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圖亞特·霍爾的青年亞文化理論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4-07-06 09:34
斯圖亞特·霍爾是戰(zhàn)后新左派馬克思主義理論家,作為英國文化研究的領(lǐng)軍人物,他拓展了文化研究領(lǐng)域,實現(xiàn)了文化研究的跨學(xué)科發(fā)展,更為重要的是霍爾將文化研究與馬克思主義結(jié)合,一定程度地豐富和發(fā)展了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拓展了馬克思主義在文化研究領(lǐng)域的話語空間。本文以霍爾關(guān)于二戰(zhàn)后英國社會中的青年群體所形成的青年亞文化及其理論為研究對象,主要從四個方面研析了霍爾的青年亞文化理論。一是霍爾青年亞文化概念的歷史演進。霍爾青年亞文化概念提出于二戰(zhàn)后英國青年消費群體的形成及青年亞文化群體的“儀式反抗”。霍爾對于文化、亞文化及青年亞文化有著自己的獨到見解,在他看來,文化是一個群體特殊的生活方式,亞文化于主導(dǎo)文化而言處從屬地位,但是亞文化是群體文化訴求的表達,而青年亞文化在根本上不過是反映了青年群體的文化訴求;魻枌η嗄陙單幕恼J識經(jīng)歷了從“社會情勢”分析到“符號系統(tǒng)”分析的演進過程。二是霍爾青年亞文化理論的思想淵源!敖雍稀(articulation)是霍爾從后馬克思主義代表人物拉克勞思想中引入文化研究的一個概念、理論和方法。本文借用“接合”這一概念闡析了霍爾青年亞文化理論的思想淵源。其一是引入阿爾都塞結(jié)構(gòu)...
【文章頁數(shù)】:75 頁
【學(xué)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緒論
1.1 選題背景與研究意義
1.1.1 選題背景
1.1.2 研究意義
1.2 國內(nèi)外研究現(xiàn)狀
1.2.1 國內(nèi)研究現(xiàn)狀
1.2.2 國外研究現(xiàn)狀
1.3 研究思路與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創(chuàng)新與不足
1.4.1 創(chuàng)新點
1.4.2 不足之處
第2章 霍爾青年亞文化概念的歷史生成
2.1 霍爾青年亞文化概念的提出背景
2.1.1 二戰(zhàn)后面向青年的“休閑工業(yè)”
2.1.2 青年亞文化群體的“儀式抵抗”
2.2 霍爾的青年亞文化概念
2.2.1 文化:生活方式
2.2.2 亞文化:群體的文化表達
2.2.3 青年亞文化:青年群體的文化訴求
2.3 霍爾青年亞文化概念的演進
2.3.1 基于“社會情勢”的分析(20 世紀50-60 年代)
2.3.2 基于“符號系統(tǒng)”的分析(20 世紀70 年代)
第3章 霍爾青年亞文化理論的思想淵源
3.1 霍爾青年亞文化理論與阿爾都塞的“接合”
3.1.1 阿爾都塞思想的融入
3.1.2 霍爾青年亞文化理論的“結(jié)構(gòu)主義轉(zhuǎn)向”
3.2 霍爾青年亞文化理論與葛蘭西的“接合”
3.2.1 霍爾青年亞文化理論研究困境
3.2.2 霍爾青年亞文化理論的“葛蘭西轉(zhuǎn)向”
3.3 霍爾青年亞文化理論與馬克思恩格斯的“接合”
3.3.1 馬克思恩格斯的批判理論
3.3.2 馬克思恩格斯的唯物史觀
3.3.3 馬克思恩格斯的青年觀
3.3.4 霍爾青年亞文化理論的“實踐轉(zhuǎn)向”
第4章 霍爾青年亞文化理論的基本內(nèi)容
4.1 霍爾青年亞文化之存在樣態(tài)
4.1.1 特立獨行的瘋狂
4.1.2 對流行音樂的狂熱
4.1.3 暴躁式反抗
4.2 霍爾青年亞文化之階級屬性
4.2.1 青年亞文化具有工人階級屬性
4.2.2 青年亞文化階級屬性的矛盾性
4.3 霍爾青年亞文化理論之文化特質(zhì)
