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磚國家合作的起源:一種理論解釋
本文選題:國際政治經(jīng)濟學 + 國際合作 ; 參考:《國際政治研究》2015年05期
【摘要】:金磚國家是中國提倡增強發(fā)展中國家在全球治理中話語權和規(guī)范制定權力的重要平臺。金磚國家合作起源的外生功能因素包括系統(tǒng)外部環(huán)境、國際體系權力結構和國際制度環(huán)境,外生規(guī)范因素有重復合作的報償文化、完善公正國際規(guī)范的意愿;內(nèi)生功能因素為行為體數(shù)目、互補性和國內(nèi)政治,內(nèi)生規(guī)范因素則是同質(zhì)性的認知和內(nèi)生共識。金磚國家對保持報償結構的判斷和對未來影響的認知是將上述影響變量聯(lián)系起來的兩組機制。金磚國家的合作起源于其政治經(jīng)濟崛起的背景和國際制度的非中性,金磚國家間政治和經(jīng)濟相互依存逐漸增長,國際地位和利益追求的共識超越了國家間同質(zhì)性差異,進而產(chǎn)生聯(lián)盟組織的信任,推動金磚國家組織的制度化和機制化發(fā)展。
[Abstract]:The BRICS are an important platform for China to advocate greater voice and norm-setting power for developing countries in global governance. The exogenous functional factors of the origin of BRICS cooperation include the system external environment, the power structure of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and the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and the exogenous normative factors have the reward culture of repeated cooperation and the willingness to perfect the fair international norms; Endogenous functional factors are the number of actors, complementarity and domestic politics, while endogenous normative factors are homogenous cognition and endogenetic consensus. The BRICS 'perception of maintaining the payoff structure and its future impact are two sets of mechanisms that link these variables. The BRICS cooperation originates from the background of their political and economic rise and the non-neutrality of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The political and economic interdependence among the BRICS countries is gradually increasing, and the consensus on the pursuit of international status and interests transcends the homogenous differences among the countries. Thus, the trust of the alliance will be generated, and the institutionalization and institutional development of the BRICS will be promoted.
【作者單位】: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jīng)濟與政治研究所;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關系學院;
【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新安全觀視野下新興國家參與全球治理的制度性權力建構及其路徑選擇”(項目編號:14CGJ012) 北京外國語大學基本科研業(yè)務費項目“金磚國家合作起源的理論解釋”的資助
【分類號】:D815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韋宗友;;新興大國群體性崛起與全球治理改革[J];國際論壇;2011年02期
2 蘇長和;;中國與全球治理——進程、行為、結構與知識[J];國際政治研究;2011年01期
3 吳志成;楊娜;;全球治理的東亞視角[J];國外理論動態(tài);2012年10期
4 林躍勤;;全球金融危機對金磚國家的影響[J];紅旗文稿;2009年12期
5 王明國;;國際制度研究的新進展:制度有效性研究綜論[J];教學與研究;2010年12期
6 丁韶彬;自由主義國際關系理論的新發(fā)展——三角和平論評析[J];歐洲研究;2004年03期
7 汪丁丁,羅衛(wèi)東,葉航;人類合作秩序的起源與演化[J];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05年04期
8 周方銀;;國際結構與策略互動[J];世界經(jīng)濟與政治;2007年10期
9 徐秀軍;;新興經(jīng)濟體與全球經(jīng)濟治理結構轉(zhuǎn)型[J];世界經(jīng)濟與政治;2012年10期
10 徐秀軍;沈銘輝;任琳;王亞娟;;全球經(jīng)濟治理:舊秩序VS新規(guī)則[J];世界知識;2014年17期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3條
1 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社國際二部主任 林躍勤;[N];光明日報;2014年
2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jīng)濟與政治研究所學者 任琳;[N];東方早報;2014年
