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社科論文 > 社會學論文 >

思想史與學術(shù)史:異同之辨與觀念自覺——以當前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為例

發(fā)布時間:2018-04-04 03:58

  本文選題:思想史 切入點:學術(shù)史 出處:《河北學刊》2014年01期


【摘要】:思想是對客觀事物及其本質(zhì)和規(guī)律的理性把握,學術(shù)則是指在各個專業(yè)領(lǐng)域中發(fā)生作用的、學理性的系統(tǒng)知識。思想活動與學術(shù)活動存在很多相通之處,同時又在活動主體、活動特點、活動原則等方面存在著差異。與此相對應,思想史研究和學術(shù)史研究具有很大的交織性,但在研究目標、理論任務、對象范圍、功能性質(zhì)等方面又具有一定的差異性。這就要求我們于實際的研究活動中在二者之間保持一個相對合理的界限。當前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中存在的片面傾向是未能合理區(qū)分這種差異的表現(xiàn)。與此同時,強調(diào)區(qū)別與差異,并非否認它們之間的統(tǒng)一性,而且絕不能把二者對立起來,否則同樣會造成研究中的片面傾向。學術(shù)史的書寫應當注意學術(shù)研究的基本要求,從而保持學術(shù)史的固有特征。
[Abstract]:Thought is the rational grasp of objective things and their essence and law, while scholarship refers to the systematic knowledge of learning reason which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various professional fields.There are many similarities between ideological activities and academic activities, while there are differences in the subject, characteristics and principles of activities.Correspondingly, the study of the history of thought and the study of academic history are intertwined, but there are some differences in the research objectives, theoretical tasks, object scope, functional properties and so on.This requires us to maintain a relatively reasonable boundary between the two in actual research activities.At present, the one-sided tendency in the study of Marxist philosophy is that it is unable to distinguish this kind of difference reasonably.At the same time, the emphasis on distinction and difference is not to deny the unity between them, and they must not be opposed to each other, otherwise, it will also lead to one-sided tendency in the research.The writing of academic history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basic requirements of academic research so as to maintain the inherent characteristics of academic history.
【作者單位】: 蘇州大學哲學系;
【基金】:江蘇省高!扒嗨{工程”項目 蘇州大學“東吳學者計劃”第三批高層次人才資助項目資助
【分類號】:C092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譚大友;政治本體探析[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4年01期

2 楊競業(yè);人的本質(zhì)的多維哲學反思——以“經(jīng)驗的預設”與“預設的經(jīng)驗”為路徑[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4年01期

3 段勇;涂效華;;略論馬克思主義社會發(fā)展動力理論的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6年03期

4 稅尚軍;;正視問題 突出重點 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效性[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6年S1期

5 周智健;徐剛;;保障農(nóng)民主體地位是新農(nóng)村建設的關(guān)鍵[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7年01期

6 王浩斌;王飛南;;試論政治倫理化的底線、限度及其超越——市民社會的制度生態(tài)訴求[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7年03期

7 鄧宏烈;;論康德哲學的批判精神[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7年03期

8 李銀兵;;淺析馬克思自由觀的科學含義、基本特點和基本內(nèi)容[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7年04期

9 白立強;;唯物史觀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7年04期

10 胡豐順;;略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四個堅定不移”的辯證關(guān)系[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7年04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孫齊;;《五岳真形圖》的成立——以南岳為中心的考察[A];述往而通古今,,知史以明大道——第七屆北京大學史學論壇論文集[C];2011年

2 王炳林;;思想爭鳴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A];中國道路:理論與實踐——第三屆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學者論壇(2009)論文集[C];2009年

3 顏杰峰;;黨內(nèi)民主建設必須貫徹落實科學發(fā)展觀[A];中國道路:理論與實踐——第三屆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學者論壇(2009)論文集[C];2009年

4 李懷濤;;科學發(fā)展觀是馬克思主義的新發(fā)展[A];中國道路:理論與實踐——第三屆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學者論壇(2009)論文集[C];2009年

5 王淑芹;;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基本問題研究[A];中國道路:理論與實踐——第三屆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學者論壇(2009)論文集[C];2009年

6 楊生平;;新中國60年我國意識形態(tài)理論回顧與反思[A];中國道路:理論與實踐——第三屆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學者論壇(2009)論文集[C];2009年

7 陳明凡;;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共和國的靈魂[A];中國道路:理論與實踐——第三屆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學者論壇(2009)論文集[C];2009年

8 喬旋;;淺析馬克思、恩格斯的國家形象觀[A];中國道路:理論與實踐——第三屆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學者論壇(2009)論文集[C];2009年

