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同盟互助到分裂對抗的中蘇關系(1945
本文關鍵詞:蘇聯與新中國“一五”計劃的制定和實施,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湘潭大學》 2008年
從同盟互助到分裂對抗的中蘇關系(1945-1960)
柳績
【摘要】: 1950年2月,中國與蘇聯簽訂《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兩國正式建立同盟關系。1960年7月,蘇聯單方面廢除援助合同、撤退在華專家,這標志著中蘇同盟關系實質上的分裂。作為冷戰(zhàn)時期具有重要意義的歷史事件之一,中蘇同盟的形成以及瓦解具有自身獨特的邏輯。而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中蘇關系可謂跌宕起伏,一波三折。兩國關系經歷了結盟、蜜月、分歧與爭論以及分裂等階段。中蘇關系的發(fā)展,特別是中蘇同盟的分裂對當時中蘇兩國關系及世界局勢都造成了深遠的影響,因此這一課題也是學術界重點研究的內容之一。本文在繼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本著現實、客觀的態(tài)度,采用歷史的研究方法,通過呈現中蘇兩國從結成同盟到同盟分裂這段時期中的中蘇關系,從而找出中蘇同盟分裂的根源,進而為我國當今處理中俄關系乃至同其他國家的關系提供有益借鑒。 二戰(zhàn)后的中蘇關系錯綜復雜,這其中夾雜著中美蘇和國共三國四方的激烈較量。本文把1945年到1960年的中蘇關系分為同盟建立的背景、結成同盟和同盟的演變及分裂三個部分,通過考察和梳理這一時期發(fā)生在中蘇兩國之間的重大事件,從《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本身入手,分析條約簽訂的過程以及條約本身存在的問題,闡述同盟成立直至分裂的原因。中蘇同盟分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本文認為中蘇同盟分裂的原因在于同盟條約簽訂的艱難性及本身存在的隱患,而深層次的原因則是中蘇同盟本身存在的問題,包括中蘇同盟形成基礎的脆弱性、同盟主體的差異性和同盟的特殊性。 中蘇同盟分裂對中蘇兩國乃至世界政治的發(fā)展都產生了重大影響。它不僅阻斷了蘇聯和中國對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而且最終導致中國退出冷戰(zhàn)舞臺,從根本上改變了世界格局。我們從中蘇同盟分裂的過程中可以得到兩點重要啟示:一是必須正確處理好意識形態(tài)和國家利益兩者之間的關系。二是必須正確處理好黨際關系與國家關系。雖然中蘇同盟早已成為歷史,但是,認真總結中蘇同盟分裂的經驗教訓,不但可以幫助我們更清楚、更全面地了解這一段歷史,而且對今天中國的外交決策和實踐也具有一定的指導作用和現實意義。
【關鍵詞】:
【學位授予單位】:湘潭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8
【分類號】:D829
【目錄】:
下載全文 更多同類文獻
CAJ全文下載
(如何獲取全文? 歡迎:購買知網充值卡、在線充值、在線咨詢)
CAJViewer閱讀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引證文獻】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條
1 景紅霞;蘇聯與新中國“一五”計劃的制定和實施[D];山西大學;2012年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5條
1 劉克明;中蘇關系40年的歷史教訓[J];東歐中亞研究;2000年01期
2 郝宇青;論蘇共執(zhí)政模式的特征[J];俄羅斯研究;2004年01期
3 劉愛華;關于中蘇關系的歷史思考[J];內蒙古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年06期
4 李鵬;意識形態(tài)的主觀建構和中蘇關系的破裂[J];同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6期
5 沈志華;;中蘇同盟破裂的原因和結果[J];中共黨史研究;2007年02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丁留寶;羅國輝;;多重權力網絡下的秘密組織——以抗戰(zhàn)時期山西秘密組織為中心的考察[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9年01期
2 張富文;張磊;;試論劉少奇的黨性修養(yǎng)思想[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9年04期
3 包仕國;;當代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多重向度[J];安徽電氣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9年02期
4 潘正祥;中蘇論戰(zhàn)的主要觀點及簡析[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年04期
5 高鳴;孫鋒;;論毛澤東外交思想的特質[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09年01期
6 蘇盾;再論中共抗戰(zhàn)后期軍事戰(zhàn)略的幾個問題[J];安徽史學;2000年04期
7 樊卡婭,朱超南;蘇聯援華與皖南事變不能構成因果關系[J];安徽史學;2003年02期
8 潘正祥,李宇征;從和平外交到革命外交——20世紀50年代中后期我國外交戰(zhàn)略大轉變國際原因探析[J];安徽史學;2003年05期
