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政治道歉對中日關系的良性建構
[Abstract]:Issues such as the dispute over the Diaoyu Islands have led to continuing tensions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since 2012, and Hobbes culture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dominant in the structure of Sino-Japanese relations. In this situation, China and Japan want to get rid of the increasingly obvious Hobbes cultural security dilemma of the hostile relationship, return to the normal competition of Locke culture and even to Kant cultural security community of friends. It depends on Japan solemnly making a political apology to China for its wrong acts of aggression against China in history, changing the identity and interests of its perpetrators, enhancing China's understanding of its moderate intentions, reducing its perception of threats, and improving Japan's national image. In order to achieve a peaceful and friendly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作者單位】: 湘潭大學;湖南省美國問題研究中心湘潭大學基地;
【基金】: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美國重返東南亞的同盟戰(zhàn)略研究”(14FGJ005) 湖南省社科基金重點項目“菲律賓在美國重返東南亞戰(zhàn)略中的作用及中國的對策研究”(13ZDB068) 湖南省教育廳重點項目“美國重返東南亞的同盟戰(zhàn)略及中國應對策略研究”(13A094) 湖南省研究生科研創(chuàng)新項目“美國重返東南亞戰(zhàn)略及中國應對政策研究”(CX2014B248)的階段性成果
【分類號】:D822.331.3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2條
1 馮昭奎;;國際政治環(huán)境變化與中日關系[J];世界經(jīng)濟與政治;2006年06期
2 朱鋒;;權力變更、認同對立與戰(zhàn)略選擇——中日關系的戰(zhàn)略未來[J];世界經(jīng)濟與政治;2007年03期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秦昌盛;政治道歉與我國責任政府建設[D];華中師范大學;2007年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車霽虹;用事實說話:看日本右翼教科書如何美化侵略[J];北方文物;2005年03期
2 車霽虹;;從教科書問題看日本國民歷史教育的缺憾[J];北方文物;2007年03期
3 張茂一;;當前中國與東亞國家合作中的不確定性因素[J];成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2期
4 李從新;;冷戰(zhàn)后的日本對華關系特點及美國因素的影響[J];重慶行政;2007年02期
5 石晶;;二戰(zhàn)后日本右翼政治思想及其危害[J];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S1期
6 胡水華;影響抗戰(zhàn)初期日中攻防態(tài)勢的文化和地理因素[J];黨史文苑;2004年04期
7 朱繼光;姜良芹;;試析中國史學界南京大屠殺史研究的范式轉(zhuǎn)移[J];民國檔案;2008年02期
8 張孝敏;;論日本新軍國主義[J];大理學院學報;2013年05期
9 高益民;;戰(zhàn)后日本歷史教育中的逆流及其牽制因素[J];比較教育研究;2013年07期
10 姚遙;;人民、國家與世界:中國視角下的外交倫理觀——建構中國國家軟實力的另一維度[J];國際論壇;2014年02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尹文清;日本共產(chǎn)黨的黨建研究[D];山東大學;2011年
2 楊晨;中國國際危機管理的公共關系戰(zhàn)略[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1年
3 王云翠;日本陸軍派閥與戰(zhàn)略抉擇[D];東北師范大學;2011年
4 侯德賢;冷戰(zhàn)后亞太地區(qū)中日關系與美國因素的影響[D];華東師范大學;2003年
5 游博;中日關系中的歷史認識問題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6年
6 杜峰;美日同盟與東北亞安全[D];中共中央黨校;2007年
7 樸哲;“乙巳五條約”研究[D];延邊大學;2008年
8 王海濱;冷戰(zhàn)后日本臺海政策的演變[D];復旦大學;2008年
9 解曉東;日本天皇制研究[D];吉林大學;2009年
10 婁偉;中國和平發(fā)展與東亞地區(qū)秩序構建[D];吉林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戴雨濃;德日反思二戰(zhàn)文學中“受害的施害者”主題比較[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2 張業(yè)源;地緣政治視角下東北亞合作研究[D];湘潭大學;2010年
