佐藤執(zhí)政時期中日交惡中的美國因素探析
本文選題:佐藤執(zhí)政時期 + 中日關系; 參考:《學術交流》2014年09期
【摘要】:池田勇人時期開啟的半官半民往來為中日兩國關系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然而,這一進程在佐藤榮作當政之時卻遭受了嚴重挫折。除了因佐藤政府執(zhí)意采取仇華和敵華政策所致外,美國因素于其中所起的阻絆作用也是不容忽視的。美國通過促使日本執(zhí)行第二次"吉田書簡"以破壞中日貿易正常往來,通過鼓動日本深度介入臺灣問題為中日交往繼續(xù)設置藩籬,通過與日本合伙鼓噪"兩個中國"和"一中一臺"在中日間播下仇恨種子,對佐藤執(zhí)政時期中日關系的交惡難辭其咎。
[Abstract]:The semi-official exchanges between Chinese and Japanese created favorable condi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ino-Japanese relations. The process, however, suffered a serious setback when Mr Sato took office. In addition to Sato's government's insistence on hostile China and enemy China policy, the American factor can not be ignored. By urging Japan to implement the second Yoshida Book of Letters in order to disrupt the normal trade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the United States continues to set up barriers for Sino-Japanese exchanges by encouraging Japan to intervene deeply in the Taiwan issue. In partnership with Japan, "two Chinas" and "one China, one Taiwan" sow the seeds of hatred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作者單位】: 華中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北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分類號】:D829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玉貴;60年代前期中日關系研究[J];安徽史學;2002年02期
2 高凡夫;李天剛;;中共主要領導人早期中日友好思想述論——以李大釗、陳獨秀、毛澤東和周恩來為中心[J];安徽史學;2010年02期
3 田慶立;;大平正芳的中國觀及外交實踐[J];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3期
4 田慶立;;園田直的中國觀與中日締約[J];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1期
5 孫紅艷;;影響中日LT貿易實施的政治因素[J];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01期
6 石其寶;;日本政府對華出口管制政策評析[J];東北亞論壇;2010年02期
7 田慶立;;日本開展對華合作的戰(zhàn)略因素分析[J];東北亞論壇;2010年04期
8 龔娜;;日本皇室外交及其在提升國家軟實力中的作用[J];東北亞學刊;2012年01期
9 曲波;;有效控制原則在解決島嶼爭端中的適用[J];當代法學;2010年01期
10 姚瑩;;解決中日東海爭端的司法路徑探析[J];當代法學;2011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9條
1 石善濤;;邦交正常化前的中日民間外交研究述評[A];國史研究中的重點難點問題研究述評:第七屆國史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7年
2 宋健;;溯源眺遠[A];中日關系史研究·2011年第3期(總第104期)[C];2011年
3 胡澎;;日本民間對華友好團體與中日關系[A];中國中日關系史研究·2012年第1期(總第106期)[C];2012年
4 陳小沖;;1943~1945年臺灣光復前后史事述論[A];臺灣建省與抗日戰(zhàn)爭研究:紀念抗日戰(zhàn)爭勝利60周年暨臺灣建省120周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5 王新生;;中國的改革開放與大平正芳——以第一次日元貸款為中心[A];中國中日關系史研究·2012年第3期(總第108期)[C];2012年
6 王鍵;;“臺灣問題”與日本——歷史與現(xiàn)實的述論[A];中國中日關系史研究·2012年第4期(總第109期)[C];2012年
7 董振瑞;;“看得遠些廣些,有利于我們之間的合作”——鄧小平與1977-1989年的中日關系[A];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個人課題成果集2012年(上)[C];2013年
8 王鍵;;冷戰(zhàn)時期的日臺關系(1947~1991)[A];臺灣歷史研究(第一輯)[C];2013年
9 朱光立;;釣魚島問題的焦點透視[A];鄭和研究2014年第1期[C];2014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鄧峰;美國對日經濟復興政策與日本加入關貿總協(xié)定(1948年—1955年)[D];東北師范大學;2002年
2 張民軍;日本戰(zhàn)爭賠償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3年
3 王新堂;從血仇到友鄰[D];中共中央黨校;1997年
4 趙霞;邦交正;詠淼闹腥战逃涣餮芯縖D];華中師范大學;2007年
5 孫瑜;舊金山對日媾和研究[D];吉林大學;2008年
6 盧昌軍;鄧小平 毛澤東對外開放思想比較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8年