3 ;[N];人民日報;2014年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華華;;論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對大學生的道德磨礪[J];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1期
2 葉坦;論道德倫理與經(jīng)濟利益──“義利”觀念的時代演化與市場經(jīng)濟倫理的建構[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年04期
3 蒲德祥;;幸福組織:概念、思想溯源及研究框架[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年02期
4 武立敬;劉月嶺;;公平正義——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理念[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5期
5 黃曉;;適應與超越:對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道德建設的一點淺見[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6年10期
6 宋慧;;利己與利他——從“亞當·斯密問題”入手[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09期
7 葉常林;;西方分配正義理論綜述[J];安徽行政學院學報;2010年01期
8 徐孝霞;道德情感教育中的“同情”與“移情”[J];鞍山師范學院學報;2005年02期
9 袁名松;;道德蛻化中的道德情感原因探析[J];安順學院學報;2011年03期
10 崔浩;;探析亞當·斯密的道德同感說[J];安陽師范學院學報;2007年06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徐婷;全球氣候治理中的非正式國際機制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2 張偉;經(jīng)濟福利測度:理論分析與中國經(jīng)驗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3 龍曉楓;消費者規(guī)范理性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4 宋五好;道德教育中人倫價值的重構[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5 齊晶晶;創(chuàng)新型經(jīng)濟圈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6 郭薇;政府監(jiān)管與行業(yè)自律[D];南開大學;2010年
7 羅向陽;當代華人社團跨境活動研究[D];暨南大學;2010年
8 金道銘;行政權力的制約和監(jiān)督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10年
9 張偉強;法律制度的信息費用問題[D];山東大學;2010年
10 淡樂蓉;藏族“賠命價”習慣法研究[D];山東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凌雪冰;農(nóng)村稅費改革對農(nóng)戶耕地投入的影響研究[D];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2010年
2 王華麗;初中生道德情感的理論分析及培養(yǎng)途徑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3 楊紫翔;全球治理視野下的國內(nèi)政府機構改革[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4 陳娟;沙特的“軟實力”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5 劉麗英;因利誠信與因義誠信[D];長沙理工大學;2010年
6 夏蘭英;良知不存,,法將焉附[D];湘潭大學;2010年
7 陳銀;金融危機的貨幣哲學解讀[D];湘潭大學;2010年
8 趙亞男;法律接受的社會心理機制[D];湘潭大學;2010年
9 王艷紅;論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道德基礎[D];河南工業(yè)大學;2010年
10 劉彬;慈善意識:我國慈善事業(yè)的倫理困境[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孔凡偉;;制度互動研究:國際制度研究的新領域[J];國際觀察;2009年03期
2 張宇燕;田豐;;新興經(jīng)濟體的界定及其在世界經(jīng)濟格局中的地位[J];國際經(jīng)濟評論;2010年04期
3 宋玉華,姚建農(nóng);論新興大國的崛起與現(xiàn)有大國的戰(zhàn)略[J];國際問題研究;2004年06期
4 高祖貴;魏宗雷;劉鈺;;新興經(jīng)濟體的崛起及其影響[J];國際資料信息;2009年08期
5 趙艷杰 ,陳效衛(wèi);當代國際體系結構的穩(wěn)定機制與變革動因[J];國際政治研究;1998年02期
6 海倫·米爾納;郭凡;;全球化與國際政治經(jīng)濟學的趨勢[J];國際政治研究;2006年02期
7 理查德·B.杜波夫,王宏偉;美國霸權的衰落[J];國外理論動態(tài);2004年05期
8 章亞航;;試論當代國際關系體系的結構變革與體系發(fā)展[J];國際政治研究;1992年02期
9 蔡翠紅;倪世雄;;國際體系解構分析:結構、變遷與動力[J];教學與研究;2006年07期
10 俞可平;全球治理引論[J];馬克思主義與現(xiàn)實;2002年01期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3條
1 印度尼西亞戰(zhàn)略與國際關系研究中心(CSIS)高級研究員 哈迪·蘇薩斯特洛(Hadi Soesastro) (翻譯 盛媛);[N];第一財經(jīng)日報;2009年
2 ;[N];人民日報;2009年
3 記者 吳綺敏 史克棟 張磊;[N];人民日報;2009年
本文編號:207325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waijiao/20732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