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媒體“中國環(huán)境威脅論”話語建構探析
本文選題:“中國環(huán)境威脅論” 切入點:話語權 出處:《國際論壇》2015年06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西方媒體對中國環(huán)境問題進行負面解讀與意識形態(tài)化,通過反復報道負面典型事件,引用第三方觀點以及采用講故事的敘事方式,建構"中國環(huán)境威脅論"話語。其主要原因在于西方與中國存在意識形態(tài)分歧,西方媒體具有營利特性,中西媒介力量結構失衡以及中國環(huán)境話語建構的缺位。要消除"中國環(huán)境威脅論"話語的負面影響,需要中國化被動為主動,建構中國環(huán)境話語體系,加強環(huán)境科學研究,有效提升環(huán)境學術話語權,大力發(fā)展對外媒體以及改進傳播技巧與方式。
[Abstract]:Western media negative interpretation and ideology of China's environmental problems, through repeated reports of negative typical events, citing the views of third parties and the use of storytelling narrative, The main reason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discourse of "China environmental threat" lies in the existence of ideological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West and China, and the profit-making nature of the western media. In order to eliminate the negative influence of the "China Environmental threat Theory" discourse, it is necessary to construct the Chinese environmental discourse system and strengthen the environmental science research in order to eliminate the negative influence of the "China Environmental threat Theory" discourse. Effectively enhance the environmental academic discourse, vigorously develop external media and improve communication skills and methods.
【作者單位】: 華東師范大學政治學系;天津人民出版社;
【基金】:教育部社科基金項目“中國外交話語建構及其效果評估研究:以‘中美新型大國關系'為例”(項目號:14YJCGJW011)的階段性成果
【分類號】:D820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沈承誠;;西方環(huán)境話語的類型學分析[J];國外社會科學;2014年05期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3條
1 記者 高保生;[N];人民日報;2006年
2 記者 朱競若 陳仁澤;[N];人民日報;2013年
3 ;[N];人民日報;2013年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程曼麗;;國際傳播學學科體系建立的理論前提[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06期
2 鄧君洋;鄭敏;夏哲璇;;打造區(qū)域性國際傳播平臺——廣西電視臺國際頻道的品牌樹立和經(jīng)營策略研究[J];今傳媒;2012年05期
3 鄒應猛;;國際體系轉型與中國國際話語權提升戰(zhàn)略[J];東南亞縱橫;2010年10期
4 毛建欣;;我國對外傳播效果中的傳播心理分析[J];東南傳播;2007年08期
5 楊紅梅;;云南歌舞文化的跨文化傳播探析[J];東南傳播;2008年06期
6 李彥冰;;從反CNN網(wǎng)站的建立看網(wǎng)絡時代個人在國際傳播中的地位和作用[J];東南傳播;2008年08期
7 李彥冰;;對兩個國際傳播定義的解讀[J];東南傳播;2009年09期
8 于濤;;外宣期刊復興的機遇與對策[J];對外大傳播;2006年08期
9 葉淑蘭;;中西有關“中國形象”話語互動探析[J];國際論壇;2012年06期
10 李偉建;;中東變局中的國際話語權競爭及對中國的啟示[J];阿拉伯世界研究;2013年03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靜;全球化背景下跨國公司倫理溝通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2 吳瑛;中國話語權生產(chǎn)機制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3 鐘馨;1976-2001年中國對外傳播史研究[D];武漢大學;2010年
4 吳立斌;中國媒體的國際傳播及影響力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11年
5 連旭;大跨體育建筑有效地域文本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0年
6 馬池珠;基于受眾中心的農(nóng)業(yè)電視傳播體系研究[D];華南師范大學;2006年
7 周文;新軍事變革背景下的中國軍事新聞傳播研究[D];四川大學;2007年
8 陳沛芹;論美國新聞報道方式的演變[D];復旦大學;2008年
9 邱凌;軟實力背景下的中國國際傳播戰(zhàn)略研究[D];復旦大學;2009年
10 曾玉梅;公民社會與網(wǎng)絡社會兩種理論路徑下網(wǎng)絡社會交往的結構分析[D];武漢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洋;馬英九上臺前后美國主流媒體涉臺報道的輿論比較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2 徐冉;中國戲曲的跨文化傳播[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3 胡立賓;“圈外”的“另類”:《紐約時報》涉華軍事報道中的我軍形象塑造[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4 吳玲;文化全球化影響與當代中國大眾文化的現(xiàn)狀及發(fā)展之探索[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5 付紅麗;從新聞編譯研究看我國英語新聞網(wǎng)站的發(fā)展[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6 李葉倩;框架理論下的中國國慶日[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7 鄭闖;鏡像與他者:《印度時報》涉華報道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8 李雪;日本產(chǎn)經(jīng)新聞網(wǎng)涉華報道中的中國形象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1年
9 李永清;中國傳媒國際話語權建設芻議[D];暨南大學;2011年
10 徐康;基于樹木年輪重建京冀北部山地生態(tài)氣候指標[D];北京林業(yè)大學;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2條
1 張強,韓永翔,宋連春;全球氣候變化及其影響因素研究進展綜述[J];地球科學進展;2005年09期
2 戴曉蘇;任國玉;;氣候變化外交談判的科技支持[J];中國軟科學;2004年06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5條
1 ;馬凱:中國“環(huán)境威脅論”缺乏事實依據(jù)[J];黨政干部文摘;2007年07期
2 張毅;;“中國環(huán)境威脅論”不公正[J];共產(chǎn)黨員;2007年14期
3 許嘉;;論“中國環(huán)境威脅論”及其法律應對[J];法制與社會;2009年04期
4 賈康;;推進應對霧霾等環(huán)境威脅的長效制度建設[J];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學報;2014年03期
5 ;[J];;年期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童大煥;環(huán)境威脅,,內憂甚于“外患”[N];商務時報;2007年
2 周煊;人類未來面臨25個環(huán)境威脅[N];中國綠色時報;2008年
3 童大煥;環(huán)境威脅內憂甚于“外患”[N];中國改革報;2007年
4 章軻;駁斥“環(huán)境威脅論”專家稱中國是資源消耗主要受害者[N];第一財經(jīng)日報;2006年
5 王慧峰;事實證明中國“環(huán)境威脅論”不客觀[N];人民政協(xié)報;2007年
6 李鵬;解讀朝鮮核試驗的環(huán)境威脅[N];北京科技報;2013年
7 記者 吳宏偉;馬凱:中國“環(huán)境威脅論”不客觀不公正[N];商務時報;2007年
8 李義;全球乳業(yè)共同應對環(huán)境威脅[N];中國貿(mào)易報;2008年
9 木佳;三組數(shù)據(jù)駁“環(huán)境威脅論”[N];中華工商時報;2007年
10 徐琦;“中國環(huán)境威脅論”站不住腳[N];中國環(huán)境報;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張盼盼;“中國環(huán)境威脅論”評析[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2 鄒宇;中國環(huán)境威脅論及其法律對策探析[D];湖南師范大學;2014年
3 魏正云;組織創(chuàng)新溯源[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5年
本文編號:155702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waijiao/15570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