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義的代表作品_《安徽師范大學》2012年碩士論文
本文關鍵詞:英國“新女性主義”探析,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安徽師范大學》 2012年
英國“新女性主義”探析
李苗
【摘要】:英國婦女從19世紀就開始了爭取選舉權的運動,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前,達到了最高峰。但此時的女權主義思想大多數(shù)停留在對不平等地位的譴責上,爭取與男性平等的受教育權、就業(yè)權和選舉權等。過多強調的是男女的共性,而沒有注意兩性在社會角色上的差異。 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的爆發(fā),婦女運動暫時停止爭取婦女選舉權的活動,共同投入到戰(zhàn)爭中。一戰(zhàn)后婦女運動再度復蘇,終于在1918年通過了《人民代表法》,,使30歲以上的婦女獲得了選舉權。此時期大規(guī)模的爭取平等權的運動不再多見了,1929年的經濟大危機更迫使大批婦女回歸家庭,新一代的婦女對政治的需要不像過去那樣的迫切,轉向重視家庭生活,“新女性主義”應運而生!靶屡灾髁x”是指在兩次世界大戰(zhàn)之間,由英國婦女參政權協(xié)會主席艾莉諾·拉思伯恩為主所倡導的“為婦女實現(xiàn)真正平等的女性主義”。她們同意接受兩性間有本質差異的觀點,關注婦女作為妻子和母親的特殊身份,并主張以此為基礎設法改善婦女的福利。為此,“新女性主義”者堅持以家庭津貼、生育控制和住房保障等作為自己的中心議題和運動目標,并關注與婦女相適應的其他社會權益。 “新女性主義”從平等走向差異,在婦女運動內部產生了激烈的爭論。相比較而言,兩次世界大戰(zhàn)之間的英國婦女運動的確失去了激進的銳利鋒芒,有衰微的跡象。但將“新女性主義”置于婦女運動的發(fā)展和它自身形成的歷史語境之中考察發(fā)現(xiàn),“新女性主義”在改變方向的基礎上使女權運動的前期成果得到保持和進一步發(fā)展,在新的社會環(huán)境下獲得新的成果。因此,雖然此時的斗爭形式顯得較緩和,斗爭的步伐顯得較為平緩,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英國婦女通過自己的努力掌握自己的命運,改變女性附屬于男性的主觀愿望沒有絲毫的改變。平等與差異的悖論也將是女性主義與婦女運動永恒的話題。
【關鍵詞】:
【學位授予單位】:安徽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2
【分類號】:C913.68;K561
【目錄】:
下載全文 更多同類文獻
CAJ全文下載
(如何獲取全文? 歡迎:購買知網充值卡、在線充值、在線咨詢)
CAJViewer閱讀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怠繼紅;當代西歐婦女運動的發(fā)展及走勢[J];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1997年02期
2 葉文振;;論女性學的學術范式與研究方法[J];東南學術;2006年06期
3 潘建;西方女性主義研究特色[J];湖南社會科學;2003年01期
4 陸偉芳;對19世紀英國婦女運動的理論考察[J];婦女研究論叢;2003年02期
5 劉霓;90年代英國婦女研究面面觀[J];國外社會科學;1997年02期
6 劉霓;女性主義學術研究的成果與特點[J];國外社會科學;1998年01期
7 潘迎華;19世紀英國婦女選舉權運動與自由主義[J];世界歷史;2002年06期
8 王赳;;20世紀初英國婦女參政運動中的宣傳策略分析[J];世界歷史;2007年06期
9 錢乘旦;20世紀英國的婦女與家庭問題[J];世界歷史;1996年05期
10 張曉霞;20世紀下半葉英國婦女就業(yè)引起的家庭變化[J];廣西社會科學;2004年02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姜德福;國內學術界對15—18世紀西歐貴族的研究述評(1979—2001)[J];安徽史學;2003年03期
2 胡莉;;從英國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和平主義運動看其綏靖政策的形成[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2年01期
3 李潔;“粉領”階層——社會存在與自我認同[J];安徽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05期
4 張磊;王治;;論男性在反性騷擾立法中的保護[J];安徽商貿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2期
5 王青;;從淑的形象解析哈代的女性觀[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03期
6 袁啟君;;也談當代女性主義的三重視野[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04期
7 李煒;;海盜與1588年英西海戰(zhàn)[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05期
8 左文娟;;媒介中女性形象的偏見描述和尷尬定位——由一位母親致媒體的公開信引發(fā)的思考[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05期
9 王一卓;;試論《第十二夜》中莎士比亞的女性主義意識[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08期
10 周述波;;“他者”注視下的“自我”飛翔——從電影《再見艾麗絲》看男權場域中的女性遭遇[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年0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黎秀蓉;;“李約瑟之謎”的博弈論解讀[A];第十一屆中國制度經濟學年會論文匯編(上)[C];2011年
2 師洋洋;;閃婚的存在合理性——幾種新興視角下的注腳[A];2011年貴州省社會科學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年
3 關景媛;;清末民初淑女教育的斷裂與傳承[A];教育領導研究(第二輯)[C];2012年
4 暢引婷;;符號運用策略對女性主義傳播效應的影響——以父權制概念的意義闡釋為例[A];中國社會學會2007年會“社會建設與女性發(fā)展”論壇論文集[C];2007年
5 王磊;王晶;;性別社會學課程實踐研究[A];第18屆中國社會學年會“改革開放30年與女性發(fā)展”論壇論文集[C];2008年
6 蔣永甫;;現(xiàn)代國家構建中的公共預算——一種財政國家的視角[A];第二屆中國公共預算研究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7 陳陽;;我國女性期刊中的女性形象[A];全球信息化時代的華人傳播研究:力量匯聚與學術創(chuàng)新——2003中國傳播學論壇暨CAC/CCA中華傳播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C];2004年
8 趙剛;;中國的地緣科技戰(zhàn)略[A];全國科學技術學暨科學學理論與學科建設2008年聯(lián)合年會清華大學論文集[C];2008年
9 王宇;;“改造+戀愛”敘事模式的文化權力意涵——“十七年”小說的一種象征結構分析[A];中國當代文學研究·2006卷[C];2006年
10 易紅郡;;十九世紀影響英國中等教育政策的三大報告[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7)——外國教育政策與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賈科;20世紀英美文官培訓發(fā)展與比較研究[D];河北大學;2009年
