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社會網絡的麗江古城社會空間變遷研究
本文關鍵詞:基于社會網絡的麗江古城社會空間變遷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旅游發(fā)展過程中社會空間不斷發(fā)生變遷,古城內居民的置換以及鄰里關系網絡的變遷與構建成為越來越普遍的現(xiàn)象。 麗江古城的旅游發(fā)展一直以來備受國內外的關注,以麗江古城為案例通過旅游發(fā)展前后的對比來了解古城社會空間變遷特征,并運用數理統(tǒng)計以及網絡分析法得出古城內原住民及外來經營人員的社會網絡特征,最后探討社會網絡變化對社會空間變遷影響。 論文以麗江古城三個古鎮(zhèn)為例,梳理了麗江古城社會發(fā)展歷史及旅游發(fā)展歷程,旅游發(fā)展前后的社會空間變遷總體特征;研究了社會網絡變化引起的古城社會空間變遷的過程,具體是將社會網絡簡化為工具性支持和情感性支持兩個維度,采用定量的方法比較旅游發(fā)展三個階段(白沙——束河——大研)的古城原住民和外來經營人員的社會網絡特征,并探討社會網絡特征的變化對于社會空間變遷的影響。得出主要結論:①旅游發(fā)展前以強關系、同質性為特點的社會網絡呈現(xiàn)的是變化中統(tǒng)一的社會空間特征。②旅游發(fā)展下以弱關系、異質性為特點的社會網絡呈現(xiàn)的是平行化社會空間的特征。③旅游發(fā)展促使原住民社會網絡規(guī)模擴大、親緣關系弱化、鄰里交往淡化,與此相應古城原住民社會空間呈現(xiàn)出由核心區(qū)向外圍區(qū)擴散的傾向:原住民的居住空間被旅游空間代替,逐漸由古城內部轉向外圍或者新城;原住民的交往活動匱乏,日常性的生活空間場景消失;為原住民服務的商業(yè)空間逐漸由四方街轉向古城邊緣。④旅游發(fā)展使得麗江古城逐漸轉變?yōu)槌休d外來經營者社會網絡的社會空間,其特征為居住空間分異化、商業(yè)空間符號化、生活空間商品化。這種空間往往缺乏“地方性”,古城的社會空間被歷史性的改造著。 論文在一定程度上補充了旅游研究中社會空間的內容,并借助社會網絡理論拓展了古城社會空間變遷的過程研究,有助于跳出原有的旅游影響研究困境,未來需通過多類型案例點的對比研究,尋找古城社會空間發(fā)展規(guī)律,為古城的保護發(fā)展探索路徑。
【關鍵詞】:麗江古城 社會空間 社會網絡 原住民 外來經營者
【學位授予單位】:云南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C912;F592.7
【目錄】:
- 摘要4-5
- Abstract5-11
- 第一章 緒論11-33
- 1.1 研究背景與意義11-14
- 1.1.1 研究背景11-13
- 1.1.2 研究意義13-14
- 1.2 基礎理論與研究綜述14-27
- 1.2.1 社會空間相關研究14-19
- 1.2.2 社會網絡理論19-23
- 1.2.3 遺產地旅游相關研究23-25
- 1.2.4 麗江古城社會空間相關研究25-27
- 1.3 研究思路27-33
- 1.3.1 研究對象27-28
- 1.3.2 研究方法28-31
- 1.3.3 技術路線31-32
- 1.3.4 研究內容32-33
- 第二章 旅游發(fā)展前麗江古城社會空間變遷特征33-49
- 2.1 麗江古城社會發(fā)展歷史33-36
- 2.1.1 建國前麗江古城社會發(fā)展33-35
- 2.1.2 建國后麗江古城社會發(fā)展35-36
- 2.2 主要歷史時期社會空間特征分析36-46
- 2.2.1 木氏土司時期的社會空間特征36-40
- 2.2.2 改土歸流時期的社會空間特征40-43
- 2.2.3 民國時期的社會空間特征43-46
- 2.3 旅游發(fā)展前社會空間特征總結46-49
- 2.3.1 融洽的民族交往空間46
- 2.3.2 繁榮的經濟商業(yè)空間46-47
- 2.3.3 穩(wěn)定的生活居住空間47-48
- 2.3.4 多元的民俗活動空間48-49
- 第三章 旅游發(fā)展下麗江古城社會空間總體變遷特征49-67
- 3.1 麗江古城旅游發(fā)展歷程49-55
- 3.1.1 探索起步階段(20世紀80年代—1999年)49-51
- 3.1.2 穩(wěn)步發(fā)展階段(2000年—至今)51-55
- 3.2 麗江古城旅游發(fā)展模式55-58
- 3.2.1 大研古鎮(zhèn)——政府主導,外來商客與當地精英的合作55-56
- 3.2.2 束河古鎮(zhèn)——企業(yè)開發(fā)、農戶參與的模式56-57
- 3.2.3 白沙古鎮(zhèn)——政府限制開發(fā),農戶自由參與的模式57-58
- 3.3 社會主體之間的關系58-61
- 3.3.1 游客與居民之間的關系59
- 3.3.2 游客與經營者之間的關系59
- 3.3.3 居民與居民之間的關系59-60
- 3.3.4 居民與經營者之間的關系60
- 3.3.5 經營者與經營者之間的關系60-61
- 3.4 社會關系網絡改變是社會空間變遷的主要原因61-64
- 3.4.1 空間使用主體的轉變:原住民——外來人員62-63
- 3.4.2 空間功能的轉變:生活空間——旅游空間63-64
- 3.5 旅游發(fā)展下麗江古城社會空間變遷的特征64-67
- 3.5.1 居住空間減少:相對封閉——分散化、邊緣化64-65
- 3.5.2 商業(yè)空間擴大:“線”——“面”65-66
- 3.5.3 交往空間的改變:“多元”——“單一”66
