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中亞政策演變及其原因
本文選題:日本的中亞政策 + 日本外交; 參考:《國際論壇》2014年01期
【摘要】:日本的中亞政策經(jīng)歷了四個階段的變化,從最初的"經(jīng)濟援助"到"絲綢之路外交",再到"中亞+日本"對話機制以及"建立自由繁榮之弧",日本不斷加大對中亞的外交力度,中亞地區(qū)已成為日本外交決策中不可忽視的存在。關于日本進入中亞并不斷升級其中亞政策的原因存在許多觀點,比較流行的有"能源說"、"經(jīng)濟合作說"、"日美基軸說"。與以上說法相比,本文認為謀求成為"政治大國"并確立日本在亞洲的領導地位才是促使日本進入中亞并不斷升級其中亞政策的根本原因。
[Abstract]:Japan's Central Asia policy has undergone four stages of change. From the initial "economic aid" to "the Silk Road diplomacy", then to the "Central Asia + Japan" dialogue mechanism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arc of freedom and prosperity", Japan continues to increase diplomatic efforts in Central Asia. Central Asia has become an inevitable existence in Japan's diplomatic policy. There are many reasons for the continuous upgrading of the sub policy, which is more popular, such as "energy theory", "economic cooperation theory", "Japanese American Foundation axis". Compared with the above statement, it is thought that seeking to become a "political power" and establishing Japan's leadership in Asia is the root cause of Japan's entry into Central Asia and the continuous upgrading of its sub policy.
【作者單位】: 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
【分類號】:D831.3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2條
1 解曉東;趙青海;;解析日本的中亞外交[J];國際問題研究;2009年03期
2 辛萬翔;;重新思考日本的中亞外交戰(zhàn)略[J];社科縱橫;2009年04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楊淑琴;;全球化時代的文化霸權與中國文化權的重塑[J];重慶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11期
2 劉雪穎;;淺析日本的東亞戰(zhàn)略與“普通國家”訴求[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4期
3 姜龍范;姜輝;;“朝核問題”與日朝邦交正;痆J];朝鮮·韓國歷史研究;2009年00期
4 劉文山;;冷戰(zhàn)后尼克松有關歐洲的戰(zhàn)略思想論析[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3期
5 趙會榮;美國在中亞的“民主”目標[J];俄羅斯中亞東歐研究;2004年06期
6 鈕菊生;從大國興衰規(guī)律看俄羅斯的再次復興[J];俄羅斯中亞東歐研究;2005年05期
7 何士華;劉國華;;日本對中亞的勢力滲透與中國的戰(zhàn)略選擇[J];俄羅斯中亞東歐研究;2006年06期
8 柳豐華;;中國在中亞:政策的演變[J];俄羅斯中亞東歐研究;2007年06期
9 任開蕾;郝宇青;;蘇共高度集權執(zhí)政模式形成中的國際政治因素[J];俄羅斯研究;2006年01期
10 何敏;;南非的“發(fā)展外交”與“大國夢”[J];法制與社會;2008年3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2條
1 姜龍范;姜輝;;“朝核問題”與日朝邦交正;痆A];朝鮮·韓國歷史研究(第十輯)——中國朝鮮史研究會會刊[C];2008年
2 施雪華;;冷戰(zhàn)后國外政黨自身建設的經(jīng)驗教訓及其對中國的啟示[A];世界政黨格局變遷與中國政黨制度發(fā)展——中國統(tǒng)一戰(zhàn)線理論研究會政黨理論北京研究基地論文集(第六輯)[C];2012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趙躍欽;論冷戰(zhàn)后美國東亞戰(zhàn)略的演變及其動因[D];中共中央黨校;2011年
