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社會科學價值規(guī)范的合理建構與創(chuàng)造性轉換
本文選題:社會科學價值規(guī)范 + 合理建構。 參考:《東南學術》2015年01期
【摘要】:社會科學價值規(guī)范是反映社會科學的普遍規(guī)律和應有要求、指導和調節(jié)社會科學運行發(fā)展的根本性思想原則與行為準則,對于社會科學系統(tǒng)具有十分重要的前提預設、目標定向、思想指導和行為約束作用,應當依據(jù)內(nèi)需主導、外需適應、合乎規(guī)律和關系協(xié)調的原則合理建構,F(xiàn)代社會科學的價值規(guī)范包括價值原則、價值選擇、價值中立、價值評價等基本范型,這些價值規(guī)范各有其存在基礎、功能作用和適用范圍,具有普遍性與特殊性交融、穩(wěn)定性與開放性共存、歷史性與時代性統(tǒng)一的基本特征,要根據(jù)社會科學的具體條件和現(xiàn)實需要進行創(chuàng)造性重構與轉換,包括基于研究流程的階段性價值轉換、基于成果差異的技術性價值轉換、基于價值形態(tài)的結構性價值轉換、基于歷史變遷的時代性價值轉換以及基于時空條件的本土化價值轉換。
[Abstract]:The value criterion of social science is the fundamental ideological principle and code of conduct, which reflects the universal laws and demands of social science, and guides and adjusts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science, and has a very important premise and presupposition for the social science system.Objective orientation, ideological guidance and behavior restriction should be constructed according to the principle of domestic demand leading, external demand adapting, conforming to law and relationship coordination.The value norms of modern social science include value principle, value choice, value neutrality, value evaluation and so on.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existence of stability and openness, the unity of history and the times, should be reconstructed and transformed creatively according to the specific conditions and realistic needs of social science, including the stage value conversion based on the research process.Technical value conversion based on achievement difference, structural value transformation based on value form, epochal value conversion based on historical change and localization value conversion based on space-time condition.
【作者單位】: 山東大學哲學與社會發(fā)展學院;
【分類號】:C12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5條
1 郁建興;江華;;中國社會科學自主性:一種全球性視野[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3期
2 劉杉;;金融危機以來的西方當代中國研究[J];國外社會科學;2012年06期
3 葉繼元;;人文社會科學評價體系探討[J];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1期
4 董京泉;社會科學發(fā)展規(guī)律研究[J];社會科學戰(zhàn)線;1999年01期
5 肖峰;;超越劃界:社會科學的當代特征[J];學術月刊;2011年05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報換;;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底蘊[J];北京教育(德育);2008年01期
2 陸作生,呂菊,董翠香;對我國體育教學目標人文性的思考[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3年02期
3 張巖,劉雪松;元體育學初探[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4年09期
4 雷震;從社會學的角度審視體育制度的構成要素與功能[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5年06期
5 王英俊;;多元文化影響下的體育人文現(xiàn)象——以中國特色的體育人文精神為例[J];搏擊(體育論壇);2011年04期
6 陳銘;;基于“全評價”體系的圖書館電子書評價研究[J];圖書與情報;2012年01期
7 朱少強;;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特征及其對學術評價的影響[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5期
8 劉大椿;;中國人文社會科學評價問題之審視[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1期
9 王丁惠;;論生命教育在語文教學中的滲透[J];成功(教育);2009年03期
10 周楚漢;論文章哲學[J];長沙大學學報;2004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2條
1 陳靜雄;;參考文獻工具性價值新論:基于評價功能的分析[A];學報編輯大視野——第四屆全國高校社科學報優(yōu)秀編輯學論著評選獲獎論文集粹[C];2011年
2 朱棟梁;;科技期刊質量效益評估新指標體系的建立[A];競爭 合作 創(chuàng)新——科技期刊未來發(fā)展之路——第八屆中國科技期刊發(fā)展論壇論文集[C];2012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楊玲;文化交往論[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2 趙華;巴斯卡批判實在論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3 薄振杰;中國高校英語專業(yè)翻譯教學研究[D];山東大學;2010年
4 鄭劍;社會資本論[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5 邵南征;社會道德論[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6 張冉;文化自覺論[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7 周霖;教育理論思維與教育理論發(fā)展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1年
8 孫相東;地緣政治學的性質:一種多維視角分析[D];中共中央黨校;2003年
9 嚴書宇;社會科課程研究:反思與構建[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10 陸作生;我國青少年體育俱樂部運營模式研究[D];北京體育大學;200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侯智t@;論社會工程主體的倫理責任[D];沈陽師范大學;2011年
2 呂曉瑞;教育研究中的人文主義方法論述評[D];西南大學;2011年
3 吳茂娟;賞識教育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策略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4 祖雅瓊;醫(yī)學研究生PBL模式教學質量評價體系研究[D];天津醫(yī)科大學;2011年
