惡的兩種維度:對納粹大屠殺之惡的反思
本文關(guān)鍵詞:惡的兩種維度:對納粹大屠殺之惡的反思
更多相關(guān)文章: 納粹大屠殺 阿倫特 平庸的惡 根本惡
【摘要】:本文試圖分析面對嚴重歷史災難之惡的兩種思路。一種是以阿倫特"平庸的惡"為代表,它借助現(xiàn)代社會科學的成果并以理性化的方式來看待惡。但是,這種惡的理性化解釋與我們對惡的切身體驗有著巨大的不對稱,對罪惡輕巧的解釋顯得與巨大的罪惡太不成比例,惡的恐怖很容易在這種清楚明白的敘述中被稀釋。另一種思路以康德的"根本惡"概念為代表,它承認我們在大規(guī)模生產(chǎn)尸體的瘋狂面前理解的困難性,它把惡的問題視為一個黑暗的深淵。對這種黑暗深淵的洞察使得我們可以嚴肅地正視惡,正視這種摧毀一切之惡的虛無與無意義。
【作者單位】: 安徽師范大學政治學院;
【基金】:教育部2013人文社科青年項目“奧斯維辛之后寬恕困境的哲學反思”(13YJC720005)
【分類號】:K516
【正文快照】: 作者陳旭東,安徽師范大學政治學院講師。(安徽蕪湖241003)惡,是一個可以涵蓋眾多現(xiàn)象的概念。從地震、疾病、死亡等自然之惡,到嫉妒、仇恨、貪欲等人性之惡,再到強奸、殺戮、戰(zhàn)爭等暴力之惡,這些罪惡充斥著人類歷史,令人困惑不已。更嚴重的是,還有一些對人類極具震撼性的惡,比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強;;被讓座:公共生活規(guī)范的道德困境[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年04期
2 孫科;;無盡虛空與死之花火——從松尾芭蕉的中國式誤讀淺談現(xiàn)代性中的虛無絕望問題[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年01期
3 許章潤;多向度的現(xiàn)代漢語文明法律智慧——臺灣的法學研究對于祖國大陸同行的影響[J];比較法研究;2003年06期
4 王小平;;包容“他者”:中國電影藝術(shù)的新視閾——評陸川電影《南京!南京!》的差異化文化立場[J];畢節(jié)學院學報;2012年05期
5 允春喜;;和諧社會視域下的城鄉(xiāng)公共服務(wù)均等化[J];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4期
6 寧樂鋒;;查爾斯·泰勒的雙重意蘊的個人主義評析——兼析社群主義的整體本體論[J];長春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5期
7 首作帝;;“幻象的殘象”——中國新文學“故鄉(xiāng)”母題情勢特征審議[J];重慶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1年05期
8 張海港;;論新保守主義對理性主義的批判[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12期
9 李娟;;鮑曼的知識分子角色危機論淺析[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23期
10 周曉風;;現(xiàn)代性、區(qū)域性與20世紀重慶文學[J];重慶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0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9條
1 汪冬冬;黃鵬;;現(xiàn)代性與后現(xiàn)代性視角下的社會危機與安全思想——對齊格蒙特·鮑曼思想的解讀[A];2010年中國社會學年會——“社會穩(wěn)定與危機預警預控管理系統(tǒng)研究”論壇論文集[C];2010年
2 沈巋;;因開放、反思而合法——探索中國公法變遷的規(guī)范性基礎(chǔ)[A];北京論壇(2004)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法治文明的承繼與融合”法律分論壇論文或提要集[C];2004年
3 劉長江;;馬克思主義的需要理論與社會主義和諧社會[A];2006年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界學術(shù)大會論文集(下)[C];2006年
4 孫承叔;;資本與現(xiàn)代性——馬克思的回答[A];上海社科院馬克思主義創(chuàng)新論壇2007論文集[C];2007年
5 蔣立松;吳紅榮;;西南民族共生教育中的生態(tài)倫理及其價值[A];“民族教育政策研究”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6 龍揚志;;一個未完成的現(xiàn)代化方案——試論40年代袁可嘉的新詩理論建構(gòu)[A];袁可嘉詩歌創(chuàng)作與詩歌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7 杜疆;;走向有意識的進化之路——用機體認識論引導工程演化[A];第十五屆中國科協(xié)年會第23分會場:轉(zhuǎn)型與可持續(xù)發(fā)展研討會論文集[C];2013年
8 劉濤;楊有慶;;社會化媒體與都市空間的社會化表征[A];“傳播與中國·復旦論壇”(2012)——可溝通城市:理論建構(gòu)與中國實踐論文集[C];2012年
9 劉新玲;單洪勰;;道德冷漠與道德權(quán)威的缺失[A];廈門大學馬克思主義論叢(第2輯)——思想政治教育新探索[C];2012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海斌;轉(zhuǎn)型社會中的鄉(xiāng)村自治與法治[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2 傅美蓉;從反再現(xiàn)到承認的政治[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3 楊席珍;資本主義擴張路徑下的殖民傳播[D];浙江大學;2010年
