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了解”到“認同”——東盟大學生“東盟意識”實證分析
[Abstract]:The survey shows that ASEAN college students have a basic understanding of ASEAN and its member states, and hold a high sense of identity to ASEAN. However, ASEAN consciousness in different countries is different, Vietnam, Laos, Cambodia and other countries college students have a strong sense of ASEAN, Myanmar, Singapore is weak, other member countries are in the middle. At the same time, although ASEAN consciousness varies from country to country, college students hope to strengthen cooperation in economic, educational and social affairs in the region.
【作者單位】: 廣西師范學院政法學院;南寧市政府發(fā)展研究中心;
【基金】:廣西民族大學中國—東盟研究中心(廣西科學實驗中心)課題(KT201101-15)
【分類號】:D814.1;G649.1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3條
1 梁志明;論東南亞區(qū)域主義的興起與東盟意識的增強[J];當代亞太;2001年03期
2 王子昌;東盟的文化特征意識——東盟意識與東盟的發(fā)展(Ⅰ)[J];東南亞研究;2003年03期
3 田德文;;論社會層面上的歐洲認同建構(gòu)[J];歐洲研究;2008年01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儲新宇;;區(qū)域合作秩序建構(gòu)的條件分析——歷史維度的經(jīng)驗考察[J];東北亞論壇;2007年01期
2 張度;;比較視角下的東北亞區(qū)域意識:共同命運對集體認同的關鍵影響[J];當代亞太;2011年04期
3 高偉濃,羅亞泓;從建構(gòu)主義角度看“東盟方式”的結(jié)構(gòu)性缺失[J];東南亞縱橫;2004年06期
4 陳以定;;東盟構(gòu)建安全共同體之建構(gòu)主義分析[J];東南亞縱橫;2009年10期
5 花勇;;東盟的國際社會性——一個嘗試性的分析[J];東南亞研究;2009年05期
6 徐立波;虞群;;“東盟方式”的發(fā)展演變[J];東南亞之窗;2005年01期
7 陳超;試析東亞的區(qū)域主義[J];國際觀察;2002年06期
8 吳志成,李敏;亞洲地區(qū)主義的特點及其成因:一種比較分析[J];國際論壇;2003年06期
9 陳宗波,陳祖權(quán);中國—東盟知識產(chǎn)權(quán)合作的現(xiàn)實基礎與法律進路[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2期
10 唐志明;;東盟一體化進程中的外交政策[J];貴州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6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盧紅飚;冷戰(zhàn)后中國與東盟關系中的臺灣問題[D];福建師范大學;2011年
2 張云燕;社會建構(gòu)主義與東亞區(qū)域經(jīng)濟合作[D];復旦大學;2004年
3 儲新宇;區(qū)域秩序的建構(gòu)與中國的策略選擇[D];中共中央黨校;2006年
4 盧光盛;地區(qū)主義視野中的東盟經(jīng)濟合作[D];復旦大學;2006年
5 都允珠;后冷戰(zhàn)時期中國周邊區(qū)域多邊外交研究[D];復旦大學;2008年
6 李治軍;美韓同盟與東亞安全:一種結(jié)構(gòu)主義理論的分析[D];復旦大學;2008年
7 揭曉;從分散、合作到集體行動[D];暨南大學;2009年
8 周玉淵;東盟決策模式及其相關因素研究[D];暨南大學;2009年
9 覃玉榮;東盟一體化進程中認同建構(gòu)與高等教育政策演進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10 肖長培;東亞經(jīng)濟一體化發(fā)展模式與路徑研究[D];廈門大學;2009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青;地區(qū)力量的整合與提升[D];廣西民族大學;2010年
2 麻巧妮;中國—東盟自由貿(mào)易區(qū)知識產(chǎn)權(quán)法律保護研究[D];西南政法大學;2010年
3 趙銀亮;影響東亞經(jīng)濟合作的政治因素[D];華中師范大學;2002年
4 李海東;冷戰(zhàn)后東亞新地區(qū)主義的發(fā)展及其前景[D];中國人民解放軍外國語學院;2004年
5 陳以定;東盟區(qū)域安全機制研究[D];暨南大學;2004年
6 歐陽學兵;東盟模式中的政府主導作用分析[D];武漢科技大學;2005年
7 趙麗萍;東盟在東亞合作進程中的主導權(quán)研究[D];山東大學;2006年
8 朱剛琴;潘查希拉的文化根源及其在印尼對外交往中的體現(xiàn)[D];暨南大學;2006年
9 彭芳;從建構(gòu)主義的視角分析東盟建構(gòu)安全共同體的缺失[D];暨南大學;2006年
10 落衛(wèi)峰;21世紀初東亞地區(qū)新秩序研究[D];吉林大學;2007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2條