9 王珍愚;試析中蘇關系破裂的原因[J];安徽史學;2004年03期
10 唐正芒;毛澤東論中國大革命勝利考析——兼論對陳獨秀的歷史評價[J];安徽史學;2005年06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李洋;;中蘇恩怨的一個縮影——河南焦作中馬村豎井建設(1955-1970)[A];第八屆北京大學史學論壇論文集[C];2012年
2 鄭克軍;;八十年代初期中國對非洲政策的調整[A];北大非洲研究叢書——中國與非洲[C];2000年
3 孔寒冰;;“一邊倒”鎖定的主要是蘇聯社會主義模式[A];紀念北京市國際共運史學會成立20周年論文集[C];2000年
4 沈志華;;蘇共二十大、斯大林問題與中蘇關系——根據俄國最近披露的檔案文獻[A];北京論壇(2004)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多文化共存下的記憶與遺忘”歷史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C];2004年
5 沈志華;;蜜月的隱憂:毛澤東、赫魯曉夫與1957年莫斯科會議[A];北京論壇(2006)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對人類文明方式的思考:“文明的演進:近現代東方與西方的歷史經驗”歷史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上)[C];2006年
6 岳思平;;論新四軍的鐵軍精神[A];鐵流12——紀念新四軍成立70周年[C];2007年
7 姜鐵軍;;淮海戰(zhàn)役的簡要經過、基本特點及歷史意義[A];鐵流——紀念淮海、渡江戰(zhàn)役勝利六十周年[C];2008年
8 雙傳學;;試述毛澤東早期“自教育”思想[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中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9 張博文;;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創(chuàng)辦的背景與動因[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9)——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史研究[C];2009年
10 欒景河;;《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與《中蘇友好同盟條約》之比較[A];當代中國研究所第三屆國史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3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孔晶;希臘古典時期訴訟制度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2 向麗華;經濟援助外交“杠桿”建構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3 黃萍;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國家主權原則研究[D];大連海事大學;2010年
4 劉衛(wèi)先;后代人權利論批判[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5 朱蓉蓉;抗日戰(zhàn)爭時期的民間外交研究[D];蘇州大學;2010年
6 溫美平;中國共產黨金融思想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7 祁冰;20世紀上半期中國共產黨土地政策的演變研究[D];遼寧大學;2010年
8 劉宇;從臣民到公民[D];南開大學;2010年
9 徐悅;1949~1954年中國中央行政體制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10 初春華;黨的群眾工作心理層面的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杜紅娜;中蘇論戰(zhàn)對毛澤東社會主義觀的消極影響[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王曉晶;中國特色多黨合作制度理論與實踐發(fā)展探析[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3 彭琪;冷戰(zhàn)后國際格局變遷與蒙古外交政策選擇[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4 丁芹偉;中蘇同盟破裂原因新探[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5 王巧善;中共三代領導集體發(fā)展思想探微[D];山東農業(yè)大學;2010年
6 梅學霞;論民主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的政治動員[D];哈爾濱工程大學;2009年
7 金嬌楊;抗日戰(zhàn)爭前期蘇聯對華軍事援助(1937-1941年)[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8 李翠杰;論和諧社會建構中思想政治教育現代化[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9 王天瑞;馬克思市民社會理論研究[D];長沙理工大學;2010年
10 嚴旭;十六大以來中國共產黨對馬克思廉政理論的發(fā)展研究[D];長沙理工大學;2010年