4 廖述務(wù);身體:美學的與實踐的[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5 顏水生;論中國散文理論的現(xiàn)代性轉(zhuǎn)變[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6 張軍府;現(xiàn)代中國知識分子題材小說敘事倫理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7 王歡;超越資本邏輯與符號邏輯[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8 龔培渝;通過對話尋求承認[D];吉林大學;2011年
9 賀慶國;在歷史和歷史性之間[D];吉林大學;2011年
10 方菲;倫理視閾下的農(nóng)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彭慧蓉;中國射箭文化的研究[D];上海體育學院;2010年
2 郝濤濤;齊格蒙特·鮑曼個體關(guān)懷思想評析[D];大連理工大學;2010年
3 朱靜萍;論老舍和趙樹理小說創(chuàng)作中的二元對立思維[D];廣西民族大學;2010年
4 韋繼豐;現(xiàn)代性視野中的打工詩歌[D];廣西民族大學;2010年
5 臧曉曦;民族文化的再生與認同—作為文化符號的銅鼓[D];廣西民族大學;2010年
6 蒲琳;托馬斯·沃爾夫長篇小說主題研究[D];西北民族大學;2010年
7 李曉平;苦難與救贖[D];江南大學;2010年
8 單云婷;多麗絲·萊辛創(chuàng)作中的生態(tài)意識探析[D];江南大學;2010年
9 郭艷英;試論《萬有引力之虹》的后現(xiàn)代性[D];南昌大學;2010年
10 裴曉麗;論現(xiàn)代性的合理性[D];武漢理工大學;2010年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楊萬柱,陳致遠;《細菌戰(zhàn)大屠殺》一書評介[J];抗日戰(zhàn)爭研究;2002年03期
2 李中澤;;扭曲歷史與尊重歷史的博弈——《后現(xiàn)代主義與否認大屠殺》評介[J];國外社會科學;2006年02期
3 劉百陸;文暢;;“大屠殺”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綜述[J];世界歷史;2006年06期
4 程小牧;;大屠殺的光影切片[J];書城;2007年04期
5 李茂增;;論大屠殺與個體罪責[J];外國文學;2009年01期
6 Peter Carrier;伍迅;;回憶德國納粹時期的大屠殺[J];史林;2011年02期
7 孫曙;;“大屠殺”敘事[J];中國圖書評論;2012年08期
8 鄧安新;;一次慘絕人寰的大屠殺[J];世紀行;1997年06期
9 金祖良;旅順大屠殺[J];蘭臺世界;1999年11期
10 齊立旺;;我們需要什么樣的大屠殺教育?——以南京大屠殺的教學為例[J];中小學德育;2014年03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仁木富美子;;《無人區(qū)·長城線上的大屠殺》(節(jié)選)[A];中國長城博物館暨中國長城學會優(yōu)秀文集[C];2005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程小牧;大屠殺的光影切片[N];中華讀書報;2007年
2 記者 陳克勤;以色列紀念大屠殺史料上網(wǎng)[N];光明日報;2011年
3 本報駐特拉維夫記者 王水平;以色列:禁止否認大屠殺歷史[N];光明日報;2014年
4 記者 何洪澤、鄒德浩;聯(lián)大設(shè)立“國際大屠殺紀念日”[N];人民日報;2005年
5 林均;大屠殺不能被遺忘[N];文學報;2007年
6 王湘江;“國際大屠殺紀念日”:哀之更須鑒之[N];新華每日電訊;2008年
7 彭夢瑤;巨款補償大屠殺受害者,意義不在錢[N];新華每日電訊;2008年
8 Hanna Yablonka 本古里安大學歷史與以色列研究所教授;從以色列視角看二戰(zhàn)結(jié)束65年[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9 上海社科院上海猶太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 汪舒明;大屠殺記憶與反猶主義的消解[N];解放日報;2012年
10 吳酩;紀念:當代人的“零容忍”[N];人民日報;2007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汪舒明;大屠殺記憶和美國外交[D];復旦大學;2011年
2 胡越;身份與寫作——德語國家年輕一代猶太裔作家敘事作品研究[D];北京大學;2009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相征;關(guān)于以色列納粹大屠殺教育的研究[D];上海社會科學院;2007年
2 史今;大屠殺紀念館在美國大屠殺教育中的角色[D];四川外國語大學;2014年
3 萬海(Vahe Ghazaryan);亞美尼亞大屠殺事件法律責任的追究[D];吉林大學;2014年
4 包麗麗;亞美尼亞大屠殺問題分析[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10年
5 萬敏;從獨特性到普世性[D];四川外國語大學;2014年
6 朱鈺;善與惡:《白色旅館》對于大屠殺的后現(xiàn)代主義反思[D];蘭州大學;2010年
7 馮志明;坎坷的民族和解之路[D];福建師范大學;2012年
8 林梅玉;猶太社團—美國學校大屠殺教育的主要推動力[D];四川外國語大學;2014年
9 潘明慧;東西方在大屠殺時期對猶太人的態(tài)度[D];黑龍江大學;2009年
10 朱祥;試析1915-1917年亞美尼亞大屠殺及其影響[D];西北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120700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sjls/12070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