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獨家庭”的社會工作介入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7-07-13 19:01
本文關鍵詞:“失獨家庭”的社會工作介入研究
【摘要】:計劃生育政策的出臺,避免了我國人口的爆炸式增長,也讓如今的中國成為了獨子社會,形成了單支撐的特殊家庭結構形態(tài),這種三角形的家庭結構有其不言自明的脆弱性。失獨,成為了制度的后遺癥。失獨者面臨著養(yǎng)老困境、心理折磨等多重考驗,處于崩潰的邊緣。政策的短板使失獨家庭成為了社會中的一個特殊群體,引發(fā)了一個家庭的生活、心理各種危機,使一個家庭面臨未知的風險。經(jīng)濟返貧能夠彌補,而心靈的創(chuàng)傷卻伴隨著失獨者的一生。社會對失獨家庭的關注才剛剛顯露,各種制度、服務機構尚不成熟,失獨家庭實際上仍處于傷痛自愈的自助階段,無人引導。 鑒于失獨家庭精神需求的突然缺失,本課題選取兩例失獨家庭案例,探討從社會工作專業(yè)助人的角度,以認知行為理論、社會支持網(wǎng)絡理論、艾利斯的ABC理論、結構式家庭治療模式為指導,深入剖析失獨家庭需要,挖掘其資源,引導幫助他們逐步走出失獨的陰影,重塑生活的信心。 通過一系列個案工作方法的介入,筆者總結發(fā)現(xiàn)失獨者的心理問題集中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對失獨的事實難以接受,非理性信念主導思維和行動;二是自我封閉,拒絕與人交往。在對其進行專業(yè)服務介入時,筆者充分考慮失獨者的特殊情緒狀況和接受服務能力,嚴格遵守社會工作倫理。通過一段時間的介入和跟進,,兩例失獨家庭服務對象的狀況均得到了有效控制和緩解,服務對象能夠使用正確的思維方式,努力、積極的恢復正常生活。筆者由此總結得出社會工作在幫助失獨群體走出心理困境方面的諸多啟示和建議,謹為失獨家庭的社會工作個案研究提供一定借鑒。
【關鍵詞】:失獨家庭 社會工作介入 個案工作
【學位授予單位】:華中科技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3
【分類號】:C916;C924.2
【目錄】:
- 摘要4-5
- ABSTRACT5-7
- 1 導論7-18
- 1.1 研究緣起7-8
- 1.2 相關研究文獻述評8-12
- 1.3 相關概念界定12-14
- 1.4 研究思路與方法14-16
- 1.5 研究倫理16-18
- 2 “失獨家庭”成因及其需求分析18-24
- 2.1 “失獨家庭”的形成原因18-19
- 2.2 “失獨家庭”主要困境19-22
- 2.3 “失獨家庭”需求分析22-24
- 3 個案情況與社會工作介入依據(jù)24-35
- 3.1 個案概況24-30
- 3.2 介入的理論依據(jù)30-33
- 3.3 介入的基本方法33-35
- 4 個案介入過程及工作者的角色、技巧35-57
- 4.1 “失獨家庭”A 的介入情況35-44
- 4.2 “失獨家庭”B 的介入情況44-53
- 4.3 工作者所扮演的角色53-54
- 4.4 介入所運用的專業(yè)技巧54-57
- 5 個案工作介入“失獨家庭”的評估與反思57-64
- 5.1 個案介入效果評估57-61
- 5.2 個案介入過程的局限與啟示61-62
- 5.3 研究結論與不足62-64
- 致謝64-65
- 參考文獻65-66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徐繼敏;;成年獨生子女死殘的困境與政府責任[J];重慶行政;2007年03期
2 馬芒;;構建獨生子女風險家庭的社會支持網(wǎng)絡[J];中國發(fā)展觀察;2011年05期
3 李君霞;;政府供養(yǎng),失獨者老有所依[J];百姓生活(下半月);2012年10期
4 趙鶴玲;;城市獨生子女死亡家庭父母的養(yǎng)老模式探究[J];學理論;2011年34期
5 柳志艷;;勇敢地生活下去——呼喚社會關注失獨者群體[J];學理論;2012年20期
6 范紅蕙;;獨生子女家庭與國防風險研究[J];青年探索;2006年01期
7 何爾佳;王滌;;獨生子女家庭的風險問題研究[J];人口與經(jīng)濟;2010年04期
8 本刊編輯部 ,桂世勛,王秀銀,李蘭永,穆光宗;對成年獨生子女意外傷亡家庭問題的深層思考[J];人口研究;2004年01期
9 李蘭永;王秀銀;;重視獨生子女意外死亡家庭的精神慰藉需求[J];人口與發(fā)展;2008年06期
10 陳雯;;從“制度”到“能動性”:對死亡獨生子女家庭扶助機制的思考[J];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2012年02期
本文編號:53800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shgj/538000.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