1 朱景鵬;區(qū)域主義理論基礎與相關學說[J];國際政治研究;2000年01期
2 李明明;建構(gòu)主義的歐洲一體化理論探析[J];歐洲研究;2003年03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許梅;東盟-日本關系發(fā)展演變中東盟的認知轉(zhuǎn)變[J];東南亞研究;2005年02期
2 王馨;茅鋒;;地區(qū)聯(lián)盟牽動大國格局——評2006年東盟外長年會[J];東南亞縱橫;2006年09期
3 王士錄;;東盟合作機制與原則改革的爭論及前景[J];當代亞太;2007年08期
4 馬[F;;東盟成立四十周年回顧[J];當代亞太;2007年08期
5 張學剛;;終于召開的東盟系列峰會[J];世界知識;2009年22期
6 馬[F;;東盟與印度“10+1”合作機制的發(fā)展[J];東南亞縱橫;2012年04期
7 迪克·威爾遜;含渾;;東盟和印度支那未來的關O耓J];南洋資料譯叢;1979年01期
8 卡羅斯·P·羅慕洛;吳風斌;;東盟的前景[J];南洋資料譯叢;1979年04期
9 于如;;東盟國家的警鈴[J];世界知識;1979年04期
10 邁克爾·安托利克;雪遼;;東盟的謹慎聯(lián)合[J];南洋資料譯叢;1984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6條
1 張雪;;東盟政治安全共同體建設與中美因素[A];東南亞地區(qū)研究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2 王勤;;東盟區(qū)域一體化的發(fā)展及東盟主要成員國間的雙邊關系[A];廈門大學南洋研究院50周年慶暨“當代東南亞政治與外交”學術(shù)研討會大會手冊[C];2006年
3 高偉濃;;東盟國家對華友好協(xié)會與歷屆東盟中國友好大會探析[A];東南亞地區(qū)研究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4 韓方明;;東盟國家安全防衛(wèi)政策特點與走向[A];東南亞地區(qū)研究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5 賀圣達;;東盟對華關系和政策:現(xiàn)狀與未來[A];廈門大學南洋研究院50周年慶暨“當代東南亞政治與外交”學術(shù)研討會大會手冊[C];2006年
6 李文;陳雅慧;;中國與東南亞國家關系的全面改善及其原因[A];東南亞地區(qū)研究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中國社會科學院亞洲太平洋研究所 韓鋒;中國與東盟的經(jīng)濟關系[N];國際商報;2001年
2 John McBeth;中國進一步密切與東盟關系[N];中國經(jīng)濟時報;2003年
3 ;東盟領導人簽署“電子東盟”框架協(xié)定[N];人民日報;2000年
4 本報駐泰國記者 孫偉;東盟 積極應對新世紀[N];人民日報;2001年
5 記者黃恒、袁原;東盟領導人舉行非典特別峰會[N];人民日報;2003年
6 北京大學東方學研究院 任一雄;東盟方式值得稱道[N];人民日報;2003年
7 ;東盟難從歐盟獲得啟示[N];21世紀經(jīng)濟報道;2005年
8 記者 常寶蘭;東盟—中日韓和中國—東盟領導人非正式會晤[N];新華每日電訊;2000年
9 宋國友 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博士;美國“出讓”東盟?[N];東方早報;2007年
10 翟] 中國現(xiàn)代國際關系研究東南亞及大洋洲研究室主任;小國也能定乾坤[N];東方早報;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7條
1 周玉淵;東盟決策模式及其相關因素研究[D];暨南大學;2009年
2 甘振軍;澳大利亞對東盟國家關系研究(1967-2007)[D];華東師范大學;2012年
3 陳奕平;依賴與抗爭[D];暨南大學;2006年
4 徐善寶;建構(gòu)共同利益:中國—東盟關系研究的新視角[D];暨南大學;2007年
5 趙乾坤;大國權(quán)力與地區(qū)規(guī)范[D];外交學院;2006年
6 韋紅;東盟地區(qū)主義的發(fā)展與中國[D];華中師范大學;2006年
7 曾曉祥;沖突管理與東盟地區(qū)規(guī)范的建構(gòu)[D];華中師范大學;2008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彥;東盟認同建構(gòu)和變化研究[D];暨南大學;2009年
2 朱曉瑩;冷戰(zhàn)后日本對東盟政策的調(diào)整及其影響研究[D];山東大學;2010年
3 黃鉞;東盟安全共同體的建設及其制約因素分析[D];云南大學;2010年
4 樊核力;冷戰(zhàn)后中國與東盟關系的現(xiàn)狀與前景[D];延邊大學;2006年
5 劉志強;越南在東盟中的地位與作用[D];廣西民族大學;2007年
6 吳雙宸;論東盟安全觀的變化及其行為[D];中國政法大學;2007年
7 劉爽;中國與東盟關系及對策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8年
8 張俏(Vue Khankeo);老撾與東盟關系研究[D];山東大學;2011年
9 胡志剛;日本東盟外交政策的歷史考察[D];西南大學;2013年
10 張登科;東盟方式的運作困境[D];廈門大學;2014年
,本文編號:246631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waijiao/24663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