【同被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王奇;“156項工程”與20世紀50年代中蘇關系評析[J];當代中國史研究;2003年02期
2 陳勇勤,和旭超;“一五”計劃與50年代共和國經濟[J];甘肅省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2年01期
3 張偉;;一五計劃前蘇聯幫了不少忙[J];黨的建設;2006年03期
4 沈志華;;五六十年代蘇聯專家在華回顧[J];國際人才交流;2009年04期
5 顧保孜;;“一五計劃”出臺前后[J];湘潮;2009年02期
6 王文珍;劉瑛;;李富春與“一五”計劃[J];湘潮;2010年05期
7 代紅俠,徐家林;一五計劃的實施及其啟示[J];淮北煤炭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01期
8 王曉明;楊留堂;;從引進到贖回:新中國初期的中蘇合資企業(yè)——基于中蘇有色及稀有金屬股份公司的分析[J];湖湘論壇;2009年02期
9 沈志華;;無奈的選擇:中蘇同盟建立的曲折歷程(1944—1950)[J];近代史研究;2010年06期
10 賈艷敏;陳云與“一五”計劃的編制及實施[J];廣西右江民族師專學報;2003年05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2條
1 高飛;從政治文化看50-60年代中蘇關系的演變[D];外交學院;2003年
2 邢和明;中國共產黨對蘇聯模式認識的演變(1949—1976)[D];中共中央黨校;2004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8條
1 胡瑞濤;對“一五”計劃期間蘇聯經濟援華的歷史考察[D];西北師范大學;2005年
2 王昌沛;中蘇經濟關系“蜜月期”專論(1953-1959)[D];曲阜師范大學;2006年
3 陳靜;1950-1960年代中蘇關系對中國社會的影響[D];華僑大學;2007年
4 石文文;1950年代中國學習蘇聯運動評述[D];天津師范大學;2009年
5 許丹丹;斯大林模式對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影響研究[D];東北林業(yè)大學;2009年
6 于燕妮;周恩來與第一、第二個五年計劃[D];陜西師范大學;2009年
7 羅睿;劉少奇與建國前后的中蘇關系[D];湖南師范大學;2010年
8 張吉安;毛澤東的對蘇戰(zhàn)略與抗美援朝[D];延邊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6條
1 若·梅德韋杰夫;并非軍備競賽毀滅了蘇聯[J];當代世界社會主義問題;1999年01期
2 丁明;回顧和思考——與中蘇關系親歷者的對話[J];當代中國史研究;1998年02期
3 郝宇青;合法性:蘇聯劇變的一種解讀[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05期
4 李丹慧;毛澤東“三個世界劃分”戰(zhàn)略和策略思想的歷史考察──紀念毛澤東誕辰100周年[J];世界歷史;1994年01期
5 李丹慧;;最后的努力:中蘇在1960年代初的斗爭與調和——1960年代中蘇關系研究之一[J];社會科學;2006年06期
6 沈志華;赫魯曉夫、毛澤東與中蘇未實現的軍事合作——關于遠東防空協定、長波電臺及聯合艦隊問題的再討論[J];中共黨史研究;2002年05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王昌沛;;毛澤東、赫魯曉夫的個人沖突與中蘇關系破裂[J];燕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4期
2 辛志軍;;比較毛澤東兩訪莫斯科看中蘇關系的變化[J];西安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4期
3 余娟;吳麗娜;;赫魯曉夫時期中蘇關系發(fā)展的特征及其現實意義[J];黨史博采(理論);2011年01期
4 陳宜淳;1949—1959年毛澤東與中蘇關系述論[J];福建黨史月刊;1994年03期
5 羅睿;;劉少奇訪蘇與中蘇關系的新開端[J];內蒙古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6期
6 胡長明;;毛澤東、周恩來處理中蘇關系的思想之比較[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1期
7 李軍;毛澤東和斯大林的歷史性會晤[J];黨風通訊;2000年10期
8 姚宏志;;毛澤東“指頭論”源流考[J];井岡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5期
9 潘琪;;高崗:在毛澤東和斯大林之間——斯大林特使如是說[J];人民文摘;2003年08期
10 徐成;論中蘇關系對毛澤東社會發(fā)展戰(zhàn)略嬗變的影響[J];毛澤東思想研究;2005年0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欒景河;;毛澤東首次訪問蘇聯若干問題的歷史考察與思考[A];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學術論壇2001年卷[C];2001年
2 馬馳;;毛澤東與戰(zhàn)后中美蘇關系[A];紀念毛澤東——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10周年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03年
3 蘇開華;;大革命前后斯大林路線與毛澤東路線比較研究[A];近現代史與國情問題研究[C];1991年
