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線路的研究與保護
[Abstract]:In 2008, the Scientific Committee of Cultural Lines (CIIC) drafted the Charter of Cultural Lines through various consultations and submitted it to the (ICOMOS) 16th General Conference of the International Council on Monuments and ruins for approval. The Charter clarifies the concept, authenticity and integrity of the cultural circuit, and puts forward specific requirements for the research, identification, protection and management,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and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of the cultural circuit. The cultural lines of our country, whether they are the Grand Canal and the Silk Road, which have been listed as world heritage sites, or the Shu Road, the Tea and Horse Road, the Tangfan Road, etc., the value of multicultural exchanges is far greater than the functional value of the road itself. This characteristic is the focal point of our country's cultural route research. We should make great efforts in the research and protec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pay attention to improving the level of resource investigation, and at the same time, strengthen international exchanges and improve the level of theoretical research.
【作者單位】: 中國古跡遺址保護協(xié)會;
【分類號】:G122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朱明;胡希軍;熊輝;;論我國農村文化景觀及其建設[J];農業(yè)現代化研究;2007年02期
2 王和平;趙玉秀;;關于廉政文化建設的幾點認識[J];陜西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7年02期
3 毛志成;;當前的“文化類別”及其他[J];文學自由談;2009年06期
4 單霽翔;;從“文化景觀”到“文化景觀遺產”(上)[J];東南文化;2010年02期
5 趙士林;;我們這個時代的文化景觀[J];粵海風;2010年03期
6 劉陽;;“文化景觀”遺產保護面面觀[J];中華建設;2010年06期
7 ;南京文化景觀攬勝[J];民主;2011年11期
8 劉紅純;;文化景觀基礎性研究的可行性、必要性和緊迫性[J];風景園林;2012年01期
9 張莉;;淺談文化景觀的內涵和現實意義[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2012年07期
10 方明;李晟;王寬;;談衡陽市非物質文化景觀的變化研究[J];山西建筑;2012年29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趙麗麗;南劍飛;;自貢鹽文化遺產保護現狀、問題及對策研究[A];鹽文化研究論叢(第四輯)——回顧與展望:中國鹽業(yè)體制改革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2 郭湛;田建華;;理解文化及其可持續(xù)發(fā)展[A];平凡的真理 非凡的求索——紀念馮定百年誕辰研究文集[C];2002年
3 霍曉衛(wèi);孫yN曲;張捷;;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guī)劃中文化景觀的保護探索——以臨海巾山、東湖為例[A];多元與包容——2012中國城市規(guī)劃年會論文集(12.城市文化)[C];2012年
4 李曉黎;;景觀與精神世界:文化景觀遺產及其整合的無形價值[A];中國風景園林學會2013年會論文集(上冊)[C];2013年
5 趙智聰;;“削足適履”,抑或“量體裁衣”?——中國風景名勝區(qū)與世界遺產文化景觀概念辨析[A];中國風景園林學會2009年會論文集[C];2009年
6 趙智聰;;美國國家公園系統(tǒng)文化景觀清查項目評述[A];中國風景園林學會2013年會論文集(上冊)[C];2013年
7 王曉文;;試論福建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文化[A];海峽兩岸地理學術研討會暨2001年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C];2001年
8 宋生貴;;開掘民族藝術的審美文化資源——全球化背景下發(fā)展民族藝術的美學研究[A];中國·內蒙古第二屆草原文化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9 殷國明;;欲望都市:女性誘惑與流行文化[A];都市文化——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10 盧一華;;文化體驗型綠道模式探索——以禮佛親海綠道為例[A];城市時代,協(xié)同規(guī)劃——2013中國城市規(guī)劃年會論文集(04-風景旅游規(guī)劃)[C];2013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固原市文體局總支書記、副局長 張志忠;做好廉政文化建設工作的思考與對策[N];固原日報;2008年
2 薛世君;“名人故里之爭”爭的是偽文化[N];廣州日報;2010年
3 秦巖 王衍用;如何認識世界遺產中的文化景觀[N];中國旅游報;2012年
4 張文燕;保護文化遺產,不應只有臨終關懷[N];烏魯木齊晚報(漢);2013年
5 本報評論員 褚清源;學校文化現象觀[N];中國教師報;2014年
6 本報記者 陶世安;文化遺存保護亟待加強[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1年
7 曹學文 韓燕平;旅游文化景觀的構成及特點[N];中國旅游報;2007年
8 曹學文;文化景觀分類及其內涵淺析[N];中國旅游報;2007年
9 李四平;大學文化的社會責任[N];光明日報;2006年
10 本報記者 趙振杰邋張海濤 蘆瑞;讓歷史告訴我們文化的價值[N];河南日報;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廖嶸;非物質文化景觀旅游規(guī)劃設計[D];同濟大學;2006年
2 張學標;全球化時代維吾爾民族的文化沖突與文化傳播[D];武漢大學;2010年
3 趙智聰;作為文化景觀的風景名勝區(qū)認知與保護[D];清華大學;2012年
4 吳衛(wèi);游客視角的文化景觀與地方性認知研究[D];東北財經大學;2011年
5 陳群;第三種文化[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6 潘峰;“同根同源”的文化展演[D];中央民族大學;2009年
7 蔡晴;基于地域的文化景觀保護[D];東南大學;2006年
8 胡曉嵐;文化史視野中的美術史[D];中央美術學院;2014年
9 于茜虹;商業(yè)街的傳統(tǒng)文化屬性與魅力度關系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10 孟慶艷;文化符號與人的創(chuàng)造本性[D];吉林大學;200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炎;東西方游客對中國文化景觀的符號認知差異[D];東北財經大學;2007年
2 劉燕菁;基于空間生產理論的徐匯濱江“西岸文化走廊”構建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5年
3 王曉娜;洛陽文化在語文校本課程中的開發(fā)與利用[D];河北師范大學;2015年
4 武肖敏;明清時期重慶地區(qū)山岳文化景觀地理研究[D];西南大學;2015年
5 樊欣欣;基于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文化遺產保護與再利用研究[D];昆明理工大學;2015年
6 劉勇;麥積山風景名勝區(qū)中的文化景觀認知與保護[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5年
7 孫盟盟;回族文化變遷、整合研究[D];延邊大學;2015年
8 陳慧萍;常州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現狀、成因與對策[D];蘇州大學;2015年
9 宋博;文化軟實力視角下大學與政治關系研究[D];鄭州大學;2015年
10 張娟娟;回族文化對寧夏限制開發(fā)生態(tài)區(qū)發(fā)展的影響[D];寧夏大學;2015年
,本文編號:225435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wenhuayichanlunwen/22543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