4.3.1 對主流文化的抵抗性
4.3.2 基于儀式的群體認同性
4.3.3 文化風(fēng)格的動態(tài)性
4.3.4 文化宿命的“準確定性”
第5章 霍爾青年亞文化理論的當代反思
5.1 霍爾青年亞文化理論的歷史評價
5.1.1 霍爾青年亞文化理論的學(xué)術(shù)貢獻
5.1.2 霍爾青年亞文化理論的理論局限
5.2 霍爾青年亞文化理論的現(xiàn)實價值
5.2.1 對中國青年文化建設(shè)的當代啟示
5.2.2 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shè)的啟示
結(jié)語
參考文獻
作者簡介及科研成果
致謝
本文編號:4002400
【文章頁數(shù)】:75 頁
【學(xué)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緒論
1.1 選題背景與研究意義
1.1.1 選題背景
1.1.2 研究意義
1.2 國內(nèi)外研究現(xiàn)狀
1.2.1 國內(nèi)研究現(xiàn)狀
1.2.2 國外研究現(xiàn)狀
1.3 研究思路與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創(chuàng)新與不足
1.4.1 創(chuàng)新點
1.4.2 不足之處
第2章 霍爾青年亞文化概念的歷史生成
2.1 霍爾青年亞文化概念的提出背景
2.1.1 二戰(zhàn)后面向青年的“休閑工業(yè)”
2.1.2 青年亞文化群體的“儀式抵抗”
2.2 霍爾的青年亞文化概念
2.2.1 文化:生活方式
2.2.2 亞文化:群體的文化表達
2.2.3 青年亞文化:青年群體的文化訴求
2.3 霍爾青年亞文化概念的演進
2.3.1 基于“社會情勢”的分析(20 世紀50-60 年代)
2.3.2 基于“符號系統(tǒng)”的分析(20 世紀70 年代)
第3章 霍爾青年亞文化理論的思想淵源
3.1 霍爾青年亞文化理論與阿爾都塞的“接合”
3.1.1 阿爾都塞思想的融入
3.1.2 霍爾青年亞文化理論的“結(jié)構(gòu)主義轉(zhuǎn)向”
3.2 霍爾青年亞文化理論與葛蘭西的“接合”
3.2.1 霍爾青年亞文化理論研究困境
3.2.2 霍爾青年亞文化理論的“葛蘭西轉(zhuǎn)向”
3.3 霍爾青年亞文化理論與馬克思恩格斯的“接合”
3.3.1 馬克思恩格斯的批判理論
3.3.2 馬克思恩格斯的唯物史觀
3.3.3 馬克思恩格斯的青年觀
3.3.4 霍爾青年亞文化理論的“實踐轉(zhuǎn)向”
第4章 霍爾青年亞文化理論的基本內(nèi)容
4.1 霍爾青年亞文化之存在樣態(tài)
4.1.1 特立獨行的瘋狂
4.1.2 對流行音樂的狂熱
4.1.3 暴躁式反抗
4.2 霍爾青年亞文化之階級屬性
4.2.1 青年亞文化具有工人階級屬性
4.2.2 青年亞文化階級屬性的矛盾性
4.3 霍爾青年亞文化理論之文化特質(zhì)
4.3.1 對主流文化的抵抗性
4.3.2 基于儀式的群體認同性
4.3.3 文化風(fēng)格的動態(tài)性
4.3.4 文化宿命的“準確定性”
第5章 霍爾青年亞文化理論的當代反思
5.1 霍爾青年亞文化理論的歷史評價
5.1.1 霍爾青年亞文化理論的學(xué)術(shù)貢獻
5.1.2 霍爾青年亞文化理論的理論局限
5.2 霍爾青年亞文化理論的現(xiàn)實價值
5.2.1 對中國青年文化建設(shè)的當代啟示
5.2.2 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shè)的啟示
結(jié)語
參考文獻
作者簡介及科研成果
致謝
本文編號:400240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wenhuayichanlunwen/4002400.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