2 尹文清;日本共產(chǎn)黨的黨建研究[D];山東大學;2011年
3 張蕾蕾;社會身份理論視域下中國共產(chǎn)黨政黨外交研究[D];復旦大學;2011年
4 閆巍;軍事技術倫理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1年
5 常玢;論影響中亞穩(wěn)定的兩大因素:伊斯蘭教與大國爭奪[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0年
6 袁新華;普京領導下的俄羅斯能源戰(zhàn)略與外交[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7 張云鵬;文化權:自我認同與他者認同的向度[D];吉林大學;2005年
8 游博;中日關系中的歷史認識問題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6年
9 閆文虎;當代伊斯蘭復興運動與中國國家安全研究[D];西北大學;2006年
10 楊興林;現(xiàn)代化進程中的國民素質優(yōu)化[D];中共中央黨校;1998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鄭義煒;日本國家主義對外擴張戰(zhàn)略中的朝鮮半島因素[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2 姚楠;論在中國新疆及其周邊國家打擊“三股勢力”的國際合作[D];暨南大學;2010年
3 鐘若凝;美國職業(yè)籃球聯(lián)盟(NBA)在中國的活動及其影響[D];暨南大學;2010年
4 孫丹丹;西方國家滲透下我國意識形態(tài)安全淺析[D];河南大學;2011年
5 張海鋒;冷戰(zhàn)后日蒙關系的演變及其影響因素[D];西南大學;2011年
6 趙雷;合法性、話語權與外交軟權力的實現(xiàn)[D];中國政法大學;2011年
7 李培鑫;中亞無核區(qū)問題研究[D];蘭州大學;2011年
8 劉志強;中亞五國宗教與民族的關系研究[D];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2011年
9 魏巍;互惠互利:改革開放初期的日本對華經(jīng)濟援助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1年
10 全李彬;公共外交的“客體”指向法探析[D];上海師范大學;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3條
1 沈旭輝;劉鵬;;從援助型外交走向戰(zhàn)略型外交——日本中亞外交政策的演變淺析[J];日本學刊;2007年02期
2 伍福佐;;試析日本能源戰(zhàn)略中的中亞[J];世界經(jīng)濟與政治論壇;2008年05期
3 朱永彪;楊恕;;簡論日本的中亞戰(zhàn)略及其對中國的影響[J];外交評論(外交學院學報);2007年06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朱永彪;楊恕;;日本與中亞接近的原因探析[J];日本學刊;2007年02期
2 徐世剛;九十年代日本外交政策的調(diào)整與特點[J];東北亞論壇;1995年01期
3 丁英順;日本外交發(fā)生變化:志在“回歸亞洲”[J];日本問題研究;1996年01期
4 徐世剛;90年代的日本外交與中日關系[J];日本問題研究;1995年02期
5 袁建軍;洪郵生;;日本聯(lián)合國外交及前景[J];國際問題研究;2009年03期
6 何方;;冷戰(zhàn)后的日本對外戰(zhàn)略[J];日本學論壇;1993年02期
7 姚文禮;轉型期的日本外交──評大平、鈴木、中曾根內(nèi)閣外交[J];日本學刊;1996年04期
8 李陽辰,程毅;淺析冷戰(zhàn)后日本外交的幾個特征[J];日本學論壇;2000年03期
9 趙全勝;;日本外交的主流思維——帶傾向性的中間路線[J];日本學刊;2009年01期
10 解曉東;趙青海;;解析日本的中亞外交[J];國際問題研究;2009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馬斌;;中國中亞多邊外交的限度——以上海合作組織為例[A];新中國對外關系60年 理論與實踐: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七屆學術年會文集(2009年度)世界經(jīng)濟·國際政治·國際關系學科卷[C];2009年
2 祝曙光;;膠濟路風波與中日關系[A];多元視野中的中外關系史研究——中國中外關系史學會第六屆會員代表大會論文集[C];2005年
3 石善濤;;20世紀90年代中日關系的歷史考察[A];當代中國研究所第三屆國史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3年
4 張屹峰;潘光;;美國的中亞經(jīng)濟戰(zhàn)略與中國的政策選擇[A];2008年度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六屆學術年會文集(世界經(jīng)濟·國際政治·國際關系學科卷)[C];2008年