9 趙春明;;改革:社會主義的自我完善與發(fā)展[A];中國道路:理論與實踐——第三屆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學者論壇(2009)論文集[C];2009年

10 吳群芳;;和諧社會視野下公民均衡利益表達中的政府職能[A];中國道路:理論與實踐——第三屆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學者論壇(2009)論文集[C];2009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丁建軍;宋朝地方官員考核制度研究[D];河北大學;2009年

2 金哲;平面化:后現(xiàn)代文化表征的多維闡釋[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3 孫永娟;毛詩鄭箋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4 郝文斌;高校教師思想政治工作實證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5 徐佳;生態(tài)語言學視域下的中國瀕危語言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6 王員;建國初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基本經(jīng)驗[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7 胡雪梅;科學人才觀的理論內(nèi)涵與實踐應用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8 趙一強;知識社會價值的道德分析[D];蘇州大學;2010年

9 丁勝;中國制造業(yè)貨幣政策效應研究[D];蘇州大學;2010年

10 任雪萍;企業(yè)管理價值生態(tài)研究[D];合肥工業(yè)大學;2010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吳三三;基于新農(nóng)村視角下的農(nóng)民宗教信仰研究[D];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2010年

2 丁玲;武漢部屬高校民主黨派成員參政意愿及其影響因素研究[D];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2010年

3 周榮;社會性別視角下的農(nóng)村女性政治參與問題研究[D];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2010年

4 林冬妹;粵東黃獅村貧困人口生存狀況及改善研究[D];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2010年

5 賈蓓;新世紀都市類報紙女性報道現(xiàn)狀研究[D];河北大學;2009年

6 韓家勤;馬克思主義灌輸理論的當代價值及其實現(xiàn)路徑研究[D];安徽工程大學;2010年

7 路明;企業(yè)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結(jié)合的機制研究[D];安徽工程大學;2010年

8 黃桂琴;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激勵機制構(gòu)建[D];安徽工程大學;2010年

9 孫春萌;奧運會開幕式多元文化及價值探討[D];安徽工程大學;2010年

10 孫德茹;和諧社會視閾下的公民道德建設[D];安徽工程大學;2010年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劉堯;;高等教育學術(shù)史與思想史研究漫談[J];民辦教育研究;2009年11期

2 袁玉立;;中國當代學術(shù)史自身的問題意識[J];云夢學刊;2006年04期

3 左鵬軍;90年代學術(shù)史研究勃興的文化學思考[J];學術(shù)月刊;1998年07期

4 仲偉民;當代學術(shù)史研究與學術(shù)創(chuàng)新[J];云夢學刊;2005年04期

5 李晶;“當代學術(shù)史研究”:獨特而重要的學科[J];云夢學刊;2005年06期

6 許明;;開拓學術(shù)史研究的更大空間[J];云夢學刊;2008年04期

7 魏開瓊;矯正學術(shù)失范,關(guān)注當代學術(shù)史的發(fā)展[J];云夢學刊;2005年04期

8 ;“當代學術(shù)史研究”論壇開幕式錄音剪輯[J];云夢學刊;2006年04期

9 王永平 ,胡學春;學術(shù)書評[J];學海;2005年05期

10 劉曙光;主編的主體意識與辦刊特色[J];云夢學刊;2005年06期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王永斌;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的問題意識[N];光明日報;2005年

2 杜曉勤 北京大學;當代學術(shù)史研究的奠基工程[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年

3 本版編輯 劉曙光(北京大學) 袁玉立(《學術(shù)界》雜志社) 王瑋(《光明日報》) 許明(《社會科學報》) 賀衛(wèi)方(北京大學) 邢東田(中國社會科學院) 蔣寅(中國社會科學院) 姜曉輝(中國社會科學院);當代學術(shù)史:“猜想”在演進[N];社會科學報;2006年

4 本報記者 杜悅;當代學術(shù)史研究:以問題為中心[N];中國教育報;2009年

5 余晶;《當代學術(shù)史研究》簡評[N];人民日報;2009年

6 劉榮林;加強當代學術(shù)史研究[N];文藝報;2009年

7 鐘興永;關(guān)注學科個性 總結(jié)學術(shù)范式[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6年

8 周云龍;“原典”與“原點”的意義[N];中華讀書報;2010年

9 鐘興永;以問題為中心[N];文藝報;2006年

10 歷史所 梁濤;中國思想史研究方法的探討[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6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劉樹才;理性·幸!みM步[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2 王有紅;俞樾傳統(tǒng)學術(shù)研究[D];西北大學;2004年



本文編號:1708266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shgj/1708266.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quán)申明:資料由用戶bc459***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