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輿論表達與引導策略探析
本文選題:輿論 + 國際輿論; 參考:《當代傳播》2014年04期
【摘要】:國際輿論既是世界交往的產(chǎn)物,也是一種特殊形態(tài)的世界交往。目前國際輿論"西強我弱"的基本態(tài)勢雖有邊緣松動,但沒有根本性改變。近年來中國傳播實力和傳播規(guī)模已取得長足進步,輿論引導和傳播效果既有篤志耕耘的收獲,也有無心插柳的喜悅,更有欲速不達的缺憾。改變國際輿論格局,應(yīng)從世界交往的角度,以更為寬廣的視域看待國際傳播。
[Abstract]:International public opinion is not only the product of world communication, but also a special form of world communication. At present, the basic trend of international public opinion, "strengthening the west and weak," has loosened the edge, but has not fundamentally changed. In recent years, great progress has been made in the strength and scale of communication in China. The results of public opinion guidance and communication are not only the harvest of devoted efforts, but also the joy of unintentional planting of willows. To change the pattern of international public opinion,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should be viewed from a wider perspective from the angle of world communication.
【作者單位】: 復(fù)旦大學新聞學院;東華大學傳播系;
【基金】: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與完善輿論引導格局研究”成果之一,編號:12&ZD014 上海市教委科研創(chuàng)新重點項目“國際輿論調(diào)查與中國國家形象”成果之一,編號:12ZS015 上海社科基金青年項目“城市公共屏幕的公共傳播研究”成果之一,編號:2013EXW002
【分類號】:D815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3條
1 李開盛;戴長征;;孔子學院在美國的輿論環(huán)境評估[J];世界經(jīng)濟與政治;2011年07期
2 徐劍;劉康;韓瑞霞;曹永榮;;媒介接觸下的國家形象構(gòu)建——基于美國人對華態(tài)度的實證調(diào)研分析[J];新聞與傳播研究;2011年06期
3 黃會林;封季堯;蕭薇;羅軍;;2012年度中國電影文化的國際傳播研究調(diào)研分析報告(上)[J];現(xiàn)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3年01期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熊偉;客觀報道:理想與現(xiàn)實有多遠[J];編輯之友;2005年06期
2 張蓓;;論黨報在抗戰(zhàn)時期的民眾動員作用——基于《晉察冀日報》冬學運動報道的內(nèi)容分析[J];編輯之友;2012年03期
3 付玉輝;試論寬帶對傳播的影響——寬帶:人類更寬廣、更自由的延伸[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1期
4 李紹元;;馬克思主義新聞思想及其啟示[J];重慶社會科學;2012年02期
5 何國平;;論對外報道的國家利益原則[J];當代傳播;2010年03期
6 羅薇;;新聞編輯現(xiàn)存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中國地市報人;2011年09期
7 步新娜;;論主流媒體的輿論引導與黨性原則[J];湖南大眾傳媒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學報;2011年05期
8 燕道成;;簡論媒介消費[J];消費導刊;2007年09期
9 楊林;;馬克思主義學習活動中的新聞宣傳工作創(chuàng)新——基于延安《解放日報》改版與“走、轉(zhuǎn)、改”活動的比較[J];黨政干部學刊;2012年09期
10 翟旭瑾;;對男孩帥帥的新聞報道中折射的新聞職業(yè)道德[J];今傳媒;2013年06期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趙雙閣;政治文明視閾下輿論監(jiān)督法治建設(shè)研究[D];武漢大學;2010年
2 王彥堂;民主革命時期黨的新聞工作者教育研究(1937-1949)[D];吉林大學;2011年
3 金坤城;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管理思想與實踐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1年
4 李明偉;媒介形態(tài)理論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5年
5 孔祥軍;新聞精品:一種理論建構(gòu)和組織文化的框架[D];復(fù)旦大學;2005年
6 周甲祿;輿論監(jiān)督權(quán)論[D];武漢大學;2004年
7 林曉華;媒介素養(yǎng)與少數(shù)民族發(fā)展[D];四川大學;2006年
8 黃煒;構(gòu)建中國廣播電視新媒體政策體系研究[D];中國傳媒大學;2007年
9 郭林;主觀寫意與客觀寫實:中美電視產(chǎn)品文化語境差異比較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8年
10 吳鋒;報紙“有效發(fā)行”及其應(yīng)用軟件開發(fā)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9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阮晨歡;我國網(wǎng)絡(luò)公共領(lǐng)域的興起與公民意識的變遷[D];吉林大學;2011年
2 劉霞;建國初期《人民日報》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歷史考察(1949-1956)[D];大連理工大學;2011年
3 盧榮榮;中國如何應(yīng)對網(wǎng)絡(luò)輿論監(jiān)督[D];中國政法大學;2011年