5 張慶;近三年我國高等教育研究方法現(xiàn)狀分析[D];西北師范大學;2010年
6 張源;我國情報學研究方法應用現(xiàn)狀調查[D];河北大學;2011年
7 熊陳;弗洛姆人道主義的社會主義思想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8 張海峰;妨害婚姻家庭犯罪論綱[D];中國政法大學;2003年
9 趙殿森;探尋教學理論原創(chuàng)[D];哈爾濱師范大學;2003年
10 洪長安;論自然科學方法在社會科學研究中的應用[D];廣西大學;2004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陳平原;西潮東漸與舊學新知——中國現(xiàn)代學術之建立[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年01期
2 朱漢國;創(chuàng)建新范式:五四時期學術轉型的特征及意義[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年02期
3 田敬誠;;美國加拿大學術評價與通識教育的考察報告[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1期
4 李德順;馬克思主義價值論[J];江淮論壇;1992年05期
5 鄧正來;邁向中國學術規(guī)范化討論的第二階段[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5年01期
6 詹春燕;;從學術涵義的發(fā)展談我國高校學術評價體系的構建[J];江蘇高教;2007年03期
7 胡逢祥;現(xiàn)代中國史學專業(yè)學會的興起與運作[J];史林;2005年03期
8 鄧正來;中國社會科學的再思考——學科與國家的迷思[J];南方文壇;2000年01期
9 蔡毅;建立一套良好的學術評價體系[J];學術界;2003年06期
10 魚小輝;;當今高校學術評價體系平議[J];陜西師范大學繼續(xù)教育學報;2007年03期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條
1 劉杉 武漢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莉華;;價值規(guī)范對價值體系的重要性考察[J];理論界;2010年01期
2 王宏維;經(jīng)濟轉型與社會價值規(guī)范調適[J];中國社會科學;1994年03期
3 張興祥;;價值、核心價值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J];江淮論壇;2008年03期
4 劉景釗;;轉型期如何擺脫價值危機——兼論價值整合與價值共同體的建構[J];探索與爭鳴;2013年01期
5 石玉;;關于人的問題的討論綜述[J];教學與研究;1983年02期
6 林劍;論道德的多元化與一元化的矛盾統(tǒng)一──兼論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條件下道德建設的合理思路[J];江漢論壇;1997年04期
7 馮海萍,陳啟勇;論社會轉型期價值觀念的基本特征[J];哈爾濱學院學報;2004年11期
8 潘自勉;論價值規(guī)范的社會基礎[J];天津社會科學;2005年01期
9 李友誼;;法治的價值在于對人的價值的關懷[J];五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1期
10 孫寶明;論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價值規(guī)范體系[J];教育與現(xiàn)代化;1995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6條
1 夏甄陶;;人的價值在于創(chuàng)造價值[A];人學與現(xiàn)代化——全國第三屆人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1年
2 程偉禮;黃凱鋒;;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條件下的基本價值規(guī)范體系[A];社會轉型與價值觀研討會論文專輯[C];2000年
3 楊瓊;;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構建[A];湖南省科學社會主義學會2007年年會論文集[C];2007年
4 李銳;;市場經(jīng)濟中的話語缺位與重構——關于重塑誠信價值體系的思考[A];孔學研究(第十輯)——云南孔子學術研究會第十次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3年
5 高惠珠;;民生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論馬克思主義的價值自覺[A];2008年度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六屆學術年會文集(馬克思主義研究學科卷)[C];2008年
6 王玉j;;西部大開發(fā)中價值觀念更新的意義及其普遍性與層次性[A];西部大開發(fā)與價值觀念更新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1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英 羅賓德·辛格爵士 翻譯 齊玎 復旦大學法學院;法律究竟是規(guī)范還是價值[N];人民法院報;2014年
2 李明月;企業(yè)如何實現(xiàn)價值管理?[N];中國化工報;2003年
3 省直機關黨校教授 劉彥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風向標[N];四川日報;2013年
4 中國人民大學 馬俊峰;文化建設的價值之魂[N];光明日報;2013年
5 馬俊峰;文化建設的價值之魂[N];內(nèi)蒙古日報(漢);2013年
6 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夏學鑾;社會工作的價值體系[N];中國社會報;2007年
7 廈門大學 張興祥邋劉建河;積極探索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N];廈門日報;2007年
8 ;深入研究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N];人民日報;2012年
9 本報記者 王琦;價值理念,社會工作的生命線[N];中國社會報;2007年
10 天津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 執(zhí)筆 李毅 李清華;用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是執(zhí)政黨的政治責任[N];光明日報;2012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劉能杰;市場經(jīng)濟與人的價值實現(xiàn)[D];中共中央黨校;1996年
2 林仕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構的歷史與邏輯[D];南京大學;201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顧中亞;論網(wǎng)絡社會的價值選擇[D];南京師范大學;2004年
2 王田嬌;關于“普世價值”爭論的批判性思考[D];華南理工大學;2011年
3 錢亞梅;當代中國社會轉型期價值觀念的嬗變與建構[D];廣西師范大學;2002年
4 王可錚;試論全球化背景下建構普世價值的可能性[D];中央民族大學;2013年
5 周峗;公民自由價值的思考及其在公共行政中的構建[D];南京工業(yè)大學;2012年
6 張強;當代中國社會轉型期的價值觀念沖突[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06年
7 王冠;中國現(xiàn)階段弱勢群體的價值選擇問題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3年
8 李強;事實和價值二分法批判[D];陜西師范大學;2012年
9 劉學鋒;價值失范與價值構建[D];四川師范大學;2002年
10 呂志榮;現(xiàn)代性社會背景下人之價值心理的合理性[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176804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shgj/17680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