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英格蘭殖民地早期的清教思想探析:1630
本文關鍵詞:北美殖民地早期新英格蘭地區(qū)清教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東北師范大學》 2008年
新英格蘭殖民地早期的清教思想探析:1630-1691
李娟
【摘要】: 清教發(fā)端于英國16世紀的宗教改革運動。17世紀20年代,英國清教徒開始陸續(xù)向北美殖民地遷移,他們主要集中在北部新英格蘭地區(qū),因而該地區(qū)素有“清教殖民地”之稱。本文試圖對英屬北美殖民地早期(1630-1691)新英格蘭地區(qū)的清教加以研究,內容主要包括清教的宗教觀、價值觀和政治觀三個方面。 引言部分主要介紹本文的選題依據(jù)、國內外研究現(xiàn)狀、研究方法和寫作目的等。 正文第一部分著重論述清教的契約思想,主要從該思想的來源、表現(xiàn)形式和歷史地位等方面進行分析論述,意在闡明以締約模式為核心的宗教觀不僅使清教有別于其它宗教派別,而且規(guī)范了當時清教殖民地的社會關系,并對后世發(fā)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第二部分主要闡述清教的價值觀,包括擁抱上帝的自由觀、勤奮勞作的天職觀和積極入世的選民觀三個方面。清教徒移民在殖民地實現(xiàn)了建立基督王國的宗教自由;他們推崇勤儉節(jié)約、勤奮勞作的天職觀,以不斷積累的物質財富榮耀上帝,證明自己是上帝的“選民”;同時,他們積極爭做現(xiàn)世的選民,擁有相對廣泛的選舉權。 第三部分重點分析清教的政治思想,主要從中央管理體制的轉變、地方鄉(xiāng)鎮(zhèn)自治和殖民地政體的確立等方面加以考查。移民之初,清教領袖宣揚上帝政府論,他們實際上壟斷了殖民地統(tǒng)治大權;隨著地方鄉(xiāng)鎮(zhèn)自治能力的日益成熟,各村鎮(zhèn)不斷向中央政府分權;兩者的權力斗爭促進了“精英政治民主化和民主政治精英化的雙向發(fā)展”,逐漸產生了代表制和議會兩院制,形成了比較完善的殖民地政體形式。 結語部分對全文進行歸納總結,指出清教思想在英屬北美殖民地時期的新英格蘭地區(qū)占有重要地位。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演變,清教思想的內容不斷發(fā)生改變,但其思維習慣和模式卻得到繼承和發(fā)展。
【關鍵詞】:
【學位授予單位】:東北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8
【分類號】:K712.3
【目錄】:
下載全文 更多同類文獻
CAJ全文下載
(如何獲取全文? 歡迎:購買知網充值卡、在線充值、在線咨詢)
CAJViewer閱讀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引證文獻】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崔立偉;近年來國內學界美國宗教和宗教史研究綜述[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2 沈群;清教契約思想與馬薩諸塞殖民地早期的政治實踐[D];華東政法大學;2013年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楊德祥;論美國殖民地時期的清教影響[J];甘肅社會科學;2002年06期
2 滿云龍;混合政府學說與貴族政制——兼論英美兩院制理論基礎的異同[J];世界歷史;1990年06期
3 畢健康;清教對殖民地初期馬薩諸塞政治的影響[J];世界歷史;1991年05期
4 劉鴻舉;略論美國獨立革命中宗教自由和政教分離的實現(xiàn)[J];世界歷史;1993年01期
5 董愛國;清教主義與美國民主[J];世界歷史;2000年01期
6 向榮;文化變革與西方資本主義的興起——讀韋伯《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J];世界歷史;2000年03期
7 李劍鳴;美國殖民地時期的人口變動及其意義[J];世界歷史;2002年04期
8 王建紅;美國建國初期的“自由”觀念辨析[J];世界歷史;2004年03期
9 張孟媛;;關于美國民主的清教淵源[J];世界歷史;2007年06期
10 李薇;美國政教分離述論[J];世界歷史;1998年06期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陳學軍;清教思想對美國民主理念形成的影響[D];中國人民解放軍外國語學院;2006年
2 桂國琪;北美殖民地早期新英格蘭地區(qū)清教研究[D];蘭州大學;2007年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萬紹紅;民主的路徑:哥德爾不完全性定理的視界[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5年03期
2 楊澤章;;托克維爾與自由的正當性[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1年01期
3 楊海坤;;中國走向憲政之路——兼論“三個代表”理論和我國憲法發(fā)展[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01年00期
4 何志鵬;;法的和諧價值:可持續(xù)發(fā)展時期的新要求[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02年01期
