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社交平臺上青年亞文化的呈現差異 ——以喪文化為例
發(fā)布時間:2021-10-25 20:45
喪文化是當今青年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在青年群體之間廣泛流行,也在影響著文化與商業(yè)領域,更引起了學術圈的關注。隨著媒介環(huán)境的改變,社交網絡的蓬勃發(fā)展,青年亞文化有了豐富的發(fā)展條件。青年群體在對主流文化的反抗與集體焦慮的壓力下,發(fā)展出了這種自嘲、戲謔、頹廢的喪文化,它不僅是青年群體表達情緒的一種方式,更成為了青年群體生活常態(tài)的一部分。學術界對于這種看似有些反常的青年亞文化也十分關注,社會學、社會心理學、文化經濟學等都對其進行了深入分析,關于喪文化的背后動因也有了深刻解讀,但對于喪文化傳播與社交平臺之間的關系鮮有探索。本文將對喪文化在不同社交平臺上的呈現與傳播進行研究,總結喪文化在不同社交平臺上的呈現特征,挖掘不同的社交平臺對喪文化傳播與表達有何種影響,以及影響背后的原因。
【文章來源】:海南師范大學海南省
【文章頁數】:62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緒論
一 研究緣起
二 文獻綜述
(一)喪文化的相關研究
1.國內喪文化研究——在亞文化研究背景下的淺談和解讀
2.喪文化研究現狀——動因剖析為主
(二)強弱社交關系理論
(三)本研究的開拓空間
三 研究思路與研究設計
(一)研究思路
1.平臺選擇
2.研究思路與研究框架
(二)研究假設
(三)研究設計
第一章 “喪”:從一種現象到一種文化
一 圖文符號構成的“喪”現象
(一)“喪”熱潮的出現
(二)由“喪”熱潮到“喪文化”
(三)喪文化的定義
二 社交平臺與主流文化的對抗
(一)社交平臺上的喪文化
(二)主流文化的對抗
三 喪文化的解讀:一種青年的溫和抵抗
(一)社會心理學視角下的喪文化解讀
(二)文化經濟學視角下:商業(yè)資本對喪文化的收編
四 “喪”文化并不喪
第二章 微博與微信平臺上喪文化的呈現
一 微博平臺喪文化的呈現與傳播
(一)更戲謔與娛樂化的呈現
(二)意見領袖引導下的多級傳播
二 微信公眾號喪文化的呈現與傳播
(一)更深層次與生活化的呈現
(二)一對多的意見領袖傳播模式
第三章 受眾在不同社交平臺上的喪文化表達
一 受眾在微博、微信上喪文化表達的問卷調查
(一)研究設計
(二)問卷的信效度分析
二 受眾在微博上的喪文化表達
(一)喪文化表達意愿更強
(二)喪的表達方式圖像化、娛樂化
(三)發(fā)表原因多元化,娛樂社交因素凸顯
(四)對好友發(fā)表喪內容的情感態(tài)度兩極分化
三 受眾在微信上的喪文化表達
(一)喪的表達“內斂”,轉評贊互動率很低
(二)喪的表達生活化,表達個人生活感受為主
(三)喪的表達原因較為單純,多是有感而發(fā)
四 受眾在兩個平臺上表達喪的共同特征
(一)負面內容會影響自身形象
(二)“喪”的外表之下,本質核心依然是積極的
五 社交關系強弱影響青年的喪文化表達
(一)微博與微信上的社交關系強弱不同
(二)社交關系的強弱影響喪文化表達
六 問題和不足
第四章 青年群體對喪文化的認知與表達
一 研究設計
(一)訪談對象
(二)訪談設計
二 青年群體對微博、微信上喪文化的認知
(一)微博喪文化的呈現更多
(二)微博上呈現的喪程度更深
(三)對微博好友發(fā)表喪內容的態(tài)度兩極化
三 青年群體在微博、微信上喪情緒的表達
(一)微博上互動與表達意愿更強
(二)微博上表達更深的喪
(三)發(fā)表喪文化的動機都是發(fā)泄情緒
(四)喪文化表達帶來的社交效果
四 差異與原因
(一)對社交平臺的認知差異
(二)媒介環(huán)境差異
(三)社交形象塑造差異
五 反思
結語
參考文獻
附錄
攻讀碩士學位期間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謝
學位論文答辯委員會決議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新媒體視域下青年網絡“喪文化”傳播研究——以流行詞“佛系”為例[J]. 劉朝霞,王瑜. 中國青年社會科學. 2019(03)
[2]歐美青年亞文化學派的邏輯展開以及中國學派的創(chuàng)建[J]. 王向清,溫娟. 湖南人文科技學院學報. 2019(02)
[3]我國網絡青年“喪文化”的研究進展:一個文獻綜述[J]. 蕭子揚,葉錦濤,馬恩澤. 北京青年研究. 2019(01)
[4]網絡情緒表達與價值觀引領——對“喪文化”的反思[J]. 蔣建國,李穎欣. 長白學刊. 2018(06)
[5]符號化傳播視角下的喪文化解讀[J]. 張美蘭. 科技傳播. 2018(21)
[6]反叛與顛覆:新媒體語境下高校青年“喪文化”認同研究與對策思考[J]. 劉琤. 新媒體研究. 2018(19)
[7]“喪文化”流行的傳播機制與心理動因[J]. 欒軼玫. 傳媒觀察. 2018(10)
[8]青年亞文化的傳播機制探析——以《創(chuàng)造101》為例[J]. 唐杰. 西部廣播電視. 2018(17)
[9]網絡喪文化的表征特點及其傳播誘因[J]. 劉凱旋. 新聞研究導刊. 2018(16)
[10]“喪文化”網絡現象的媒體框架建構分析[J]. 李菲雨. 視聽. 2018(08)
