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力博弈、制度設計與規(guī)范建構——日本加入TPP后中國應對的策略思考
本文關鍵詞: TPP 亞洲區(qū)域一體化 日本TPP策略 出處:《國際觀察》2014年02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2013年7月,日本正式作為第12個成員國加入TPP談判。日本的加入,不僅使TPP的經(jīng)濟規(guī)模進一步得到提升,同時也給中國帶來了嚴峻的挑戰(zhàn)。為了避免在未來的亞太貿易體系中被美日所邊緣化,中國應采取三種策略。首先,中國需要積極尋找和構建利益同盟,提升實力,通過與美國進行權力博弈來減少TPP對中國的負面影響。其次,中國還可借鑒制度的理性設計理論,通過直接或間接的方式參與TPP規(guī)則的制定,使TPP能夠"為我所用",為中國參與未來的亞太貿易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最后,中國也要思考如何在亞太區(qū)域內構建自貿區(qū)建設的規(guī)范和共識來影響TPP未來的制度建設,使其更加多元化、更富包容性,真正成為能夠有利于亞太經(jīng)濟融合和區(qū)域各國共同繁榮的國際貿易協(xié)定。
[Abstract]:In July 2013, Japan formally joined the TPP negotiations as the 12th member country. Japan's accession not only further enhanced the economic scale of TPP, In order to avoid being marginalized by the United States and Japan in the future Asia-Pacific trading system, China should adopt three strategies. First of all, China needs to actively seek and build an interest alliance to enhance its strength. Through the power game with the United States to reduce the negative impact of TPP on China. Secondly, China can also draw lessons from the rational design theory of the system and participate in the formulation of TPP rules directly or indirectly. To enable TPP to "do what we can" and create favorable conditions for China to participate in future Asia-Pacific trade. Finally, China should also consider how to establish norms and consensu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free trade zones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in order to influence the future institutional construction of TPP. Make it more pluralistic, more inclusive, truly can be conducive to the Asia-Pacific economic integration and common prosperity of the region's international trade agreements.
【作者單位】: 復旦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
【分類號】:D831.3;D820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9條
1 萬璐;;美國TPP戰(zhàn)略的經(jīng)濟效應研究——基于GTAP模擬的分析[J];當代亞太;2011年04期
2 劉重力;楊宏;;美國重返亞洲對中國東亞地區(qū)FTA戰(zhàn)略的影響——基于TPP合作視角的分析[J];東北亞論壇;2012年05期
3 趙金龍;;美國TPP戰(zhàn)略的動機及其對東北亞經(jīng)濟一體化的影響研究[J];東北亞論壇;2012年06期
4 王廣濤;;日本TPP政策之困[J];國際政治科學;2012年04期
5 倪月菊;;日本的自由貿易區(qū)戰(zhàn)略選擇——中日韓FTA還是TPP?[J];當代亞太;2013年01期
6 湯碧;林桂軍;;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xié)定對中國戰(zhàn)略的影響與中國的對策[J];社會科學研究;2012年06期
7 蔡亮;;挑戰(zhàn)與動因:日本參加TPP談判的戰(zhàn)略意圖探析[J];日本問題研究;2012年04期
8 侯典芹;;美國的戰(zhàn)略東移與東北亞[J];世界經(jīng)濟與政治論壇;2013年04期
9 田海;;TPP背景下中國的選擇策略思考—基于與APEC比較的分析[J];亞太經(jīng)濟;2012年04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沈銘輝;;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xié)議(TPP)的成本收益分析:中國的視角[J];當代亞太;2012年01期
