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傳統地域景觀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1-04-23 18:52
多元化的自然和文化背景孕育了獨特、多樣的地域景觀,然而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推進,許多寶貴的傳統地域景觀特征正在消失,因此,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探索保護與發(fā)展中國本土地域景觀的方法,為規(guī)劃設計尋找依據。本文以中國江蘇蘇州的地域景觀為研究對象,試從風景園林學科的角度,在層狀體系分析法的指導下,通過文獻研究、實地調研、對比分析、圖示分析等手段,呈現出蘇州傳統地域景觀的發(fā)展過程與格局特點,并探究其間的內在關系,為近現代蘇州的地域景觀保護與發(fā)展提出合理建議,具體來說:首先,研究蘇州地域環(huán)境的發(fā)展歷史。敘述以時間為主線,分為自然環(huán)境線和社會背景線。自然環(huán)境線包括自然山水演變和農田水利建設的發(fā)展脈絡,社會背景線則從政治軍事、人口聚居、經濟產業(yè)、文化娛樂等方面分析蘇州各時期的發(fā)展背景。通過展現蘇州自然環(huán)境與社會背景的相互關系,探討影響地域景觀形成發(fā)展的深層原因。其次,是對蘇州傳統地域景觀體系的分層剖析,分別從自然基底層、水利體系層、農田體系層、聚落體系層和人文景觀體系層進行分析,聚焦于各層次發(fā)展較為穩(wěn)定的時期,對蘇州古城及其外圍的布局營建進行分別論述,以探討古城內外的發(fā)展變化與地域景觀層狀體系間的關系。最后...
【文章來源】:北京林業(yè)大學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142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1. 緒論
1.1. 研究背景
1.1.1. 當代社會的城市發(fā)展需求
1.1.2. 地域文化發(fā)掘與體現的重要性
1.1.3. 學科發(fā)展需求和本土景觀發(fā)展趨勢
1.2. 研究目的與意義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義
1.2.3. 項目來源與經費支持
1.3. 相關概念及研究綜述
1.3.1. 地域景觀發(fā)展綜述
1.3.2. 地域景觀概念與特征
1.3.3. 地域景觀研究方法
1.3.4. 蘇州地域景觀研究綜述
1.4. 研究內容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獻研究法
1.5.2. 現場調研法
1.5.3. 對比分析法
1.5.4. 圖示分析法
1.6. 研究框架
1.7. 研究對象
1.7.1. 空間范圍
1.7.2. 時間范圍
2. 蘇州歷史發(fā)展進程概述
2.1. 史前
2.2. 春秋時期(前514年-前221年)
2.2.1. 自然環(huán)境
2.2.2. 社會背景
2.3. 秦漢六朝時期(前221年-581年)
2.3.1. 自然環(huán)境
2.3.2. 社會背景
2.4. 隋唐至五代十國(581年-960年)
2.4.1. 自然環(huán)境
2.4.2. 社會背景
2.5. 宋元時期(960年-1368年)
2.5.1. 自然環(huán)境
2.5.2. 社會背景
2.6. 明清時期(1368年-1912年)
2.6.1. 自然環(huán)境
2.6.2. 社會背景
2.7. 近現代時期(1912年后)
2.7.1. 自然環(huán)境
2.7.2. 社會背景
2.8. 本章小結
2.8.1. 與山水親近的人文思想
2.8.2. 重視水利農田營建的改造精神
2.8.3. 尚武善戰(zhàn)的政治軍事文化
2.8.4. 重視文化教育的精神底蘊