7 王海濱;冷戰(zhàn)后日本臺海政策的演變[D];復旦大學;2008年
8 何祥武;當代經濟民族主義視角的中日地緣經濟關系研究[D];復旦大學;2008年
9 金瑩;“日臺條約”與1950年代初期遠東國際關系的形成[D];復旦大學;2008年
10 吳偉興;冷戰(zhàn)后日本的對臺政策及日臺關系[D];暨南大學;2008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逸舟;;我看中日關系的前景[J];世界知識;2002年18期
2 江瑞平;;經濟互利推動波折中的中日關系[J];世界知識;2002年20期
3 孫承;中日關系分析與展望[J];國際問題研究;2003年06期
4 孫新;機遇與挑戰(zhàn)——新時期中日關系的思考[J];日本學刊;2003年04期
5 王逸舟;中日關系的十個問題[J];世界經濟與政治;2003年09期
6 時殷弘;關于中日關系的戰(zhàn)略性思考[J];世界經濟與政治;2003年09期
7 龐中英;對立加劇還是合作深化?——中日關系需要遠見卓識[J];世界經濟與政治;2003年09期
8 陸忠偉;中日關系:理解與推進[J];現(xiàn)代國際關系;2003年09期
9 楊伯江;從戰(zhàn)略高度定位中日關系[J];現(xiàn)代國際關系;2003年10期
10 陸忠偉,張?zhí)N嶺,閻學通,白巖松;推進中日關系的建言[J];現(xiàn)代國際關系;2004年06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任常毅;;新中國60年中日關系面面觀[A];新中國對外關系60年 理論與實踐: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七屆學術年會文集(2009年度)世界經濟·國際政治·國際關系學科卷[C];2009年
2 劉江永;;“311”大地震對世界經濟和中日關系的影響[A];中日關系史研究·2011年第1期(總第102期)[C];2011年
3 徐啟新;;日本特大地震對中日關系的影響[A];中日關系史研究·2011年第1期(總第102期)[C];2011年
4 徐啟新;;我學會訪日團應邀訪問日本[A];中日關系史研究·2010年第4期(總第101期)[C];2010年
5 ;征稿簡約[A];中日關系史研究·2010年第4期(總第101期)[C];2010年
6 ;征稿簡約[A];中日關系史研究·2011年第1期(總第102期)[C];2011年
7 徐啟新;;我學會與日中關系學會交流合作的新起點——記兩學會共同舉辦的國際研討會[A];中日關系史研究·2011年第2期(總第103期)[C];2011年
8 ;征稿簡約[A];中日關系史研究·2011年第2期(總第103期)[C];2011年
9 張艷茹;;2011年4—6月份中日關系大事記[A];中日關系史研究·2011年第3期(總第104期)[C];2011年
10 邵力群;;構筑面向未來的中日關系——市社聯(lián)等舉辦國際學術討論會[A];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lián)合會2003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3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金熙德;觀察中日關系的3個視點[N];北京日報;2005年
2 本報記者 于濤 張成現(xiàn) 王學東;日本應推動中日關系向前[N];華夏時報;2004年
3 本報評論員;站在大局高度推動中日關系健康發(fā)展[N];經濟日報;2005年
4 王屏;站在戰(zhàn)略高度審視中日關系[N];經濟日報;2005年
5 李文(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亞太所);推動中日關系向著平等互利方向發(fā)展[N];經濟日報;2005年
6 本報記者 徐偉;何以融化中日關系堅冰?[N];中國經濟時報;2005年
7 記者于青;瞻望21世紀中日關系研討會舉行[N];人民日報;2002年
8 ;提問中日關系[N];人民日報;2004年
9 張建新、劉丹、鄭天虹;中日關系形勢宣講團在天津上海廣州等城市舉行報告會[N];人民日報;2005年
10 侯大偉、余靖靜、李江濤、劉洋;中日關系形勢宣講團在川浙京等地舉行報告會[N];人民日報;2005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7條
1 邰哈斯其木格;改革開放后中日關系研究[D];南開大學;2009年
2 侯德賢;冷戰(zhàn)后亞太地區(qū)中日關系與美國因素的影響[D];華東師范大學;2003年
3 田林珠;新時期中日關系的走向及中國對日外交戰(zhàn)略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4 林曉光;日本政府開發(fā)援助與中日關系[D];中共中央黨校;2002年
5 王新堂;從血仇到友鄰[D];中共中央黨校;1997年
6 游博;中日關系中的歷史認識問題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6年
7 高凡夫;追索正義與尊嚴的艱難訴求[D];上海師范大學;200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鄭敏;試論冷戰(zhàn)后中日關系演進中的美國因素[D];東北師范大學;2006年
2 陳適;淺析冷戰(zhàn)后中日關系的發(fā)展[D];華中師范大學;2007年
3 田芳;發(fā)展中日關系的對策研究[D];湘潭大學;2008年
4 陳新光;美日安保條約重新定義及其對中日關系的影響[D];湖南科技大學;2007年
5 龔健;日本民族特性對當代中日關系的影響探析[D];吉林大學;2008年
6 包志榮;從文化因素論二戰(zhàn)后的中日關系[D];暨南大學;2009年
7 陶宇;日本非政府組織在中日關系中的作用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9年
8 姜廣英;中日關系的結構性矛盾及其化解[D];東北師范大學;2009年
9 周健;后冷戰(zhàn)時代中日關系中的美國因素[D];湖南科技大學;2009年
10 修志成;建構主義視角下中日關系的困境與解決途徑[D];延邊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183878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waijiao/18387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