碩士論文
[1]“喪”文化的網絡媒介呈現與引導研究[D]. 劉楠.河北大學 2018
[2]亞文化視角下90后“喪文化”的風格及其意義[D]. 龐雨晨.浙江大學 2018
[3]網絡傳播中的“喪文化”現象研究[D]. 高凌波.蘇州大學 2018
[4]社交網絡中青年“喪文化”研究[D]. 汪忱.鄭州大學 2018
本文編號:3458132
【文章來源】:海南師范大學海南省
【文章頁數】:62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緒論
一 研究緣起
二 文獻綜述
(一)喪文化的相關研究
1.國內喪文化研究——在亞文化研究背景下的淺談和解讀
2.喪文化研究現狀——動因剖析為主
(二)強弱社交關系理論
(三)本研究的開拓空間
三 研究思路與研究設計
(一)研究思路
1.平臺選擇
2.研究思路與研究框架
(二)研究假設
(三)研究設計
第一章 “喪”:從一種現象到一種文化
一 圖文符號構成的“喪”現象
(一)“喪”熱潮的出現
(二)由“喪”熱潮到“喪文化”
(三)喪文化的定義
二 社交平臺與主流文化的對抗
(一)社交平臺上的喪文化
(二)主流文化的對抗
三 喪文化的解讀:一種青年的溫和抵抗
(一)社會心理學視角下的喪文化解讀
(二)文化經濟學視角下:商業(yè)資本對喪文化的收編
四 “喪”文化并不喪
第二章 微博與微信平臺上喪文化的呈現
一 微博平臺喪文化的呈現與傳播
(一)更戲謔與娛樂化的呈現
(二)意見領袖引導下的多級傳播
二 微信公眾號喪文化的呈現與傳播
(一)更深層次與生活化的呈現
(二)一對多的意見領袖傳播模式
第三章 受眾在不同社交平臺上的喪文化表達
一 受眾在微博、微信上喪文化表達的問卷調查
(一)研究設計
(二)問卷的信效度分析
二 受眾在微博上的喪文化表達
(一)喪文化表達意愿更強
(二)喪的表達方式圖像化、娛樂化
(三)發(fā)表原因多元化,娛樂社交因素凸顯
(四)對好友發(fā)表喪內容的情感態(tài)度兩極分化
三 受眾在微信上的喪文化表達
(一)喪的表達“內斂”,轉評贊互動率很低
(二)喪的表達生活化,表達個人生活感受為主
(三)喪的表達原因較為單純,多是有感而發(fā)
四 受眾在兩個平臺上表達喪的共同特征
(一)負面內容會影響自身形象
(二)“喪”的外表之下,本質核心依然是積極的
五 社交關系強弱影響青年的喪文化表達
(一)微博與微信上的社交關系強弱不同
(二)社交關系的強弱影響喪文化表達
六 問題和不足
第四章 青年群體對喪文化的認知與表達
一 研究設計
(一)訪談對象
(二)訪談設計
二 青年群體對微博、微信上喪文化的認知
(一)微博喪文化的呈現更多
(二)微博上呈現的喪程度更深
(三)對微博好友發(fā)表喪內容的態(tài)度兩極化
三 青年群體在微博、微信上喪情緒的表達
(一)微博上互動與表達意愿更強
(二)微博上表達更深的喪
(三)發(fā)表喪文化的動機都是發(fā)泄情緒
(四)喪文化表達帶來的社交效果
四 差異與原因
(一)對社交平臺的認知差異
(二)媒介環(huán)境差異
(三)社交形象塑造差異
五 反思
結語
參考文獻
附錄
攻讀碩士學位期間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謝
學位論文答辯委員會決議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新媒體視域下青年網絡“喪文化”傳播研究——以流行詞“佛系”為例[J]. 劉朝霞,王瑜. 中國青年社會科學. 2019(03)
[2]歐美青年亞文化學派的邏輯展開以及中國學派的創(chuàng)建[J]. 王向清,溫娟. 湖南人文科技學院學報. 2019(02)
[3]我國網絡青年“喪文化”的研究進展:一個文獻綜述[J]. 蕭子揚,葉錦濤,馬恩澤. 北京青年研究. 2019(01)
[4]網絡情緒表達與價值觀引領——對“喪文化”的反思[J]. 蔣建國,李穎欣. 長白學刊. 2018(06)
[5]符號化傳播視角下的喪文化解讀[J]. 張美蘭. 科技傳播. 2018(21)
[6]反叛與顛覆:新媒體語境下高校青年“喪文化”認同研究與對策思考[J]. 劉琤. 新媒體研究. 2018(19)
[7]“喪文化”流行的傳播機制與心理動因[J]. 欒軼玫. 傳媒觀察. 2018(10)
[8]青年亞文化的傳播機制探析——以《創(chuàng)造101》為例[J]. 唐杰. 西部廣播電視. 2018(17)
[9]網絡喪文化的表征特點及其傳播誘因[J]. 劉凱旋. 新聞研究導刊. 2018(16)
[10]“喪文化”網絡現象的媒體框架建構分析[J]. 李菲雨. 視聽. 2018(08)
碩士論文
[1]“喪”文化的網絡媒介呈現與引導研究[D]. 劉楠.河北大學 2018
[2]亞文化視角下90后“喪文化”的風格及其意義[D]. 龐雨晨.浙江大學 2018
[3]網絡傳播中的“喪文化”現象研究[D]. 高凌波.蘇州大學 2018
[4]社交網絡中青年“喪文化”研究[D]. 汪忱.鄭州大學 2018
本文編號:345813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wenhuayichanlunwen/3458132.html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