2.8.5. 強調經濟發(fā)展的資本思想
2.8.6. 包容并舉的社會風尚
3. 蘇州傳統地域景觀體系
3.1. 自然基底
3.1.1. 氣候條件
3.1.2. 地質地貌
3.1.3. 周邊山體
3.1.4. 河湖水網
3.1.5. 本章小結
3.2. 水利體系
3.2.1. 太湖水利體系
3.2.2. 河湖水利體系
3.2.3. 田作水利體系
3.2.4. 古城水利體系
3.2.5. 本章小結
3.3. 農田體系
3.3.1. 平田區(qū)營田
3.3.2. 圩田區(qū)營田
3.3.3. 農作物生產
3.3.4. 本章小結
3.4. 聚落體系
3.4.1. 村鎮(zhèn)聚落分布
3.4.2. 典型村鎮(zhèn)聚落布局營造
3.4.3. 蘇州城布局營造
3.5. 人文景觀體系
3.5.1. 政治歷史景觀
3.5.2. 宗教景觀
3.5.3. 私家園林景觀
3.5.4. 社交娛樂景觀
3.5.5. 水利景觀
3.5.6. 本章小結
4. 蘇州地域景觀保護與發(fā)展
4.1. 近現代城市發(fā)展對蘇州地域景觀的影響
4.1.1. 城市與自然關系的圖底轉變
4.1.2. 水利農田體系重組
4.1.3. 市鎮(zhèn)體系瓦解,城鄉(xiāng)一體化發(fā)展
4.1.4. 城市景觀體系多元性與連結性的弱化
4.2. 蘇州地域景觀保護發(fā)展策略
4.2.1. 注重山水骨架的保護和開發(fā)
4.2.2. 重視水利農田與城市的協調發(fā)展
4.2.3. 加強聚落體系與城市的平衡發(fā)展
4.2.4. 構建完善的城市景觀體系
4.2.5. 延續(xù)歷史文脈
5. 總結與展望
5.1. 研究成果與意義
5.2. 不足與展望
參考文獻
個人簡介
導師簡介
獲得成果目錄
致謝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國土景觀視野下的中國傳統山—水—田—城體系[J]. 王向榮,林箐. 風景園林. 2018(09)
[2]江南圩田的法與式:生態(tài)系統服務與空間形態(tài)增效[J]. 汪潔瓊,唐楚虹,顏文濤. 風景園林. 2018(01)
[3]基于《姑蘇繁華圖》的清代蘇州街巷景觀初探[J]. 許浩,趙進. 建筑與文化. 2017(08)
[4]雙城、三山和河網——福州山水形勢與傳統城市結構分析[J]. 郭巍,侯曉蕾. 風景園林. 2017(05)
[5]自然與文化視野下的中國國土景觀多樣性[J]. 王向榮. 中國園林. 2016(09)
[6]隋唐五代時期太湖流域水網平原的農業(yè)景觀研究[J]. 鄭偉,劉通. 林產工業(yè). 2016(08)
[7]宋元以來太湖東部平原聚落形態(tài)的分化及驅動機制[J]. 吳俊范. 中國歷史地理論叢. 2016(02)
[8]宋《平江圖》與古代蘇州城市的規(guī)劃與布局[J]. 俞繩方. 中國文化遺產. 2016(01)
[9]風景園林視角下的桑園圍地區(qū)鄉(xiāng)土景觀研究[J]. 席琦,郭巍. 建筑與文化. 2015(12)
[10]山水城市建構溯源:蘇州山水體系與區(qū)域風景系統發(fā)展[J]. 徐倩,鄭曦. 風景園林. 2015(10)
博士論文
[1]明清時期太湖地區(qū)稻作史研究[D]. 殷志華.南京農業(yè)大學 2012
[2]基于氣候適應性的中國古代城市形態(tài)研究[D]. 曾忠忠.華中科技大學 2011
[3]基于“文化基因”視角的蘇州古代城市空間研究[D]. 烏再榮.南京大學 2009
[4]地域性景觀設計理論研究[D]. 楊鑫.北京林業(yè)大學 2009
[5]城市風貌解析與控制[D]. 蔡曉豐.同濟大學 2006
[6]風水思想與古代山水城市營建研究[D]. 楊柳.重慶大學 2005
碩士論文
[1]蘇州市東西山傳統村落空間模式研究[D]. 柏楊.蘇州科技大學 2017
[2]以圩田景觀為核心的桑園圍地區(qū)鄉(xiāng)土景觀研究[D]. 席琦.北京林業(yè)大學 2016
[3]古代蘇州區(qū)域山水環(huán)境的構成與發(fā)展研究[D]. 徐倩.北京林業(yè)大學 2016