5 章敬平;;民意表達機制的實證分析[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05年02期
6 胡玉浪;;勞動報酬談判權研究[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08年01期
7 趙宗亮;;權利政治初論——方法、觀念與實踐[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08年02期
8 強昌文;論當代中國社會法律的價值基礎[J];安徽大學學報;1999年06期
9 鄭曉華;達爾經濟民主思想述評[J];安徽大學學報;2005年02期
10 陳寶勝;;公共管理模式嬗變的系統(tǒng)動力學分析[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4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姚中秋;;存在一個中國道路嗎?——當代中國的現(xiàn)代國家構建現(xiàn)狀之辯正[A];第十一屆中國制度經濟學年會論文匯編(上)[C];2011年
2 李建德;;產業(yè)發(fā)展中的文化變遷——以江西省余江縣中童鎮(zhèn)眼鏡業(yè)為例[A];第十一屆中國制度經濟學年會論文匯編(下)[C];2011年
3 高峰;;社會秩序何以可能?——基于存在論的研究視角[A];2010年中國社會學年會——“社會穩(wěn)定與危機預警預控管理系統(tǒng)研究”論壇論文集[C];2010年
4 趙丹;;法律職業(yè)倫理的生成與基督教傳統(tǒng)[A];第四屆國家高級檢察官論壇論文集[C];2008年
5 白云;;和諧社會下我國公民法治精神的培育[A];創(chuàng)新思想·科學發(fā)展·構建和諧——黑龍江省首屆社會科學學術年會優(yōu)秀論文集上冊[C];2008年
6 伍俊斌;;社會轉型期擴大公民有序政治參與的對策分析[A];2011年中國社會學年會——“社會穩(wěn)定與社會管理機制創(chuàng)新”論壇論文集[C];2011年
7 周憲;;“后革命時代”的日常生活審美化[A];新世紀美學與藝術——江蘇省美學學會第七屆會員大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8 李鵬;;當代多數(shù)主義民主治理范式的危機[A];地方政府發(fā)展研究(第七輯2011)[C];2012年
9 方鵬程;劉群玲;;完善地方政府社會管理職能,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A];2011廣東社會科學學術年會——地方政府職能與社會公共管理論文集[C];2011年
10 李鵬;;當代多數(shù)主義民主治理范式的危機[A];2011廣東社會科學學術年會——地方政府職能與社會公共管理論文集[C];2011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龍飛;文化社會學視野下武術在登封的存在與發(fā)展研究[D];上海體育學院;2010年
2 趙寧;罪狀解釋論[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3 李淑敏;翻譯的歷史觀—《獨立宣言》中譯本的歷時共時比較實證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4 顏曉閩;美國證券法律史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5 王員;建國初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基本經驗[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6 趙勇;結構化工作滿意度及其對離職傾向的影響研究[D];合肥工業(yè)大學;2010年
7 顧遠飛;市場化環(huán)境下的大學運行邏輯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8 楊玲;文化交往論[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9 張雪樵;經濟行政權法律監(jiān)督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10 李秀紅;喬治·華盛頓與美國總統(tǒng)制的初步實踐[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白敏莉;唯一神教倫理觀在《瑪麗·巴頓》中的體現(xiàn)[D];河北大學;2009年
2 葉宗玲;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小型私營企業(yè)誠信問題研究[D];河南理工大學;2010年
3 周曉郁;論我國服務型政府的建構[D];長春理工大學;2010年
4 李玉玉;論檢察機關在行政公益訴訟中的原告資格[D];長春理工大學;2010年
5 陳邈;突發(fā)事件中緊急權研究[D];長春理工大學;2010年
6 陳帥;從門羅主義到門戶開放[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7 劉征;美國墮胎立法之歷史沿革[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8 何俊;陪審制度的民主性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9 沈申甬;中國式民主的適切性與有效性分析[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10 趙旋;論中國特色審判方式的確定[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同被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周順賢;美國穆斯林點滴[J];阿拉伯世界;1987年03期
