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學為什么需要先驗邏輯
本文選題:民俗學 + 先驗邏輯; 參考:《民俗研究》2017年03期
【摘要】:康德的先驗邏輯不僅有助于我們對理性的誤用(越界使用)進行邏輯的診斷和學理的批判,進而把我們的主觀看法和意見轉(zhuǎn)換為能夠推演的學術命題,而且能夠讓我們認識到,經(jīng)驗性的研究只能把人當作自然"物"或客觀對象,不適用于人的自由。因此,民俗學不僅需要先驗邏輯來進行明確的知識劃界,而且"需要超越性一躍",即跳出有限的經(jīng)驗界,進入理性的"目的王國",才能真正以實踐民俗學的方式論證并維護普通人的自由、權利和尊嚴,由此成為一門現(xiàn)代學科和偉大的學科。
[Abstract]:Kant's transcendental logic not only helps us to diagnose and criticize the logic of the misuse of reason (beyond the boundary), and thus transforms our subjective views and opinions into academic propositions that can be deduced, but also enables us to realize that, Empirical research can only treat human beings as natural "objects" or objective objects, and do not apply to human freedom. Therefore, folklore not only needs the transcendental logic to define the knowledge clearly, but also "needs to leap beyond", that is, to jump out of the limited field of experience. Only by entering the rational "kingdom of purpose" can we truly demonstrate and safeguard the freedom, rights and dignity of ordinary people by practicing folklore, thus becoming a modern discipline and a great discipline.
【作者單位】: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
【分類號】:K890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高丙中;;中國人的生活世界:民俗學的路徑[J];民俗研究;2010年01期
2 尚光一;;我國民俗學教材的回顧與思考——以五部代表性民俗學教材為例[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5期
3 ;從經(jīng)驗中來到經(jīng)驗中去:民俗學研究的新路徑[J];中國圖書評論;2010年12期
4 鐘琴;;試論日本環(huán)境民俗學研究帶來的思考[J];大舞臺;2010年12期
5 ;民俗學的拓展與回歸(三篇)[J];江西社會科學;2011年04期
6 趙世瑜;;傳承與記憶:民俗學的學科本位——關于“民俗學何以安身立命”問題的對話[J];民俗研究;2011年02期
7 張翠霞;;常人方法學與民俗學“生活世界”研究策略——從民俗學研究范疇和范式轉(zhuǎn)換談起[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5期
8 張翠霞;;民俗學“生活世界”研究策略——從研究范式轉(zhuǎn)化及常人方法學的啟示談起[J];民俗研究;2011年03期
9 董曉萍;;在民俗學(民間文藝學)學科規(guī)劃中理性求變[J];溫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6期
10 高丙中;;民俗學的學科定位與學術對象[J];溫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6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6條
1 劉鐵梁;;村莊記憶——民俗學參與文化發(fā)展的一種學術路徑[A];民間文化的忠誠守望者——鐘敬文先生誕辰110周年紀念文集[C];2013年
2 ;成長在山東省民俗學會的大家庭里[A];“當代民俗文化的傳承保護與開發(fā)”學術研討會暨山東省民俗學會成立20周年紀念座談會論文集[C];2007年
3 黨明德;;我與民俗學會[A];“當代民俗文化的傳承保護與開發(fā)”學術研討會暨山東省民俗學會成立20周年紀念座談會論文集[C];2007年
4 潘魯生;;文化現(xiàn)實與學術使命[A];民間文化的忠誠守望者——鐘敬文先生誕辰110周年紀念文集[C];2013年
5 馬知遙;;熱愛從熱愛民俗開始[A];“當代民俗文化的傳承保護與開發(fā)”學術研討會暨山東省民俗學會成立20周年紀念座談會論文集[C];2007年
6 ;王善民個人簡歷及加入山東省民俗學會以來的學術成就[A];“當代民俗文化的傳承保護與開發(fā)”學術研討會暨山東省民俗學會成立20周年紀念座談會論文集[C];2007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通訊員 王萍;云南省民俗學會成立[N];云南日報;2011年
2 本報記者 新蘭 沙巖;芬蘭民俗學: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2年
3 本報記者 翟江玲;民俗學發(fā)展重在學科理論體系建設[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3年
4 曲彥斌;民俗學應為社會進步作貢獻[N];光明日報;2002年
5 張晶;《中國藝術民俗學》略評[N];光明日報;2009年
6 張耀華;我省首家民俗學研究機構(gòu)在都勻成立[N];貴州日報;2011年
7 李公明;都市中的當代生活與……民俗學故事[N];東方早報;2014年
8 沙野;汪玢玲民俗學研究的古代文學底色[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3年
9 記者 張清俐 通訊員 朱振華;民俗學研究關注整體性民俗文化[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3年
10 本報記者 馬子雷;“熱”潮之下 “冷”藏其中[N];中國文化報;2009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趙龍;論新時期民俗學的發(fā)展階段[D];山東大學;2007年
2 穆昭陽;中國現(xiàn)代民俗學發(fā)端史研究[D];中南民族大學;2011年
3 王建梅;高校民俗教育實踐的個案研究[D];山西師范大學;2016年
4 王新艷;近代日本都市民俗學的發(fā)展對中國都市民俗學的借鑒意義[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5 蓋新亮;常識——一個民俗學的范疇和研究向度[D];溫州大學;2009年
6 廖尚可;顧頡剛早期民俗學理論與實踐研究[D];河南大學;2011年
7 娜布其;蒙古馬鞍具的民俗學研究[D];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2008年
8 琚利芬;洋節(jié)在上海發(fā)展轉(zhuǎn)型的民俗學思考[D];上海師范大學;2011年
9 姚向奎;孫作云民俗思想研究[D];河南大學;2007年
10 茅正圓;回歸民俗的生活世界[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187145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wenhuayichanlunwen/18714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