5 李淑云;;地緣政治與中亞五國民族問題[A];遼寧省哲學社會科學獲獎成果匯編[2005-2006年度][C];2008年
6 劉錦前;;從費爾干納到瓦濟里斯坦——中南亞恐怖新高危地帶評析[A];第九屆中國世界民族學會會員代表大會暨學術討論會論文集上冊[C];2010年
7 戴東陽;;近60年來美國的近代中日關系研究[A];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學術論壇2002年卷[C];2002年
8 多文志;;中亞民族關系與地緣政治[A];2004年度全國世界民族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2004年
9 黃世相;;全面抗日戰(zhàn)爭初期中美中蘇關系的演變及其啟示(1937~1941)[A];多元視野中的中外關系史研究——中國中外關系史學會第六屆會員代表大會論文集[C];2005年
10 韓洪洪;;未來發(fā)展中日關系應注意正確把握的幾個問題[A];江橋抗戰(zhàn)及近代中日關系研究(下)[C];2004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邱震海(香港);“有事三法案”與日本外交新動向[N];亞太經(jīng)濟時報;2003年
2 戴嚴;日本外交瞄準非洲[N];解放日報;2008年
3 早報記者 王國培;“日本最好選 中間戰(zhàn)略”[N];東方早報;2011年
4 本版編輯 鄭興 李林蔚 陳圣莉;日本外交趨于邊緣化[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6年
5 管克江;大國愿望和小國心態(tài)[N];人民日報;2006年
6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特約研究員 王泰平;鳩山式“曼波舞”[N];解放日報;2009年
7 龐中英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日本外交的夢想[N];東方早報;2007年
8 記者 曹鵬程;日本各界強調(diào)要記住歷史教訓[N];人民日報;2006年
9 馮武勇;日本一味親美惡鄰,讓布什挺“操心”[N];新華每日電訊;2005年
10 本報專稿 王寒;日本新外交是尋求自立還是被孤立[N];世界報;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櫻井秀成;冷戰(zhàn)后日本外交決策過程研究[D];復旦大學;2011年
2 張亮;9·11事件以來俄羅斯的中亞政策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12年
3 吳偉興;冷戰(zhàn)后日本的對臺政策及日臺關系[D];暨南大學;2008年
4 蔣新衛(wèi);冷戰(zhàn)后中亞地緣政治格局變遷與新疆安全和發(fā)展[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5 蘇曉宇;美國對中亞軍事戰(zhàn)略研究[D];外交學院;2008年
6 于海波;后冷戰(zhàn)時期俄美中三國中亞政策比較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07年
7 龐中鵬;日本能源外交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8年
8 張娜;中亞現(xiàn)代民族過程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7年
9 賀平;外來壓力與內(nèi)部改革[D];復旦大學;2008年
10 陸偉;日本對外決策的政治學[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9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卡布羅;中國在中亞的多邊外交[D];復旦大學;2009年
2 周德姿(SATIEVA,JYLDYZ);中國對中亞的影響:地區(qū)安全與區(qū)域合作[D];吉林大學;2009年
3 袁潔;冷戰(zhàn)后日本外交政策研究[D];青島大學;2006年
4 柳青友;冷戰(zhàn)后中亞地區(qū)安全問題研究[D];電子科技大學;2007年
5 蔣純?nèi)A;“上海合作組織”與中亞地區(qū)安全[D];新疆大學;2004年
6 李昕椺;中亞地區(qū)的毒品形勢與國際禁毒合作[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10年
7 陳貴玲;日本謀求政治大國中的軍事因素[D];青島大學;2011年
8 王林杰;日本謀求政治大國地位的戰(zhàn)略及制約因素[D];新疆大學;2012年
9 石婧;中亞地區(qū)安全與上海合作組織[D];華東師范大學;2003年
10 邱林森;美國的中亞戰(zhàn)略及前景[D];蘭州大學;2006年
,本文編號:201196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waijiao/20119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