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開拓意象到在地演變——開漳圣王信仰在清代英荷南洋屬地的跨海網(wǎng)絡(luò)
本文選題:族親 切入點:港口 出處:《閩臺文化研究》2016年04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南洋各地的開漳圣王信眾,正如其他神明香火下南洋,出現(xiàn)近代西方殖民地新港口,又是重疊昔日南海絲路聚族立廟,反映他們自發(fā)延續(xù)祖先航路,走向國際商貿(mào)和域外開發(fā),樹大根深。隨著地方脈絡(luò)演變,中華傳統(tǒng)提倡崇德報功,國際港口人來人往,使得一村族親發(fā)起的廟祀亦可能轉(zhuǎn)化為同姓或異姓聯(lián)宗,擴大原有實力,保護大眾共同碼頭/開拓區(qū)。而先民以崇奉祖神灑血流汗開拓土地,其實是延續(xù)《禮記》"祖""社"觀念的民間實踐,把人視為實現(xiàn)神圣價值觀的載體,認為土地資源只有通過文化與價值觀才能體現(xiàn)意義,以信仰文化呈現(xiàn)個人安身立命到集體開枝散葉的神圣主權(quán)。
[Abstract]:The faithful of Kaizhang and Shengwang in various parts of the Nanyang, just like other gods and incense under the Nanyang, appeared in modern Western colonial new ports, and overlapped with the former South China Sea Silk Road, the gathering people set up temples, reflecting their spontaneous continuation of their ancestors' navigation routes, and their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development, as well as their overseas development. As the local context evolves, Chinese tradition advocates retribution for merit, and international ports come and go. The temple worship initiated by the relatives of one village may also be transformed into the same or different family names, and the original strength will be expanded. To protect the common wharf / development area of the masses. And the ancestors who shed blood and sweat to open up the land by worshipping their ancestors were in fact the folk practice of continuing the concept of "ancestral" society, and regarded people as carriers for the realization of sacred values. It is believed that only through culture and values can land resources embody meaning, and the sacred sovereignty of individual standing up to the collective spreading leaves is presented by belief culture.
【作者單位】: 馬來西亞道理書院;
【基金】:閩南師范大學(xué)閩南文化研究院重點項目:“開漳圣王文化研究”(SS1222)
【分類號】:B933;K14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鄧孔昭;;臺灣漳籍移民與開漳圣王崇拜[J];臺灣研究集刊;1992年02期
2 林殿閣;陳易洲;鄒聰順;;開漳圣王文化初探——關(guān)于內(nèi)涵、特征、人文價值及其意義的辨識[J];閩臺文化交流;2006年01期
3 ;編輯絮語[J];閩臺文化交流;2007年01期
4 林少敏;;以開漳圣王民俗為紐帶 促進海外“三胞”文化認同[J];政協(xié)天地;2008年12期
5 胡徧;;臺灣的開漳圣王廟[J];臺聲;2008年04期
6 胡徧;;臺灣的開漳圣王廟(續(xù))[J];臺聲;2008年05期
7 湯毓賢;;開漳圣王文化與圣王巡安民俗研究[J];信陽師范學(xué)院學(xué)報(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2010年03期
8 林少敏;;充分體現(xiàn)“民間性、社會性、廣泛性”的大聚會——第三屆國際開漳圣王文化聯(lián)誼大會概述[J];閩臺文化交流;2010年03期
9 陳寬成;;弘揚開漳圣王文化 促進世界和諧發(fā)展[J];閩臺文化交流;2010年04期
10 陳桂炳;;泉州開漳圣王文化譚[J];閩臺文化交流;2007年01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3條
1 林殿閣;陳易洲;鄒聰順;;開漳圣王文化初探——關(guān)于內(nèi)涵、特征、人文價值及其意義辨識[A];論閩南文化:第三屆閩南文化學(xué)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上)[C];2005年
2 郭啟熹;;開漳圣王在龍巖的文化流播[A];守望與傳承——第四屆海峽兩岸閩南文化學(xué)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3 鐘建華;;試析唐代閩南文化的肇基與型塑——兼論“開漳圣王”與“開閩王”入閩之異同與影響[A];閩南文化新探——第六屆海峽兩岸閩南文化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記者 許意斌 實習(xí)生 薛世慕;海內(nèi)外同胞共謁開漳圣王[N];閩南日報;2007年
2 陳瑞珠邋 張志祥;首屆中國云霄國際“開漳圣王”文化節(jié)暨枇杷節(jié)今日開幕[N];閩南日報;2007年
3 陳瑞珠;第二屆海峽兩岸開漳圣王文化節(jié)準備就緒[N];閩南日報;2008年
4 本報記者 郭騰達;臺灣民眾對開漳圣王很尊敬很推崇[N];閩南日報;2008年
5 記者 鄧娜;開漳圣王文化國際學(xué)術(shù)研討會昨舉行[N];閩南日報;2010年
6 湯毓賢;閩臺開漳圣王祭祀民俗[N];閩南日報;2011年
7 記者 吳鵬舉 劉貴枝 通訊員 王一雄;共緬開漳圣王 共襄交流盛舉[N];閩南日報;2012年
8 馬躍華;“開漳圣王”情牽海峽兩岸[N];光明日報;2007年
9 本報記者 黃妍婷;弘揚兩岸民眾共同的“圣王文化”[N];閩南日報;2006年
10 孫福能;臺灣開漳圣王中區(qū)聯(lián)誼會抵漳朝圣[N];閩南日報;2007年
,本文編號:156516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sjls/15651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