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動條件下的中國外交和安全政策行為——一種新古典現實主義的分析
本文選題:中國政治與外交 + 中國外交; 參考:《國際政治研究》2014年03期
【摘要】:西方國際關系學界的流行觀點認為,中國專注于實現本國利益而愈發(fā)進取。特別是在近年有關南海、東海爭端中,中國被描述成咄咄逼人和野心勃勃的。事實并非如此,近年來中國外交和安全政策行為的變化,反映出中國領導人的某種不安全感和反應性特點。中國領導層尚未進入其國際新角色的狀態(tài),中國對其快速發(fā)展而產生的各種國內和國際挑戰(zhàn),以及不可避免的緊張,尚未做好管理的準備。從國際關系理論的角度看,中國崛起的這種內向特性卻往往被忽視,主導西方學界的新現實主義對此無法進行解釋。這就需要一種新古典現實主義分析框架,同時強調中國外交和安全政策的國際和國內條件變化。這種分析框架能夠為中國崛起的現實主義分析提供更強有力的理論基礎。
[Abstract]:The popular view in Wester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s that China is increasingly aggressive by focusing on its own interests. In recent years, especially in disputes over the South China Sea and the East China Sea, China has been described as aggressive and ambitious. This is not the case. The changes in China's foreign and security policy behaviour in recent years reflect a certain sense of insecurity and responsiveness on the part of Chinese leaders. China's leadership has not yet entered the state of its new international role, and China is not yet ready to manage the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challenges posed by its rapid development, as well as the inevitable tensions.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the introversion of China's rise is often ignored, which can not be explained by the new realism that dominates western academic circles. This requires an analytical framework of neo-classical realism, emphasizing the changes in the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conditions of China's foreign and security policies. This analytical framework can provide a stronger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realistic analysis of China's rise.
【作者單位】: 丹麥哥本哈根大學政治系;
【基金】:作者于2012—2014年在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做訪問研究員時的研究成果 丹麥研究委員會(Danish Research Council)的支持
【分類號】:D822.3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4條
1 趙懷普;王振玲;;美歐應對中國崛起:理論、戰(zhàn)略和互動[J];國際展望;2014年03期
2 崔磊;;構建新型大國關系背景下的中美分歧管控[J];當代世界;2014年03期
3 楊衛(wèi)東;;中國應學會與“智能帝國主義”謹慎“共舞”[J];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13年20期
4 左希迎;;中國在釣魚島爭端中的戰(zhàn)略動員[J];外交評論(外交學院學報);2014年02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鄧凡;后“9/11”時代的美國對華政策(2001-2011)[D];上海交通大學;2013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布蘭德利·沃麥克,宋鷗;《改革時代中國外交與安全政策的制定》述評[J];史學集刊;2002年02期
2 張魯寧;求和平謀發(fā)展的新主張[J];社科縱橫;2004年06期
3 郭業(yè)洲;;十六大以來的中國外交[J];當代世界;2007年08期
4 葉自成;;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義利觀與中國外交[J];國際政治研究;2007年03期
5 楊潔勉;;改革開放30年的中國外交和理論創(chuàng)新[J];國際問題研究;2008年06期
6 熊偉;;中國外交進入多邊時代[J];當代世界;2009年05期
7 李永輝;;中國大外交:當代問題與傳統智慧[J];現代國際關系;2010年11期
8 曲星;;復雜的國際形勢與活躍的中國外交[J];求是;2011年01期
9 郭景芳;不平凡的一年——1997年國際形勢與中國外交務虛會[J];外交學院學報;1998年01期