3 范五三;張憲文與中華民國史研究探析[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4 張冬陽;賴山陽與《日本外史》[D];吉林大學;2011年
5 趙妮娜;冷戰(zhàn)后日本新民族主義思潮探析[D];中國政法大學;2011年
6 江文彬;中日關系中的安全困境及其緩解之策[D];暨南大學;2011年
7 俞柳柳;中日韓三國共同歷史讀本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1年
8 尹君;冷戰(zhàn)后中日在湄公河地區(qū)競爭與合作研究[D];云南大學;2011年
9 郭晨曦;釣魚島爭端及中國的應對戰(zhàn)略研究[D];南昌大學;2011年
10 黃大為;日偽統(tǒng)治時期興農(nóng)合作社研究(1932-1945年)[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6條
1 趙陽;規(guī)范政府行為 提高政府效率[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03年02期
2 馬敏;政治道歉:言語政治中的話語權斗爭[J];理論月刊;2004年11期
3 黃頌杰;?碌脑捳Z理論述略[J];南京社會科學;1990年06期
4 黃健榮,梁瑩;建構問責制政府:我國政府創(chuàng)新必由之路[J];社會科學;2004年09期
5 加加美光行;;日中關系的曲折演進:一種宏觀歷史的角度[J];世界經(jīng)濟與政治;2006年02期
6 張成福;責任政府論[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0年02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叢松日;“結(jié)束過去,開辟未來”與中日關系的發(fā)展[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0年03期
2 齊福霖;第六屆中日關系國際學術研討會綜述[J];抗日戰(zhàn)爭研究;2000年02期
3 劉德有;思考21世紀的中日關系[J];日本學刊;2000年06期
4 ;中日關系研究中心在京成立[J];日本學刊;2000年06期
5 韋佳;關于影響中日關系發(fā)展之因素的有益探索——“新世紀的中日關系”國際學術討論會綜述[J];日本學刊;2000年06期
6 ;我看中日關系(二)[J];世界知識;2000年12期
7 馮昭奎;;怎樣做鄰居——對世紀之交中日關系的思考[J];世界知識;2000年01期
8 ;我看中日關系[J];世界知識;2000年01期
9 ;我看中日關系(三)[J];世界知識;2000年13期
10 天凱;;處在轉(zhuǎn)折關頭的中日關系——訪日隨感[J];世界知識;2000年2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徐啟新;;日本特大地震對中日關系的影響[A];中日關系史研究·2011年第1期(總第102期)[C];2011年
2 齊福霖;;近百年中日關系國際研討會綜述[A];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紀念館文叢一九九○年版[C];1991年
3 馮昭奎;;中日關系的歷史拷問[A];中日關系史研究·2013年第1期(總第110期)[C];2013年
4 米慶余;;中日關系的現(xiàn)狀與思考[A];世界近現(xiàn)代史研究(第一輯)[C];2004年
5 任常毅;;新中國60年中日關系面面觀[A];新中國對外關系60年 理論與實踐: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七屆學術年會文集(2009年度)世界經(jīng)濟·國際政治·國際關系學科卷[C];2009年
6 劉江永;;“311”大地震對世界經(jīng)濟和中日關系的影響[A];中日關系史研究·2011年第1期(總第102期)[C];2011年
7 ;征稿簡約[A];中日關系史研究·2010年第4期(總第101期)[C];2010年
8 ;征稿簡約[A];中日關系史研究·2011年第1期(總第102期)[C];2011年
9 徐啟新;;我學會與日中關系學會交流合作的新起點——記兩學會共同舉辦的國際研討會[A];中日關系史研究·2011年第2期(總第103期)[C];2011年
10 石善濤;;20世紀90年代中日關系的歷史考察[A];當代中國研究所第三屆國史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3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劉德有;破解中日關系[N];光明日報;2007年
2 記者 張紅邋楊子巖;本報舉辦論壇研討中日關系[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8年
3 本報記者 王敏;中日關系如何影響中日企業(yè)轉(zhuǎn)型[N];中國企業(yè)報;2012年
4 本報記者 江瑋;日本副外相訪華 求解中日關系僵局[N];21世紀經(jīng)濟報道;2012年
5 外交學院客座教授 宋榮華;中日關系“四十而惑”[N];廣州日報;2012年
6 記者 許棟誠 楊依軍;中日關系健康穩(wěn)定符合兩國根本利益[N];新華每日電訊;2012年
7 記者 劉華 徐松;改善中日關系,日方須有誠意和行動[N];新華每日電訊;2012年
8 社科院日本研究所外交研究室主任 呂耀東;日本:政治右傾化令中日關系搖擺[N];法制日報;2013年
9 早報記者 張U,
本文編號:222554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waijiao/22255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