2 劉中偉;沈家文;;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xié)議(TPP):研究前沿與架構[J];當代亞太;2012年01期
3 曾坤生;王玨;;中國對TPP參與國紡織服裝貿易競爭力分析[J];對外經(jīng)貿實務;2012年10期
4 趙金龍;;美國TPP戰(zhàn)略的動機及其對東北亞經(jīng)濟一體化的影響研究[J];東北亞論壇;2012年06期
5 盧孔標;王守貞;丁攀;;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xié)議:主要分歧與前景分析[J];東南亞研究;2012年05期
6 李楊;黃寧;;東盟四國加入TPP的動因及中國的策略選擇[J];當代亞太;2013年01期
7 彭支偉;張伯偉;;TPP和亞太自由貿易區(qū)的經(jīng)濟效應及中國的對策[J];國際貿易問題;2013年04期
8 王錢柱;;尋求體系轉型中的戰(zhàn)略增長點——澳大利亞的印度洋政策前瞻[J];國際展望;2013年02期
9 楊立強;魯淑;;TPP與中日韓FTA經(jīng)濟影響的GTAP模擬分析[J];東北亞論壇;2013年04期
10 畢晶;;中國加入TPP的利弊權衡及戰(zhàn)略選擇[J];國際經(jīng)濟合作;2013年08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馬千里;冷戰(zhàn)后日本大戰(zhàn)略調整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13年
2 劉君涵;中美經(jīng)濟共生關系及其調整[D];西南財經(jīng)大學;201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段艷文;“跨太平洋戰(zhàn)略經(jīng)濟伙伴關系協(xié)定”(TPP)進程及其對東亞區(qū)域合作的挑戰(zhàn)[D];山東大學;2012年
2 張琳達;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xié)議(TPP)對中國未來對外貿易影響分析[D];吉林大學;2013年
3 于欽臻;美國TPP經(jīng)濟戰(zhàn)略研究[D];吉林大學;2013年
4 呂娟;論美國主導下的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xié)定及其對中國的影響[D];南京大學;2013年
5 劉小川;論美國“重返亞太”戰(zhàn)略及其對俄羅斯的影響[D];新疆大學;2013年
6 王虎;美國戰(zhàn)略東移背景下的TPP及對中國e笥跋靃D];吉林大學;2013年
7 宋永剛;TPP對中國政治及經(jīng)濟影響研究[D];山東大學;2013年
8 馬亞男;美國“重返亞洲”戰(zhàn)略及其對中國的影響[D];蘭州大學;2013年
9 申瑞杰;越南加入TPP談判的認知因素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13年
10 侯云哲;美國加入TPP對中國的影響及對策研究[D];河北大學;2013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劉重力;盛瑋;;中日韓FTA戰(zhàn)略比較研究[J];東北亞論壇;2008年01期
2 劉昌黎;;TPP的內容、特點與日本參加的難題[J];東北亞論壇;2011年03期
3 趙立新;;東北亞區(qū)域合作的深層障礙——中韓日民族主義訴求及其影響[J];東北亞論壇;2011年03期
4 蔡鵬鴻;東亞雙邊自由貿易區(qū)的國際政治經(jīng)濟學分析[J];當代亞太;2005年03期
5 萬璐;;美國TPP戰(zhàn)略的經(jīng)濟效應研究——基于GTAP模擬的分析[J];當代亞太;2011年04期
6 劉中偉;沈家文;;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xié)議(TPP):研究前沿與架構[J];當代亞太;2012年01期
7 李巍;;體系·社會·國家——美國對外經(jīng)濟政策的三種研究路徑[J];國際觀察;2008年01期
8 徐崇利;;現(xiàn)行國際經(jīng)濟秩序的重構與中國的責任[J];國際經(jīng)濟法學刊;2010年02期
9 杜曉軍;;從TPP看野田內閣的外交政策[J];國際論壇;2012年01期
10 黃凌云;劉清華;;建立東亞自由貿易區(qū)的中國經(jīng)濟效應研究——基于GTAP模型的實證分析[J];國際貿易問題;2008年12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周玉玲;;論新縣制下基層民意機關制度設計的三大民主障礙[J];連云港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8年04期
2 方付建;;試論建立人大代表履職考核制度[J];廣東行政學院學報;2009年06期
3 姜偉;權錫鑒;;農(nóng)村社會養(yǎng)老保障制度存在的問題和解決思路[J];中共青島市委黨校(青島行政學院學報);2006年04期
4 劉優(yōu)良;王賓新;;腐敗及其克服之道——馬基雅維里反腐敗思想探析[J];懷化學院學報;2006年10期
5 張慎霞;;“第三條道路”視野中的“和諧社會”及其啟示[J];湖北社會科學;2008年08期
6 侯琦;魏子揚;;制度的非理性與社會和諧[J];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2008年07期
7 竹立家;;給官員穩(wěn)定的“職業(yè)預期”——國外公務員制度設計帶來的思考[J];人民論壇;2009年23期
8 黃仕紅;宋小娥;;治理腐敗制度設計的要求、原則和思路[J];學習與實踐;2010年01期
9 王曉毅;農(nóng)民利益表達的制度尷尬[J];中國社會導刊;2005年13期