2 梁國詩;美國的阿拉伯穆斯林及其影響[J];阿拉伯世界;1999年01期
3 毛小林;;伊斯蘭文明在美國的體驗——從愛德華·W·薩義德及其《掩蓋伊斯蘭》談起[J];阿拉伯世界研究;2006年03期
4 馬麗蓉;;“9·11”后的美歐清真寺與穆斯林移民問題[J];阿拉伯世界研究;2008年01期
5 林玲;;當代美國穆斯林族群社會進程探析[J];阿拉伯世界研究;2008年04期
6 吳飛;;從宗教沖突到宗教自由——美國宗教自由政策的誕生過程[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05期
7 賈志月;;美國華人基督教研究綜述[J];八桂僑刊;2008年01期
8 張小龍;愛爾蘭移民與19世紀美國天主教[J];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3期
9 龍美莉;清教思想對哈佛大學的影響[J];長春工業(yè)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05年03期
10 趙文學;;論清教主義對美國主流文化價值觀的影響[J];東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3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5條
1 張小龍;當代美國天主教會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6年
2 楊光;基督清教與美國政治文化的形成[D];中國政法大學;2007年
3 白豐績;20世紀美國基督教基要主義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9年
4 岳志強;“文化傳播”理論視角中的傳教士與美國華人社會(1848-1900)[D];東北師范大學;2009年
5 郝國昆;西方天主教倫理觀的變遷[D];東北師范大學;2009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趙巍;早期殖民地時代北美清教主義問題再探討[D];東北師范大學;2002年
2 杜平;北美殖民地時期的宗教與兩種政治思想的斗爭[D];山東師范大學;2003年
3 劉莉;美國黑人的普羅米修斯——馬丁·路德·金[D];山東師范大學;2004年
4 李俊;現(xiàn)代美國猶太教正統(tǒng)派(哈西德派)再認識[D];東北師范大學;2005年
5 朱秀蕾;美國宗教組織“伊斯蘭民族”個案研究[D];西北大學;2005年
6 左雷;美國膜拜團體存在的原因及其現(xiàn)狀[D];東北師范大學;2006年
7 張丹;摩門精神的形成(1847-1890年)[D];廈門大學;2006年
8 桂國琪;北美殖民地早期新英格蘭地區(qū)清教研究[D];蘭州大學;2007年
9 邱燕娜;美國華人信仰基督教的歷程研究[D];暨南大學;2007年
10 孫新征;宗教對美國社會的影響研究[D];蘇州大學;2006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璐;從文化視角透視美國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J];比較教育研究;2002年05期
2 門洪華;美國外交中的文化價值觀因素[J];國際問題研究;2001年05期
3 楊德祥;論美國殖民地時期的清教影響[J];甘肅社會科學;2002年06期
4 董愛國;清教主義與美國民主[J];世界歷史;2000年01期
5 吳桐;論清教主義對美國自由民主政治的影響[J];理論導刊;2005年01期
6 李劍鳴;美國獨立戰(zhàn)爭爆發(fā)前的政治辯論及其意義[J];歷史研究;2000年04期
7 張孟媛;;美國清教研究百年述評[J];美國研究;2006年01期
8 王巖;從“美國精神”到實用主義——兼論當代美國人的價值觀[J];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版);1998年02期
9 鄧紅風;美國殖民地時代的社會組織結構[J];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0年01期
10 劉智;美國價值觀之清教主義根源[J];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年01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劉文龍;拉丁美洲文化的歷史來源及其特點[J];史林;1988年02期
2 張輝明;;從殖民地崛起的帝國[J];世界博覽;2000年07期
3 陳晉;周艷;章曉宇;孫岷;崔文華;;大國崛起[J];烏蒙論壇;2010年04期
4 杜平;北美殖民地時期的宗教與教育[J];臨沂師范學院學報;2003年02期
5 何平;;殖民地時期柬埔寨的地主土地所有制及其影響[J];東南亞縱橫;1989年04期
6 徐特輝,游南醇;澳大利亞殖民地時期詩歌述評[J];外國文學評論;2001年01期
7 金計初;拉美殖民地時期生產力論——《劍橋拉丁美洲史》第2卷評述[J];拉丁美洲研究;1999年01期
8 邢馳鴻;彭寧;;英語習語趣談[J];英語知識;2001年06期
9 王文仙;論殖民地時期墨西哥大莊園的債役雇農制[J];世界歷史;2005年05期