4 郭舒然;胡耀邦新聞思想與實踐研究[D];南京大學;2011年
5 范波濤;信息時代的中國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6 陸一波;黨報“主題報道”實踐研究[D];復(fù)旦大學;2011年
7 劉濤;文化產(chǎn)業(yè)與民族地區(qū)城市化道路選擇[D];云南大學;2011年
8 鐘世瀲;全媒體背景下媒介事件傳播研究[D];西南政法大學;2011年
9 胡曉波;黨報如何踐行“以人為本”[D];山東大學;2011年
10 陳剛;我國現(xiàn)階段輿論監(jiān)督的困境與對策研究[D];南昌大學;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8條
1 季羨林;;傳統(tǒng)文化與現(xiàn)代化[J];理論參考;2007年11期
2 張昆;徐瓊;;國家形象芻議[J];國際新聞界;2007年03期
3 潘志高;《紐約時報》對華報道分析:1993-1998[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3期
4 張?zhí)炫?;從CNN事件看美國媒體對華負面報道的根源和形成原因[J];理論界;2008年08期
5 孫瑞英,畢強;內(nèi)容分析法在圖書情報領(lǐng)域的研究現(xiàn)狀及應(yīng)用趨勢分析[J];情報科學;2005年01期
6 張堯庭;線性模型與廣義線性模型[J];統(tǒng)計教育;1995年04期
7 劉康;;全球傳媒與中國國家形象[J];新聞與傳播研究;2009年06期
8 葛巖;秦裕林;;Dragon能否表示龍——對民族象征物跨文化傳播的試驗性研究[J];中國社會科學;2008年01期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崔翔;國際輿論對李鵬總理訪問緬甸的反應(yīng)[J];國際資料信息;1995年02期
2 ;“發(fā)展大國外交的宏偉事業(yè)”——國際輿論評江澤民主席出訪歐亞非六國[J];兩岸關(guān)系;1999年12期
3 徐玉寶;;國際社會中輿論的特征及其對國際關(guān)系的影響[J];天水行政學院學報;2006年02期
4 劉曉光;日本擴軍中的美國因素[J];世界經(jīng)濟與政治;1988年09期
5 ;“一項‘加強臺灣不安定’的法案”——國際輿論批評《加強臺灣安全法案》[J];兩岸關(guān)系;2000年03期
6 闞道遠;;國際輿論沖突的政治學分析:根源·動力·途徑——拉薩“3·14”事件引發(fā)的思考[J];中共成都市委黨校學報;2008年03期
7 闞道遠;;國際輿論沖突的政治學分析:根源·動力·途徑——拉薩“3.14”事件引發(fā)的思考[J];中國礦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2期
8 馬振崗;;怎么看國外對中國的議論[J];人民論壇;2010年22期
9 ;中國在臺灣問題上獲得廣泛支持——國際輿論認為中國在東盟地區(qū)論壇會議上取得外交勝利[J];兩岸關(guān)系;1999年09期
10 趙啟正;中國面臨的國際輿論環(huán)境[J];世界知識;2004年05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4條
1 吳瑛;;議程與框架:西方輿論中的我國外交話語[A];2008年度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六屆學術(shù)年會文集(世界經(jīng)濟·國際政治·國際關(guān)系學科卷)[C];2008年
2 谷曉江;徐英;;中國國際現(xiàn)代化與中國國家形象定位[A];第六期中國現(xiàn)代化研究論壇論文集[C];2008年
3 倪建平;;關(guān)于中國國家形象與外交政策的理論思考[A];當代中國:發(fā)展·安全·價值——第二屆(2004年度)上海市社會科學界學術(shù)年會文集 (中)[C];2004年
4 萬明;;論現(xiàn)今伊朗公共外交的運用與效果[A];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五屆學術(shù)年會文集(2007年度)(世界經(jīng)濟·國際政治·國際關(guān)系學科卷)[C];2007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趙向文;如何看待“中國不高興”的情結(jié)[N];山西黨校報;2009年
2 新華社記者 嚴鋒;讓三步遷就沙龍,,布什在“賭博”[N];新華每日電訊;2004年
3 ;國際輿論積極評價中歐領(lǐng)導人會晤[N];人民日報;2009年
4 本報駐外記者 席來旺 溫憲 張金江 莽九晨 李瀟;中國發(fā)展給世界帶來機遇[N];人民日報;2010年
5 張紅 李雅蘭;奧巴馬新政新在哪里[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9年
6 記者 張瑞芳 實習生 李思嫻;我省在昆舉行形勢報告會[N];云南日報;2006年
7 石山;達賴注定是一個可憐的失敗者[N];西藏日報;2007年
8 ;國際輿論積極評價李克強訪問朝韓[N];人民日報;2011年
9 ;國際輿論抨擊美國人權(quán)狀況[N];新華每日電訊;2001年
10 記者 林皎明 張金江 張衛(wèi)中 李新烽 王昊;國際輿論批評美國霸權(quán)主義[N];人民日報;2001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李曉平;和諧社會的輿論環(huán)境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08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興斌;我國國際輿論環(huán)境:現(xiàn)狀、原因及對策[D];東北師范大學;2009年
2 李航;中國改革開放對世界的影響及國際評價[D];東北師范大學;2009年
3 趙玉霞;論中國公共外交對中國國家形象的塑造[D];暨南大學;2007年
4 金昊;《人民日報》與中國外交[D];復(fù)旦大學;2008年
5 程亮;中國公共外交析論[D];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2006年
6 王宏;日本的“中國威脅論”述評[D];東北師范大學;2008年
7 梁媛;媒介外交與國家形象塑造[D];福建師范大學;2007年
8 劉萍;公共外交理念對地方政府對外宣傳的啟示[D];四川大學;2007年
9 王琦;信息傳播與國際關(guān)系建構(gòu)[D];暨南大學;2006年
10 鄒迪康;試論學術(shù)外交的論壇型載體[D];復(fù)旦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188285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waijiao/18828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