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跟鞋:美國50、60年代的文化符號
[Abstract]:High heels are not only a kind of shoe decoration, but also a cultural symbol. Based on the relevant theories and research methods of cultural analysi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symbolic connotation of high-heeled shoes in the 1950s and 1960s in the United States. On the one hand, it analyzes the high heel itself as a shoe decoration; on the other hand, from the angle of social culture and combining with the background of the times, it interprets the symbolic characteristics and significance of high heels. The text of this paper contains three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focuses on the analysis of the "pinnacle heel" high-heeled shoes (stiletto)., which was popular in the 1950s in the United States. Stilettos reinforce femininity, symbolizing oppression and objectification. The second chapter focuses on the high heels that appeared in the middle of the 60 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Civil Rights Movement and the Feminine Mystery, American women in this period questioned their female characteristics, which led to stiletto falling out of favor and promoting the improvement of high heels. The high heels of this period symbolize the awakening of women. The third chapter takes the "men's high heels" which emerged in the late 1960s as an example, which shows that high heels are no longer the exclusive of women, and the inter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high heels and gender is the result of social construction. The high heels of this period symbolize the subversion of the duality of men and women. Based on the above analysis, this paper draws a conclusion that high heels have different cultural connotations in different times, and reiterate the necessity of research.
【學(xué)位授予單位】:四川外國語大學(xué)
【學(xué)位級別】:碩士
【學(xué)位授予年份】:2014
【分類號】:G171.2
【共引文獻(xiàn)】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吳海燕;;蘇珊的尋找自我之旅——《到十九號房》的女性主義解讀[J];安徽文學(xué)(下半月);2009年09期
2 李月;;西方女權(quán)運(yùn)動(dòng)的發(fā)展與中國女性主義的發(fā)端[J];安順學(xué)院學(xué)報(bào);2010年05期
3 余玫;試論媒體中女性話題的意味[J];北京大學(xué)學(xué)報(bào)(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2002年S1期
4 畢素紅;;南北戰(zhàn)爭后美國白人婦女社會狀況的變化[J];才智;2008年09期
5 陳榮香;;出逃的女兒:墮落或回來[J];長城;2011年06期
6 王曉莉;;3-6歲幼兒性別角色建構(gòu)探析——以焦作市Y幼兒園為例[J];長春教育學(xué)院學(xué)報(bào);2011年07期
7 侯沛沛;崔惠珍;;主宰·屈服·抗?fàn)帯摗赌芨傻姆ㄘ悹枴分械膬尚躁P(guān)系[J];重慶理工大學(xué)學(xué)報(bào)(社會科學(xué));2012年03期
8 張爽;;社會性別主流化與和諧社會建設(shè)[J];重慶科技學(xué)院學(xué)報(bào)(社會科學(xué)版);2011年01期
9 李春茹;陳葦;倪丹;;農(nóng)村婦女參政權(quán)益及其法律保障[J];重慶社會科學(xué);2009年06期
10 楊啟秀;芮洋;;家庭暴力原因之探析——范式、理論與方法的選擇[J];重慶城市管理職業(yè)學(xué)院學(xué)報(bào);2008年04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2條
1 曾玲;;《鐘形罩》下女性的反叛——對《鐘形罩》的生態(tài)女性主義分析[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xué)會2008年年會論文集[C];2008年
2 輦雪妮;;突破“玻璃天花板”——淺談女性領(lǐng)導(dǎo)如何脫穎而出[A];吉林省行政管理學(xué)會“加強(qiáng)體制機(jī)制創(chuàng)新,建設(shè)服務(wù)型政府”研討會論文集(《吉林政報(bào)》2008·理論?C];2008年
相關(guān)博士學(xué)位論文 前10條
1 傅美蓉;從反再現(xiàn)到承認(rèn)的政治[D];陜西師范大學(xué);2010年
2 李長娟;社會性別視角下鄉(xiāng)村女教師生涯發(fā)展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xué);2010年
3 李振;延安《解放日報(bào)》中的性別與文學(xué)[D];南開大學(xué);2010年
4 吳越民;中美報(bào)紙新聞中女性形象塑造的跨文化研究[D];浙江大學(xué);2010年
5 葛喜平;中國傳統(tǒng)女性性心理研究[D];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xué);2011年
6 呂洪艷;美國女性單親家庭福利史研究(1935-1996)[D];東北師范大學(xué);2011年
7 祝平燕;社會轉(zhuǎn)型期婦女參政的社會支持系統(tǒng)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xué);2006年
8 蘇云婷;女性主義視角下的世界秩序研究[D];吉林大學(xué);2007年
9 李仲如;中國學(xué)院背景女雕塑家創(chuàng)作研究[D];中國藝術(shù)研究院;2007年
10 王薇;非婚同居法律制度比較研究[D];西南政法大學(xué);2007年
相關(guān)碩士學(xué)位論文 前10條
1 李巖;跋涉在路上—女性視域下的李少紅影視劇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xué);2010年
2 余環(huán);自由與和諧的探求與奮斗:酷兒理論對《紫色》的解析[D];遼寧師范大學(xué);2010年
3 黃維;論《紫顏色》中同性愛的拯救力量[D];江西師范大學(xué);2010年
4 謝秋慧;仫佬族家庭中的婦女權(quán)利問題研究[D];廣西民族大學(xué);2010年
5 蔚玲;廣州市農(nóng)村出嫁女權(quán)益保障實(shí)證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xué);2010年
6 吉愛香;改革開放以來城鎮(zhèn)女性平等就業(yè)問題研究[D];昆明理工大學(xué);2010年
7 胡志榮;論當(dāng)代中國女性的倫理困境與出路[D];武漢理工大學(xué);2010年
8 鞏凡;美國女權(quán)運(yùn)動(dòng)的第二次浪潮(20世紀(jì)60-80年代)[D];山東師范大學(xué);2011年
9 馮玲玲;論安妮寶貝作品中的女性意識[D];山東師范大學(xué);2011年
10 張康;新時(shí)期以來大陸諜戰(zhàn)題材影片的敘事學(xué)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xué);2011年
本文編號:229212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wenhuayichanlunwen/22921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