10 樊建瑩;;殖民地時期至鍍金時代美國個人主義的發(fā)展[J];洛陽工業(yè)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6年05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周詳;;美國殖民地學院法團與章程[A];通過章程的大學治理[C];2011年
2 文犀;;北美殖民地時期教育思想初探[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6)——外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3 王文仙;;殖民地時期的拉丁美洲天主教會[A];中國拉丁美洲史研究會第七屆會員代表大會暨“拉丁美洲現(xiàn)代化進程研究學術討論會”論文匯編[C];2007年
4 張旭東;;試論殖民地時期緬甸國內的兩次印緬沖突[A];“東南亞民族關系”學術研討會論文匯編[C];2003年
5 文犀;;試論北美殖民地時期初等教育的職能[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7)——外國教育政策與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6 鄧明言;;貝林的新教育史學觀[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教育史學理論及史學史研究[C];2009年
7 張淑細;;馬來西亞教育歷史的回顧與展望[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7)——外國教育政策與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8 單中惠;;美國高等教育發(fā)展初探[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8)——外國高等教育史研究[C];2009年
9 王文仙;;論殖民地時期墨西哥大莊園和印第安村社的不平等依存關系[A];"發(fā)展中國家現(xiàn)代化模式"學術討論會論文匯編[C];2005年
10 張曉昭;;馬來西亞高等教育[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8)——外國高等教育史研究[C];2009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黃懿清;[N];人民法院報;2007年
2 王文仙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3 黃懿清;[N];人民法院報;2007年
4 金海;[N];中國民族報;2007年
5 童小軍 作者系中國青年政治學院社會工作學院副院長、博士;[N];中國社會報;2007年
6 王冰;[N];中國經濟導報;2005年
7 中國社科院拉美所 孫洪波;[N];中國經濟導報;2010年
8 高一飛;[N];人民法院報;2005年
9 騰卉榮;[N];中國縣域經濟報;2010年
10 王磊;[N];中國有色金屬報;2003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9條
1 王強;理想與現(xiàn)實:美國農村普及教育史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7年
2 高京平;巴西“三農”現(xiàn)代化歷史進程及其引發(fā)的思考[D];天津師范大學;2008年
3 孫潔瓊;社會對抗與美國革命的激進性[D];南開大學;2009年
4 丁鵬;美國黑人權利憲法保障制度變遷研究[D];遼寧大學;2008年
5 李英姿;美國語言政策研究[D];南開大學;2009年
6 朱新福;美國生態(tài)文學研究[D];蘇州大學;2005年
7 汪樹民;戰(zhàn)后美國貧困問題研究[D];復旦大學;2004年
8 王保星;南北戰(zhàn)爭至20世紀初美國高等教育的發(fā)展與變革[D];北京師范大學;1998年
9 王安;中美法院制度比較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馬素貞;美國殖民地時期民間故事中的幽默[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2 謝麗梅;殖民地時期美國的高等教育(1636—1769)[D];內蒙古大學;2005年
3 唐鵬;北美殖民時期的新英格蘭民兵制度[D];湖南師范大學;2009年
4 王秀華;北美殖民地時期白人婦女的生活狀況考察[D];山東師范大學;2008年
5 韓明祥;北美殖民地宗教世俗化探析[D];東北師范大學;2007年
6 郭秋娜;英屬殖民地時期美國婦女的社會經濟活動與社會地位[D];河南大學;2008年
7 鄭宗玲;殖民統(tǒng)治時期緬甸稻米產業(yè)的發(fā)展及影響[D];云南師范大學;2005年
8 李娟;新英格蘭殖民地早期的清教思想探析:1630-1691[D];東北師范大學;2008年
9 張訓芳;溯本歸宗[D];中國美術學院;2008年
10 金海英;試析“殖民地近代化論”[D];延邊大學;2007年
本文關鍵詞:北美殖民地早期新英格蘭地區(qū)清教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16275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sjls/1627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