10 向淼;粟茂;;透明政府:理論基礎與制度設計[J];中共四川省委省級機關黨校學報;2006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廖小健;;對海外重點華僑華人社團開展統(tǒng)戰(zhàn)工作的策略思考[A];港澳海外統(tǒng)戰(zhàn)工作新探索[C];2008年
2 張明軍;汪偉全;;公平與正義:和諧社會中制度建設的價值追求[A];和諧社會 價值·政策·制度——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四屆學術年會文集(2006年度)(政治·法律·社會學科卷)[C];2006年
3 劉宏松;;國際組織的自主性行為:兩種理論視角及其比較[A];國際關系理論:前沿與熱點——2006年博士論壇[C];2006年
4 孔令舉;;政治和諧需要科學的制度安排[A];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研討會文章選編[C];2007年
5 馬鑫;;實名注冊的網(wǎng)絡投票對民主選舉的促進作用及其實施策略思考[A];“構建和諧社會與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研討會暨中國行政管理學會2007年年會論文集[C];2007年
6 周士新;;中國在亞歐會議中的戰(zhàn)略選擇[A];2008年度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六屆學術年會文集(世界經(jīng)濟·國際政治·國際關系學科卷)[C];2008年
7 秦小鵬;黃衛(wèi)平;;試論中國“入世”的若干政治意義[A];2001中國經(jīng)濟特區(qū)論壇:WTO與特區(qū)發(fā)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1年
8 杜娟;;國際制度的理性設計論:理性主義國際制度研究的新發(fā)展[A];國際關系理論:前沿與熱點——2006年博士論壇[C];2006年
9 趙常慶;;東盟 上海合作組織與中國[A];“東南亞民族關系”學術研討會論文匯編[C];2003年
10 伍貽康;;歐洲一體化整合協(xié)調經(jīng)驗及其啟迪[A];當代中國:發(fā)展·安全·價值——第二屆(2004年度)上海市社會科學界學術年會文集 (中)[C];2004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本報駐比利時記者 姚立;歐盟東擴克服困難 加速談判[N];人民日報;2000年
2 王曉鵬 山西省紀委派駐機構管理室副主任;從“牛欄關貓”到“禁官泡澡”看制度設計[N];中國紀檢監(jiān)察報;2011年
3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 鄭功成;更新發(fā)展理念 優(yōu)化制度設計[N];人民日報;2010年
4 南方日報記者 黃煜升;中山慈善萬人行憑什么風行23年[N];南方日報;2010年
5 承偉毅;腐敗其實與年齡無關[N];工人日報;2000年
6 ;建言三農(nóng)[N];新華每日電訊;2010年
7 徐劍梅;北愛談判有進展無結果[N];人民日報;2004年
8 倪旅泉;新談判能否破僵局[N];解放日報;2007年
9 本版編輯 記者 李學軍 趙毅 王丹蒂 安江;美再次拒絕與伊直接談判俄敦促伊與國際組織互動[N];人民日報;2006年
10 ;希拉里改口,又說愿與伊朗無條件談判[N];新華每日電訊;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郭厚祿;我國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09年
2 劉利民;影響冷戰(zhàn)后北約繼續(xù)存續(xù)的決定性因素[D];清華大學;2004年
3 李春玲;中美大使級會談研究(1955-1958年)[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4 王展鵬;跨國民主及其限度[D];中共中央黨校;2009年
5 王良生;多邊主義視角下的東盟運行機制[D];廈門大學;2007年
6 曾曉祥;沖突管理與東盟地區(qū)規(guī)范的建構[D];華中師范大學;2008年
7 臧術美;歐盟地區(qū)政策改革與效應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8 崔穎;上海合作組織的區(qū)域經(jīng)濟合作研究[D];暨南大學;2006年
9 李小軍;導彈擴散及其控制制度[D];復旦大學;2006年
10 彭心倩;歐共體競爭法與歐洲一體化[D];暨南大學;2008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廖晨歌;艾滋病患者人權保障機制研究[D];山東大學;2008年
2 谷雨;試論西方學者對新中國外交談判的研究[D];外交學院;2000年
3 劉瀟;權力政治因素對聯(lián)合國人權理事會績效的影響[D];暨南大學;2009年
4 鄒宏;非傳統(tǒng)安全與中國應對策略思考[D];河南大學;2004年
5 陳穎;我國人大監(jiān)督制度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8年
6 石磊;協(xié)商民主的制度設計與實踐模式研究[D];廈門大學;2009年
7 王妍;歐盟東擴:中東歐候選國家入盟談判解析[D];吉林大學;2004年
8 陳小蘭;歐盟共同外交與安全政策機制研究[D];新疆大學;2006年
9 崔英;權力博弈視域下的戰(zhàn)后英國福利改革動因探析[D];四川外語學院;2012年
10 徐靜;歐洲聯(lián)盟多層級治理的理論和實踐[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本文編號:154547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waijiao/15454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