10 曲星;;輝煌的’97中國外交[J];世界知識;1998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趙寶煦;;革命與發(fā)展:毛澤東時代與鄧小平時代中國外交的比較[A];馬克思主義中國化60年——北京市政治學行政學學會理論研討論文集[C];2009年
2 牛軍;;冷戰(zhàn)與80年代的中國外交[A];北京論壇(2006)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對人類文明方式的思考:“文明的演進:近現代東方與西方的歷史經驗”歷史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上)[C];2006年
3 仇發(fā)華;;從朝鮮核問題的演變看中國外交傾向[A];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五屆學術年會文集(2007年度)(世界經濟·國際政治·國際關系學科卷)[C];2007年
4 牛玉峰;;鄧小平與三中全會以來的中國外交[A];高舉旗幟 繼往開來——吉林省紀念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二十周年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1998年
5 王公龍;;論中國外交的觀念變革[A];新中國對外關系60年 理論與實踐: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七屆學術年會文集(2009年度)世界經濟·國際政治·國際關系學科卷[C];2009年
6 歐陽程奕;;價值視閾下的新中國外交:1949-2009[A];新中國對外關系60年 理論與實踐: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七屆學術年會文集(2009年度)世界經濟·國際政治·國際關系學科卷[C];2009年
7 彭沛;;聯合國改革與中國的外交選擇[A];湖北省行政管理學會2007年年會論文集[C];2007年
8 吳莼思;;中國安全外交概念初探[A];新中國對外關系60年 理論與實踐: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七屆學術年會文集(2009年度)世界經濟·國際政治·國際關系學科卷[C];2009年
9 王巧榮;;新時期中國外交戰(zhàn)略研究述評[A];國史研究中的重點難點問題研究述評:第七屆國史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7年
10 郭學堂;;國際主義與中國外交的價值回歸[A];當代中國:發(fā)展·安全·價值——第二屆(2004年度)上海市社會科學界學術年會文集 (下)[C];2004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記者 劉欣;《中國外交》白皮書在昆舉行發(fā)行儀式[N];云南日報;2006年
2 楊毅;APEC與中國外交新思維[N];華夏時報;2004年
3 李詩佳邋白潔;中國外交踐行“和諧”理念[N];人民日報;2008年
4 早報記者 周晶璐;中國外交部新調要員忙開局[N];東方早報;2008年
5 記者張小溪 范勇鵬;公共外交成中國外交重要開拓方向[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6 王靚;“中國增軍力也不是美國敵人”[N];東方早報;2007年
7 青巖;“Shut up”與“微笑征服世界”[N];南方周末;2006年
8 吳建民;和諧世界理念將造福世界[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7年
9 本報記者 周仕興 本報實習生 江澄;“用自己的努力去強盛我們的祖國”[N];廣西日報;2010年
10 宋國友;闡述中國外交的價值觀[N];東方早報;2005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根信;中國新安全觀與防擴散政策[D];外交學院;2006年
2 趙可金;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制度變遷的理論闡釋[D];復旦大學;2005年
3 王云芳;走向有效的多邊主義[D];中國政法大學;2007年
4 楊曉萍;中國外交中的觀念因素[D];中共中央黨校;2009年
5 劉力;合作與碰撞[D];外交學院;2008年
6 葉曉林;中國外交決策支持系統結構研究[D];武漢大學;2005年
7 徐九仙;當代中國外交道義因素的儒家倫理取向分析[D];復旦大學;2011年
8 顏升邦;全球化時代中國外交戰(zhàn)略分析[D];復旦大學;2004年
9 丁工;中等強國的崛起與中國外交布局的調整[D];中共中央黨校;2012年
10 孔凡河;江澤民外交思想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付牛林;冷戰(zhàn)后中國參與聯合國非殖民化進程研究[D];外交學院;2008年
2 劉振興;論冷戰(zhàn)后中國外交的伙伴關系戰(zhàn)略[D];外交學院;2008年
3 張宏輝;地區(qū)主義與中國外交[D];中國政法大學;2007年
4 單紹萍;中國軟實力提升中的對外傳播策略研究[D];外交學院;2008年
5 劉田林;中國外交樣式的新補充:海上聯合軍事演習研究[D];外交學院;2009年
6 金湛清;中國的和平崛起與軟實力建設研究[D];貴州師范大學;2009年
7 徐ei;東亞共同體的理論探索與路徑選擇[D];外交學院;2005年
8 湯傳文;中國在東亞地區(qū)的安全環(huán)境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9年
9 劉平;坦贊鐵路和中非關系[D];浙江師范大學;2007年
10 羅奕帆;軟權力與中國公共外交[D];華中師范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191782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waijiao/19178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