[4]浙江富陽縣鄉(xiāng)土景觀要素構成與空間格局研究[D]. 蔣雨婷.北京林業(yè)大學 2016
[5]蘇州佛教建筑遺存及現狀研究[D]. 陳麗.蘇州大學 2016
[6]蘇州古城水道歷史形態(tài)研究[D]. 秦鐘沛.上海師范大學 2015
[7]宋代江南東路、浙西路圩田的幾個問題研究[D]. 白碩.陜西師范大學 2014
[8]徽州地區(qū)地域景觀研究[D]. 朱晗.北京林業(yè)大學 2014
[9]太湖流域歷代防洪思想與措施研究[D]. 劉露.華中師范大學 2013
[10]江南水鄉(xiāng)傳統聚落核心空間景觀特征的研究[D]. 武陽陽.江南大學 2013
本文編號:3155854
【文章來源】:北京林業(yè)大學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142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1. 緒論
1.1. 研究背景
1.1.1. 當代社會的城市發(fā)展需求
1.1.2. 地域文化發(fā)掘與體現的重要性
1.1.3. 學科發(fā)展需求和本土景觀發(fā)展趨勢
1.2. 研究目的與意義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義
1.2.3. 項目來源與經費支持
1.3. 相關概念及研究綜述
1.3.1. 地域景觀發(fā)展綜述
1.3.2. 地域景觀概念與特征
1.3.3. 地域景觀研究方法
1.3.4. 蘇州地域景觀研究綜述
1.4. 研究內容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獻研究法
1.5.2. 現場調研法
1.5.3. 對比分析法
1.5.4. 圖示分析法
1.6. 研究框架
1.7. 研究對象
1.7.1. 空間范圍
1.7.2. 時間范圍
2. 蘇州歷史發(fā)展進程概述
2.1. 史前
2.2. 春秋時期(前514年-前221年)
2.2.1. 自然環(huán)境
2.2.2. 社會背景
2.3. 秦漢六朝時期(前221年-581年)
2.3.1. 自然環(huán)境
2.3.2. 社會背景
2.4. 隋唐至五代十國(581年-960年)
2.4.1. 自然環(huán)境
2.4.2. 社會背景
2.5. 宋元時期(960年-1368年)
2.5.1. 自然環(huán)境
2.5.2. 社會背景
2.6. 明清時期(1368年-1912年)
2.6.1. 自然環(huán)境
2.6.2. 社會背景
2.7. 近現代時期(1912年后)
2.7.1. 自然環(huán)境
2.7.2. 社會背景
2.8. 本章小結
2.8.1. 與山水親近的人文思想
2.8.2. 重視水利農田營建的改造精神
2.8.3. 尚武善戰(zhàn)的政治軍事文化
2.8.4. 重視文化教育的精神底蘊
2.8.5. 強調經濟發(fā)展的資本思想
2.8.6. 包容并舉的社會風尚
3. 蘇州傳統地域景觀體系
3.1. 自然基底
3.1.1. 氣候條件
3.1.2. 地質地貌
3.1.3. 周邊山體
3.1.4. 河湖水網
3.1.5. 本章小結
3.2. 水利體系
3.2.1. 太湖水利體系
3.2.2. 河湖水利體系
3.2.3. 田作水利體系
3.2.4. 古城水利體系
3.2.5. 本章小結
3.3. 農田體系
3.3.1. 平田區(qū)營田
3.3.2. 圩田區(qū)營田
3.3.3. 農作物生產
3.3.4. 本章小結
3.4. 聚落體系
3.4.1. 村鎮(zhèn)聚落分布
3.4.2. 典型村鎮(zhèn)聚落布局營造
3.4.3. 蘇州城布局營造
3.5. 人文景觀體系
3.5.1. 政治歷史景觀
3.5.2. 宗教景觀
3.5.3. 私家園林景觀
3.5.4. 社交娛樂景觀
3.5.5. 水利景觀
3.5.6. 本章小結
4. 蘇州地域景觀保護與發(fā)展
