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當代神怪研究概述及反思(1980—2019)
發(fā)布時間:2021-10-05 14:08
1980年以來,廣義或狹義概念上的"神怪"研究集中在神話學、文學、考古學、美術(shù)、影視傳媒、文化產(chǎn)業(yè)和民俗旅游等方面�?v觀這些研究可看出:在研究時間與研究對象上,學界普遍缺乏對探討時段做階段劃分,尤其對佛教和道教興盛以前的早期中國的神怪圖像之所以然重視不足,由此帶來問題意識的局限性;在研究理念上缺乏對最重要的借鑒與參照對象——日本妖怪學進行深入反思,存有中日橫向移植的盲區(qū);在研究視域上往往從文獻出發(fā),或僅對部分器物作考察,缺乏結(jié)合中華文明探源成果進行溯源研究,缺乏對更多器物類型的神怪圖像進行綜合研究。在總結(jié)現(xiàn)狀的基礎(chǔ)上,文章認為對中國神怪的研究亟須被融入中國思想史研究脈絡(luò)中,使其成為理解中華文化起承轉(zhuǎn)合的有效組成部分。
【文章來源】:百色學院學報. 2020,33(04)
【文章頁數(shù)】:7 頁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論草木精怪的文化發(fā)生[J]. 于沁可. 民俗研究. 2019(03)
[2]反思與革新:中國神話學的前沿發(fā)展[J]. 譚佳. 民間文化論壇. 2018(05)
[3]精怪母題的空間分布:以明清白話短篇小說為中心[J]. 楊宗紅. 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8(03)
[4]鬼魂、精怪與玄異——論漢魏六朝小說中的亭傳鬼怪觀念[J]. 王允亮. 北京社會科學. 2018(02)
[5]石辟邪的辨識及其源流考析[J]. 賈璞. 文物天地. 2017(07)
[6]妖怪學與秩序:《從中國四大傳說看異界想象的魅力》問答、評議與討論[J]. 吳新鋒,劉曉峰. 民族藝術(shù). 2017(02)
[7]從對神怪材料的處理看司馬遷和班固的歷史觀[J]. 張筠. 中華文化論壇. 2017(02)
[8]江蘇宜興周墓墩出土西晉青瓷神獸尊考[J]. 葛彥. 東南文化. 2017(01)
[9]妖怪學研究[J]. 劉曉峰. 民間文化論壇. 2016(06)
[10]國產(chǎn)妖怪類網(wǎng)絡(luò)動畫:多元文化激蕩中的選擇與迷失[J]. 湯夢簫. 電影藝術(shù). 2015(06)
博士論文
[1]比較視域下的中日“妖怪”與“妖怪學”研究[D]. 王鑫.北京外國語大學 2015
碩士論文
[1]當前影視作品中的妖怪形象研究[D]. 唐冰.山東大學 2019
[2]先秦至漢初妖怪觀念研究[D]. 馬竹君.山東大學 2019
[3]民俗學視角下國產(chǎn)動畫中的妖怪形象研究[D]. 溫玉多.山東大學 2019
[4]中國影視動畫中的妖怪形象研究[D]. 吳偉峰.中國美術(shù)學院 2018
[5]新齊諧—改革開放以后妖怪形像研究[D]. 張文智.中央美術(shù)學院 2018
[6]基于中國妖怪文化的文字圖形創(chuàng)作與應(yīng)用研究[D]. 季琦玙.浙江理工大學 2018
[7]奇之異象,幻之夢魘[D]. 劉幸.西南大學 2017
[8]井上圓了的妖怪學及啟蒙思想[D]. 職文芳.東華大學 2016
[9]《山海經(jīng)》中古今妖怪藝術(shù)形象的分析及應(yīng)用實踐[D]. 謝地.陜西師范大學 2016
[10]《山海經(jīng)》與《怪奇鳥獸圖卷》中的異獸形象對比研究[D]. 張帆.北京服裝學院 2016
本文編號:3419899
【文章來源】:百色學院學報. 2020,33(04)
【文章頁數(shù)】:7 頁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論草木精怪的文化發(fā)生[J]. 于沁可. 民俗研究. 2019(03)
[2]反思與革新:中國神話學的前沿發(fā)展[J]. 譚佳. 民間文化論壇. 2018(05)
[3]精怪母題的空間分布:以明清白話短篇小說為中心[J]. 楊宗紅. 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8(03)
[4]鬼魂、精怪與玄異——論漢魏六朝小說中的亭傳鬼怪觀念[J]. 王允亮. 北京社會科學. 2018(02)
[5]石辟邪的辨識及其源流考析[J]. 賈璞. 文物天地. 2017(07)
[6]妖怪學與秩序:《從中國四大傳說看異界想象的魅力》問答、評議與討論[J]. 吳新鋒,劉曉峰. 民族藝術(shù). 2017(02)
[7]從對神怪材料的處理看司馬遷和班固的歷史觀[J]. 張筠. 中華文化論壇. 2017(02)
[8]江蘇宜興周墓墩出土西晉青瓷神獸尊考[J]. 葛彥. 東南文化. 2017(01)
[9]妖怪學研究[J]. 劉曉峰. 民間文化論壇. 2016(06)
[10]國產(chǎn)妖怪類網(wǎng)絡(luò)動畫:多元文化激蕩中的選擇與迷失[J]. 湯夢簫. 電影藝術(shù). 2015(06)
博士論文
[1]比較視域下的中日“妖怪”與“妖怪學”研究[D]. 王鑫.北京外國語大學 2015
碩士論文
[1]當前影視作品中的妖怪形象研究[D]. 唐冰.山東大學 2019
[2]先秦至漢初妖怪觀念研究[D]. 馬竹君.山東大學 2019
[3]民俗學視角下國產(chǎn)動畫中的妖怪形象研究[D]. 溫玉多.山東大學 2019
[4]中國影視動畫中的妖怪形象研究[D]. 吳偉峰.中國美術(shù)學院 2018
[5]新齊諧—改革開放以后妖怪形像研究[D]. 張文智.中央美術(shù)學院 2018
[6]基于中國妖怪文化的文字圖形創(chuàng)作與應(yīng)用研究[D]. 季琦玙.浙江理工大學 2018
[7]奇之異象,幻之夢魘[D]. 劉幸.西南大學 2017
[8]井上圓了的妖怪學及啟蒙思想[D]. 職文芳.東華大學 2016
[9]《山海經(jīng)》中古今妖怪藝術(shù)形象的分析及應(yīng)用實踐[D]. 謝地.陜西師范大學 2016
[10]《山海經(jīng)》與《怪奇鳥獸圖卷》中的異獸形象對比研究[D]. 張帆.北京服裝學院 2016
本文編號:341989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wenhuayichanlunwen/3419899.html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