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6期

8 巢穎怡;;中學生課外活動與親子溝通關系的研究[J];江蘇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12年06期

9 楊曉君;陳錦龍;陳靈基;劉芷伊;;海南省文昌市中學生家庭親子溝通現(xiàn)狀調查[J];時代教育;2013年23期

10 陳康怡;盧鐵榮;;香港隱蔽青年、負面情緒及偏差行為[J];青少年犯罪問題;2014年03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王偉;辛志勇;馬俊;;城市化進程中農民的生活滿意度研究[A];中國城市化進程的社會心理研究[C];2012年

2 唐亞軍;吉利;;呈報格式多樣性、信息交互及管理會計報告決策價值[A];中國會計學會管理會計與應用專業(yè)委員會2013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3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燕;親子關系的教育哲學分析[D];蘇州大學;2005年

2 楊俊敏;維漢大、中學生體育目標定向、身體自尊、社會性體格焦慮、主觀幸福感的跨文化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3 田錄梅;自尊的認知加工偏好及其對情感反應的影響[D];東北師范大學;2007年

4 王美萍;親子關系與青少年社會適應的聯(lián)系:遺傳與環(huán)境的影響[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5 莫文;生存型、發(fā)展型、超越型主觀幸福感測評工具的研制與應用[D];湖南師范大學;2013年

6 劉萬利;創(chuàng)業(yè)者創(chuàng)業(yè)機會識別與創(chuàng)業(yè)意愿關系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12年

7 徐芳;中國朝鮮族流動人口社會適應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3年

8 楊奇明;中國農村教育機會不均等演進及其與收入分配關系研究[D];浙江大學;2012年

9 趙亞蕊;供應鏈虛擬整合的動因及效能結果研究[D];西南財經大學;2013年

10 陽中華;中庸實踐思維與家庭功能和心理健康關系研究[D];中南大學;2012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靜;家庭因素對大學生自尊及人際信任的影響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2 張俊紅;石家莊市失業(yè)人員社會支持、主觀幸福感和生活質量的相關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0年

3 趙興紅;福州市初中階段流動兒童自尊、應對方式與學校生活滿意度的相關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4 周凱;有童年期留守經歷的中學生心理健康、心理彈性與主觀幸福感的關系研究[D];曲阜師范大學;2011年

5 高珊;中度智障兒童家庭功能及與其適應行為關系的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6 王梅卜;農村初中生生活事件、應對方式與主觀幸福感的相關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7 高靜;初中生家庭功能、領悟社會支持和孤獨感的關系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1年

8 郭東艷;初中生問題行為與親子溝通的關系研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1年

9 宋溢文;職校生自尊、父母教養(yǎng)方式與主觀幸福感的關系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1年

10 陳小平;臨床醫(yī)學本科生基礎醫(yī)學課程學業(yè)情緒特點及其結構構建的統(tǒng)計學技術研究[D];福建醫(yī)科大學;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9條

1 池麗萍;辛自強;;優(yōu)差生親子溝通與認知和情緒壓力的關系[J];心理與行為研究;2010年02期

2 王艷霞;;家庭文化資本對子女學業(yè)成就的影響[J];當代教育論壇(學科教育研究);2007年08期

3 陶紅;楊東平;;我國高中學生學業(yè)成就與家庭背景關系的實證研究[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7年01期

4 蔣國河;閆廣芬;;家庭資本與城鄉(xiāng)學業(yè)成就差異——基于實證調查基礎上的相關分析[J];青年研究;2006年06期

5 張翼;中國人社會地位的獲得——階級繼承和代內流動[J];社會學研究;2004年04期

6 謝作栩;王偉宜;;高等教育大眾化視野下我國社會各階層子女高等教育入學機會差異的研究[J];教育學報;2006年02期

7 池麗萍;;親子溝通的三層次模型:理論、工具及在小學生中的應用[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11年02期

8 董澤芳;;家庭環(huán)境對學業(yè)成功的影響——對1991中國數(shù)學奧林匹克競賽選手家庭環(huán)境的調查與分析[J];教育研究與實驗;1991年02期

9 李煜;;制度變遷與教育不平等的產生機制——中國城市子女的教育獲得(1966—2003)[J];中國社會科學;2006年04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曉明;;出生貧困就永遠貧困嗎?——國外學者關于“貧困代際傳遞”的理論分析[J];黑龍江史志;2008年06期

2 池麗萍;;角色信任的代際傳遞[J];心理研究;2013年05期

3 池麗萍;;信任:父母的代內相似和親子的代際傳遞[J];心理學報;2013年03期

4 池麗萍;;父母與青少年的信任水平及代際傳遞[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13年05期

5 張義群;王莎莎;黃俊鋒;;依戀模式的代際傳遞性研究述評[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2年21期

6 王熙娟;王小丁;;論青春期獨生子女的主觀幸福感[J];安陽工學院學報;2010年01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4條

1 祝建華;;緩解城市低保家庭貧困代際傳遞的政策研究[A];2011年浙江省社會學學會年會論文集[C];2011年

2 邢曉沛;王美芳;孔屏;;父母體罰的代際傳遞:體罰態(tài)度的中介作用[A];第十二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9年

3 陳銀娥;;社會福利制度反貧困的新模式——基于生命周期理論的視角[A];外國經濟學說與中國研究報告(2011)[C];2010年

4 杜薇;;廣東省居民收入差異的代際傳遞效應[A];當代港澳研究·第12輯[C];2012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8條

1 劉振江;優(yōu)先教育投入 防止貧困代際傳遞[N];中國經濟導報;2007年

2 本報記者 李龍飛 實習生 韋林鹿;阻止:貧困代際傳遞[N];陜西日報;2014年

3 陳曉星 大學老師;警惕社會羞辱的代際傳遞[N];東莞日報;2010年

4 南望杉;不怕財富合法傳承 就怕權力代際傳遞[N];檢察日報;2010年

5 本報記者 明海英;多學科合作應對貧困代際傳遞[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3年

6 孫立忠等;家庭背景決定就業(yè)?[N];東方早報;2005年

7 新華社記者 白靖利 呂夢琦;虐童事件頻發(fā)背后是幼教發(fā)展欠賬[N];新華每日電訊;2012年

8 徐麗萍 王小林 中國國際扶貧中心;消除兒童貧困繞開“貧困的陷阱”[N];中國社會報;2013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8條

1 李曉明;湘桂黔邊山區(qū)少數(shù)民族農民貧困代際傳遞問題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05年

2 卿章艷;基于生計資本視角下的農村貧困代際傳遞[D];華中師范大學;2012年

3 秦麗楠;依戀代際傳遞的內容和機制[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4 肖斌;我國農村貧困代際傳遞問題[D];西南財經大學;2010年

5 劉鳳鳴;我國農村社會資本與貧困代際傳遞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2年

6 趙蘭;西北農村貧困代際傳遞研究[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08年

7 劉艷艷;以貧困代際傳遞探析我國轉型期青年的生存狀態(tài)[D];西北大學;2012年

8 馬露露;連片特困地區(qū)貧困代際傳遞的社會學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4年

,

本文編號:1033850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xinlixingwei/1033850.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All Rights Reserved | 網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ff772***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