4.1. 近現代城市發(fā)展對蘇州地域景觀的影響
4.1.1. 城市與自然關系的圖底轉變
4.1.2. 水利農田體系重組
4.1.3. 市鎮(zhèn)體系瓦解,城鄉(xiāng)一體化發(fā)展
4.1.4. 城市景觀體系多元性與連結性的弱化
4.2. 蘇州地域景觀保護發(fā)展策略
4.2.1. 注重山水骨架的保護和開發(fā)
4.2.2. 重視水利農田與城市的協調發(fā)展
4.2.3. 加強聚落體系與城市的平衡發(fā)展
4.2.4. 構建完善的城市景觀體系
4.2.5. 延續(xù)歷史文脈
5. 總結與展望
5.1. 研究成果與意義
5.2. 不足與展望
參考文獻
個人簡介
導師簡介
獲得成果目錄
致謝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國土景觀視野下的中國傳統山—水—田—城體系[J]. 王向榮,林箐. 風景園林. 2018(09)
[2]江南圩田的法與式:生態(tài)系統服務與空間形態(tài)增效[J]. 汪潔瓊,唐楚虹,顏文濤. 風景園林. 2018(01)
[3]基于《姑蘇繁華圖》的清代蘇州街巷景觀初探[J]. 許浩,趙進. 建筑與文化. 2017(08)
[4]雙城、三山和河網——福州山水形勢與傳統城市結構分析[J]. 郭巍,侯曉蕾. 風景園林. 2017(05)
[5]自然與文化視野下的中國國土景觀多樣性[J]. 王向榮. 中國園林. 2016(09)
[6]隋唐五代時期太湖流域水網平原的農業(yè)景觀研究[J]. 鄭偉,劉通. 林產工業(yè). 2016(08)
[7]宋元以來太湖東部平原聚落形態(tài)的分化及驅動機制[J]. 吳俊范. 中國歷史地理論叢. 2016(02)
[8]宋《平江圖》與古代蘇州城市的規(guī)劃與布局[J]. 俞繩方. 中國文化遺產. 2016(01)
[9]風景園林視角下的桑園圍地區(qū)鄉(xiāng)土景觀研究[J]. 席琦,郭巍. 建筑與文化. 2015(12)
[10]山水城市建構溯源:蘇州山水體系與區(qū)域風景系統發(fā)展[J]. 徐倩,鄭曦. 風景園林. 2015(10)
博士論文
[1]明清時期太湖地區(qū)稻作史研究[D]. 殷志華.南京農業(yè)大學 2012
[2]基于氣候適應性的中國古代城市形態(tài)研究[D]. 曾忠忠.華中科技大學 2011
[3]基于“文化基因”視角的蘇州古代城市空間研究[D]. 烏再榮.南京大學 2009
[4]地域性景觀設計理論研究[D]. 楊鑫.北京林業(yè)大學 2009
[5]城市風貌解析與控制[D]. 蔡曉豐.同濟大學 2006
[6]風水思想與古代山水城市營建研究[D]. 楊柳.重慶大學 2005
碩士論文
[1]蘇州市東西山傳統村落空間模式研究[D]. 柏楊.蘇州科技大學 2017
[2]以圩田景觀為核心的桑園圍地區(qū)鄉(xiāng)土景觀研究[D]. 席琦.北京林業(yè)大學 2016
[3]古代蘇州區(qū)域山水環(huán)境的構成與發(fā)展研究[D]. 徐倩.北京林業(yè)大學 2016
[4]浙江富陽縣鄉(xiāng)土景觀要素構成與空間格局研究[D]. 蔣雨婷.北京林業(yè)大學 2016
[5]蘇州佛教建筑遺存及現狀研究[D]. 陳麗.蘇州大學 2016
[6]蘇州古城水道歷史形態(tài)研究[D]. 秦鐘沛.上海師范大學 2015
[7]宋代江南東路、浙西路圩田的幾個問題研究[D]. 白碩.陜西師范大學 2014
[8]徽州地區(qū)地域景觀研究[D]. 朱晗.北京林業(yè)大學 2014
[9]太湖流域歷代防洪思想與措施研究[D]. 劉露.華中師范大學 2013
[10]江南水鄉(xiāng)傳統聚落核心空間景觀特征的研究[D]. 武陽陽.江南大學 2013
本文編號:315585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renwendili/31558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