2 盧玲;我國競技體育女性參與的研究[D];上海體育學院;2010年
3 陳漢生;英國都鐸王朝的語言與文化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4 郭延軍;發(fā)展中的美國女性就業(yè)權平等保護[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5 陳麗琴;制度分析框架下的女縣長發(fā)展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0年
6 傅美蓉;從反再現(xiàn)到承認的政治[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7 趙方杜;身體規(guī)訓:中國現(xiàn)代性進程中的國家權力與身體[D];南開大學;2010年
8 張大川;約翰·理查德·格林《英國人民簡史》史學思想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9 李振;延安《解放日報》中的性別與文學[D];南開大學;2010年
10 吳越民;中美報紙新聞中女性形象塑造的跨文化研究[D];浙江大學;201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趙文靜;奧康納的雙重危機理論及對我國生態(tài)社會建設的啟示[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2 張璐璐;論1919-1920年《晨報副刊》對女性問題的討論[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3 張麗;論奧斯丁筆下的中老年女性人物[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4 張小橫;女性身體的丑怪書寫[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5 者麗瓊;英國反家庭暴力法律的歷史分析[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6 吳飛;英國憲政成因的初步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7 楊培;女性角色變遷與女性犯罪[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8 潘秋蕾;《馬利納》作為女性主義文化、社會批判[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9 宋莉娟;第一次美國婦女解放運動之起因[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10 張婷;女性主義翻譯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徐輝;試析西方教育理論中的女性主義思潮[J];比較教育研究;2000年02期
2 李銀河;關于本質主義[J];讀書;1995年08期
3 葉文振;;女性學的研究方法及其學科意義[J];婦女研究論叢;2006年04期
4 劉霓;技術與男性氣質:應予瓦解的等式——女性主義技術研究述評[J];國外社會科學;2002年04期
5 劉霓;女性主義社會科學研究的方法與特點[J];國外社會科學;1997年04期
6 劉霓;女性主義學術研究的成果與特點[J];國外社會科學;1998年01期
7 李宏圖;英國工業(yè)資產階級與社會政治現(xiàn)代化模式——英國工業(yè)資產階級研究之二[J];世界歷史;1992年01期
8 周怡;試論中國婦女研究面臨的若干轉型[J];江海學刊;1996年01期
9 張玫玫,計琦;西方女權主義批評趨勢[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0年01期
10 楊潔;婦女口述史國際學術研討會綜述[J];歷史研究;1999年02期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大連大學性別研究中心 李小江;[N];光明日報;2002年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艷梅;新女性主義的高揚──當代臺灣女作家筆下的女性形象[J];內蒙古民族師院學報(漢文版*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年03期
2 秦家琪;;理想人性的呼喚與尋覓——論呂秀蓮“新女性主義”小說[J];鹽城師范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91年01期
3 彭燕彬;貧弱女性的保護神——曾心儀與她的新女性主義小說[J];河南社會科學;1996年05期
4 吳慶宏;新女性主義的先聲——評伍爾夫的小說《一個協(xié)會》[J];華東船舶工業(yè)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4期
5 王曉華;宋義霞;;以“新女性主義”視角聚焦韓劇[J];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2期
6 黃樹紅,張偉平;孤獨的探索者——試論陳染小說的女性形象[J];廣東教育學院學報;2004年03期
7 王鳳蓮;平民意識與新女性主義──九十年代女性寫作中的兩個支點[J];齊魯學刊;1997年02期
8 顧琳;;析《蝸居》對新女性主義的折射[J];湖南工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1年02期
9 趙繼紅;女性的尊嚴——從女性主義角度解讀李昂的《殺夫》[J];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01期
10 楊瀟;;忠誠的天使——從清教主義與新女性主義的沖突中分析[J];重慶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8年06期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8條
1 大濱慶子;[N];中國婦女報;2002年
2 宋楚;[N];中國婦女報;2005年
3 實習生 仝警珂;[N];湖北科技報;2007年
4 采寫 廣東讓 陶醉;[N];中國服飾報;2005年
5 徐小斌;[N];光明日報;2000年
6 王秀婷;[N];中國審計報;2003年
7 閆立 宋中華;[N];光明日報;2005年
8 宋美婭;[N];中國婦女報;2005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8條
1 李苗;英國“新女性主義”探析[D];安徽師范大學;2012年
2 王秀花;論英國女性主義文學理論[D];貴州師范大學;2007年
3 翟盈中;吉本芭娜娜前期作品中的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D];南京師范大學;2007年
4 孫姿姿;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臺灣婦女運動與呂秀蓮[D];廈門大學;2006年
5 吳惠蘭;飛翔并且穿越[D];福建師范大學;2003年
6 王霏;李碧華的想象香港[D];暨南大學;2007年
7 張翠萍;西方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研究[D];鄭州大學;2002年
8 李常葉;家庭倫理劇中“第三者”形象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13年
本文關鍵詞:英國“新女性主義”探析,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17364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sjls/1736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