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資源的期望比較與功能分析
本文關鍵詞:身份資源的期望比較與功能分析,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身份現(xiàn)象由來已久,是一種人與人在社會關系中相互聯(lián)系的反映,體現(xiàn)個體在社會生活中的獨特存在方式。人們處于不同的社會群體中,每個群體成員都被賦予不同的社會身份,例如,性別、民族、班級等。以往關于身份的研究主要傾向于強調(diào)身份的區(qū)分和認同,以及身份所具有的特質(zhì)和屬性,而將身份作為一種資源,討論具體社會情境下個體追求身份的期望具有重要意義。Binning(2006)等人基于社會資源理論將身份作為一種資源進行研究,認為身份是一種非經(jīng)濟資源,假設具有高度的象征意義(例如,人權、尊重、公平待遇等)或者比較具體的意義(例如,教師、軍人、服飾等)。特定的社會情境中個體對不同身份資源的期望不同,因此,本研究選取大學生為被試,以大學生上課和選課作為社會情境,運用現(xiàn)場實驗和實驗室實驗,通過兩個研究探討了身份作為一種社會資源的期望差異,以及不同身份資源對個體行為選擇的影響及其認知記憶的差異。具體過程如下:研究一以大學生為被試,設計了3個子實驗,采用實驗室實驗探討了身份的資源性以及不同類型身份資源的期望差異。結果顯示,身份具有資源性,在個體學業(yè)表現(xiàn)好與表現(xiàn)糟糕的情境中和人際關系融洽與淡漠的情境中,象征性身份資源的期望都高于具體性身份資源期望,而且這種差異不受同質(zhì)情境的影響;谘芯恳坏慕Y果——身份具有資源性,且不同類型的身份資源期望具有顯著差異,象征性身份資源的期望顯著高于具體性身份資源期望。所以,我們想進一步探究這種差異在個體行為決策時的作用,以及對不同類型身份資源的再認優(yōu)勢。因此,研究二設計了2個子實驗,運用實驗室實驗采用迫選再認任務,探討不同類型身份資源對個體的影響及再認優(yōu)勢。結果顯示,學生在課程選擇的時候象征性身份資源的影響大于具體性身份資源,且對象征性身份資源的認知再認優(yōu)于具體性身份資源。本研究依據(jù)Binning(2006)等人的實驗,考察了身份資源的期望差異與影響,以及認知記憶優(yōu)勢。該研究發(fā)現(xiàn),不同類型的身份資源差異顯著,且象征性身份資源相比具體性身份資源對個體的作用較大。這一結果豐富了身份作為一種社會資源的研究成果,有助于了解不同情境中人們對身份追求的心理機制,并且對于教育以及管理領域也具有重要的實踐指導意義。
【關鍵詞】:象征性身份 具體性身份 期望 比較 分析
【學位授予單位】:西北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C912.6
【目錄】:
- 摘要8-9
- Abstract9-11
- 1 引言11-14
- 2 文獻綜述14-21
- 2.1 身份的概念界定14
- 2.2 身份的理論屬性14-18
- 2.2.1 身份的資源性14-16
- 2.2.2 身份的功能性16-17
- 2.2.3 身份的建構性17-18
- 2.3 身份測量及相關研究18-21
- 2.3.1 身份資源性測量18
- 2.3.2 身份功能性測量18
- 2.3.3 身份建構性測量18-21
- 3 研究方法與研究意義21-22
- 3.1 研究目的21
- 3.2 研究意義21
- 3.2.1 理論意義21
- 3.2.2 實踐意義21
- 3.3 研究方法與假設21-22
- 4 研究一不同類型身份資源的期望比較22-32
- 4.1 實驗1象征性身份與具體性身份的期望比較23-25
- 4.1.1 研究方法23-24
- 4.1.2 結果與分析24
- 4.1.3 討論24-25
- 4.2 實驗2身份資源在工作與人際情境中的期望比較25-27
- 4.2.1 研究方法25
- 4.2.2 結果與分析25-27
- 4.2.3 討論27
- 4.3 實驗3身份資源在同質(zhì)情境中的期望比較27-32
- 4.3.1 研究方法27-29
- 4.3.2 結果與分析29-30
- 4.3.3 討論30-32
- 5 研究二身份資源的功能分析32-40
- 5.1 實驗1身份資源對大學生課程選擇的影響33-36
- 5.1.1 研究方法33
- 5.1.2 結果與分析33-35
- 5.1.3 討論35-36
- 5.2 實驗2身份資源信息不同類型的再認分析36-40
- 5.2.1 研究方法36-37
- 5.2.2 結果與分析37-38
- 5.2.3 討論38-40
- 6 總討論40-44
- 6.1 身份具有資源性,且不同類型的身份資源期望受到情境變化的影響40-41
- 6.2 象征性身份相比具體性身份對個體行為選擇影響較大,,更容易再認41-42
- 6.3 研究不足與展望42-44
- 7 結論44-45
- 參考文獻45-50
- 攻讀學位期間發(fā)表的學術成果50-51
- 附錄 1:實驗問卷節(jié)選51-55
- 附錄 2:再認實驗材料55-56
- 致謝56-57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龍紀峰;;藝術與社會情境和個體偶在性[J];文教資料;2010年01期
2 錢蘭英;留澳海外學生的社會生活和學業(yè)困難[J];心理學動態(tài);1996年04期
3 黃濤;按社會情境界定當代中國民俗之“民”[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4年04期
4 柳夕浪;社會情境與社會智能訓練[J];教育研究;1998年10期
5 吳瓊;我們究竟該如何“出場”?[J];中國青年研究;1994年Z1期
6 許峰;;關于人的適應性培養(yǎng)的社會心理分析[J];教育研究與實驗;2000年06期
7 梅淑;學會自我消除緊張狀態(tài)[J];北京成人教育;1995年11期
8 東方朔;當代社會情境與人的存在問題[J];學術月刊;1996年04期
9 于永宏;;夢想照不進現(xiàn)實——電影《安非他命》的同性范式呈現(xiàn)與解析[J];武夷學院學報;2013年04期
10 王勁松;;從“操作中學習”到“社會情境中學習”[J];成才之路;2008年08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吳佳輝;;自我拿捏的本質(zhì):自我變異與自我確定[A];中國社會心理學會2006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連文莉;安東尼·戈姆雷研究[D];中國美術學院;2011年
2 海敏;身份資源的期望比較與功能分析[D];西北師范大學;2015年
本文關鍵詞:身份資源的期望比較與功能分析,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40654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shgj/4065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