4 姬文波;;毛澤東與中國國防現代化建設的起步(1950~1954年)[A];毛澤東與中國社會主義建設規(guī)律的探索:第六屆國史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6年
5 欒景河;;《中蘇友好同盟條約》與《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之比較[A];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學術論壇2003年卷[C];2003年
6 姚桓;肖純柏;;鄧小平對毛澤東的科學評價及其意義[A];紀念鄧小平(上卷)——北京市紀念鄧小平誕辰100周年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7 王惠英;;建國初期毛澤東“一邊倒”戰(zhàn)略的選擇[A];紀念建黨85周年、紀念紅軍長征勝利70周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8 曾麗雅;;中共八大前后毛澤東為創(chuàng)造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條件所做的努力[A];毛澤東與中國社會主義建設規(guī)律的探索:第六屆國史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6年
9 欒景河;;《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與《中蘇友好同盟條約》之比較[A];當代中國研究所第三屆國史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3年
10 吉木;;在領袖之間玩弄權術的陳伯達[A];中國當代秘書群星文選[C];1999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廣州 羅韜;[N];南方周末;2008年
2 朱仲麗;[N];人民日報;2003年
3 姚昱;[N];南方周末;2007年
4 馬長虹;[N];北京日報;2007年
5 本報實習記者 葉玲玲;[N];中國國防報;2007年
6 鄭健;[N];解放軍報;2009年
7 劉保富;[N];人民政協報;2002年
8 ;[N];人民日報;2001年
9 劉錫誠;[N];文藝報;2003年
10 ;[N];人民日報;2007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丁常昕;從緩沖區(qū)到結盟:新中國成立前后蘇聯的對華政策[D];復旦大學;2007年
2 張勇;毛澤東執(zhí)政思想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07年
3 陳娟;毛澤東的新民主主義社會理論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7年
4 宋海儆;對毛澤東探索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再認識與思考[D];東北師范大學;2009年
5 汪緒永;毛澤東社會結構思想研究[D];武漢大學;2004年
6 劉爽;毛澤東的社會主義經濟體制思想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7年
7 王素立;毛澤東國家安全觀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09年
8 黃保紅;毛澤東戰(zhàn)略思維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03年
9 肖南龍;毛澤東建國后思想改造理論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2年
10 宋紫;毛澤東與中國私人資本主義問題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5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柳績;從同盟互助到分裂對抗的中蘇關系(1945-1960)[D];湘潭大學;2008年
2 羅赟;領導性格與外交決策[D];外交學院;2008年
3 潘小亮;赫魯曉夫執(zhí)政前期蘇聯對華政策分析[D];吉林大學;2007年
4 楊帆;毛澤東訪問蘇聯與《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的簽訂[D];西北工業(yè)大學;2002年
5 尤金(Eugène Zagrebnov);1950-1960年中蘇分裂的原因[D];吉林大學;2007年
6 羅睿;劉少奇與建國前后的中蘇關系[D];湖南師范大學;2010年
7 郭曙巖;毛澤東外資思想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08年
8 趙東蘋;毛澤東美國觀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4年
9 臧平;毛澤東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思想評析[D];東北師范大學;2005年
10 李鐵;論蘇共二十大后毛澤東對斯大林的評價[D];陜西師范大學;2007年
本文關鍵詞:蘇聯與新中國“一五”計劃的制定和實施,,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17353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sjls/1735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