- 3.5.4 民俗活動空間特色減退66-67
- 第四章 社會網絡斷裂引起的原住民社會空間變遷67-84
- 4.1 旅游發(fā)展下原住民社會成員結構的變遷特征67-73
- 4.1.1 年齡結構趨向于兩極分化69-71
- 4.1.2 職業(yè)結構多元化71
- 4.1.3 交往對象的血緣關系弱化71-72
- 4.1.4 鄰里交往頻率降低72-73
- 4.2 旅游發(fā)展下原住民社會支持網絡的特征73-81
- 4.2.1 社會網絡分析步驟73-75
- 4.2.2 社會支持網絡特征分析75-80
- 4.2.3 原住民社會關系網絡的維系方式:“化岄”活動80-81
- 4.3 原住民社會網絡變遷對社會空間變遷的影響81-84
- 4.3.1 旅游發(fā)展下原住民社會網絡變遷特點81-82
- 4.3.2 社會網絡改變對原住民社會空間的變遷影響82-84
- 第五章 社會網絡構建引起的外來經營者社會空間變遷84-105
- 5.1 旅游發(fā)展下外來經營者社會成員結構的變遷特征84-93
- 5.1.1 外來經營者成員構成特征85-88
- 5.1.2 外來經營者的交往對象特征88-92
- 5.1.3 外來經營者的歸屬感與認同感92-93
- 5.2 旅游發(fā)展下外來經營者社會支持網絡的特征93-97
- 5.2.1 工具性支持95-96
- 5.2.2 情感性支持96-97
- 5.3 外來經營者新的社會關系網絡的建立與維護97-102
- 5.3.1 新的社會關系網絡建立的基礎97-99
- 5.3.2 新的社會關系網絡建立的方式99-100
- 5.3.3 新的社會關系網絡的功能100-102
- 5.4 外來經營者社會網絡構建對社會空間變遷的影響102-105
- 5.4.1 旅游發(fā)展下麗江古城外來經營者社會網絡建構特點102-103
- 5.4.2 外來經營者的社會網絡建構對于社會空間變遷的影響103-105
- 第六章 研究結論與探討105-110
- 6.1 主要研究結論105-108
- 6.1.0 旅游發(fā)展前古城的社會網絡主要以強關系、同質性為特點,古城的社會空間變化中統(tǒng)一105
- 6.1.1 旅游發(fā)展后古城的社會網絡以弱關系、異質性為特點,古城形成平行化社會空間105-106
- 6.1.2 旅游發(fā)展促使原住民社會關系網絡規(guī)模的擴大,親緣關系弱化,鄰里交往淡化,原住民社會空間開始由古城核心區(qū)向外圍區(qū)轉移106
- 6.1.3 旅游發(fā)展使得麗江古城逐漸轉變?yōu)槌休d外來經營者社會網絡的社會空間106-107
- 6.1.4 研究對于旅游發(fā)展中古城保護的啟示107-108
- 6.2 主要創(chuàng)新點108-109
- 6.2.1 補充了旅游研究中社會空間的內容108
- 6.2.2 拓展了社會網絡對古城社會空間變遷的過程研究108-109
- 6.3 有待進一步研究的問題109-110
- 6.3.1 研究數據及方法有待進一步加強109
- 6.3.2 案例點類型單一,實證對象有待進一步拓展109-110
- 附錄一:社會網絡變遷調查問卷110-120
- 附錄二:原住民及經營者訪談資料120-122
- 附錄三:研究生期間參加的課題、項目和論文成果122-123
- 致謝123-125
- 參考文獻125-129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左靜;袁犁;;基于“空間生產”視角的古城鎮(zhèn)再生模式探析——以麗江古城為例[J];安徽建筑;2012年02期
2 盧松,陸林,凌善金;世界文化遺產西遞、宏村旅游資源開發(fā)的初步研究[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3年03期
3 張?zhí)煨?山村高淑;麗江古城的日常生活空間結構解析[J];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3年04期
4 周霖;顧媛媛;;“麗江古城”歷時態(tài)生長演化及其空間形態(tài)對比研究[J];城市發(fā)展研究;2010年07期
5 李志剛,吳縛龍,盧漢龍;當代我國大都市的社會空間分異——對上海三個社區(qū)的實證研究[J];城市規(guī)劃;2004年06期
6 寧越敏,查志強;大都市人居環(huán)境評價和優(yōu)化研究——以上海市為例[J];城市規(guī)劃;1999年06期
7 張鴻雁;城市空間的社會與“城市文化資本”論——城市公共空間市民屬性研究[J];城市問題;2005年05期
8 譚日輝;;社會空間特性對社會交往的影響——以長沙市為例[J];城市問題;2012年02期
9 王恒杰;;解放前云南藏區(qū)的商業(yè)[J];中國藏學;1990年03期
10 修春亮,夏長君;中國城市社會區(qū)域的形成過程與發(fā)展趨勢[J];城市規(guī)劃匯刊;1997年04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條
1 謝納;空間生產與文化表征[D];遼寧大學;2008年
本文關鍵詞:基于社會網絡的麗江古城社會空間變遷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40755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shgj/4075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