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荊州詩歌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1-04-23 15:46
荊州環(huán)境優(yōu)美、形勝地利,擁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水陸交通便利,位于荊襄驛道中的關(guān)捩位置,是長江中游重要的節(jié)點,吸引著歷代文人游覽駐足,形成獨特的詩歌創(chuàng)作傳統(tǒng),體現(xiàn)了中南地區(qū)獨特的地域文化。北宋時期,荊襄地區(qū)仍是國家的腹心地帶,荊州作為溝通南北重要的樞紐,經(jīng)濟發(fā)達,在荊湖北路中發(fā)展迅速,曾一度超過鄂州。在此期間,因臨水之濱,該地河網(wǎng)密集,交通便捷,眾多文人官員來到此地,駐足吟詠自然風光、人文風貌,感慨歷史變遷中荊州城的魅力,并與當?shù)匚娜嗣芮薪煌?創(chuàng)作了大量展現(xiàn)荊州地域特色的詩歌,也成為我們了解北宋中南地區(qū)社會風貌的一個切入點。文章以北宋統(tǒng)一穩(wěn)定的國情為背景,通過對荊州詩歌研究,深入地探討荊州獨特的地域文化。文章以四個部分進行論述。第一章主要是對荊州地區(qū)的政區(qū)沿革和自然地理風貌、人文社會狀況進行探討。荊州歷史底蘊深厚,地理位置優(yōu)越,以江水為濱,河網(wǎng)密集,擁有便捷的水路條件。荊江、漢水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江水堤壩的存在對荊州城起到了保護作用,詩人也常常注意到江堤的存在;荊州是北宋中南地區(qū)重要的城市,荊湖北路較為發(fā)達的地區(qū),在南北貨物中轉(zhuǎn)中發(fā)揮巨大的作用。明確荊州擁有的這些自然和社會環(huán)境,對探究...
【文章來源】:河北師范大學河北省
【文章頁數(shù)】:100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緒論
第一章 北宋荊州地域特點
第一節(jié) 荊州政區(qū)沿革考述
一、宋以前的古荊州
二、北宋時期的荊州建置
第二節(jié) 荊州的自然地理風貌
一、荊州地區(qū)秀麗的名山
二、荊州地區(qū)奔涌的河流
第三節(jié) 荊州的便捷水路與城建堤壩的建筑
一、荊州便利的水路條件
二、荊江堤壩的修筑對荊州城的保護
第四節(jié) 荊襄驛道的便利交通與荊州的社會經(jīng)濟狀況
一、荊襄驛道——國家轉(zhuǎn)運物資的重要干線
二、荊州“控吳蜀之咽喉,兼襄漢之唇齒”——北宋國家的腹心地帶
第二章 北宋荊州詩人與荊州詩創(chuàng)作
第一節(jié) 為官詩人
第二節(jié) 行旅詩人
第三節(jié) 本土詩人
第三章 北宋荊州詩的主題論析
第一節(jié) 濱江城市與荊州詩的自然主題
一、詩中代表性的荊江風光
二、其他自然風光的吟詠
三、荊州自然風光的特點
第二節(jié) 中南風物與荊州詩的風俗主題
一、詩中描寫的中南風物
二、風土民情的紀實性書寫
第三節(jié) 歷史名城與荊州詩的詠史懷古主題
一、荊州詩歌的歷史文化積淀
二、北宋荊州詠史懷古詩歌中的情感底蘊
第四節(jié) “七省通衢”與荊州詩的交游主題
一、交游中的送別情感
二、交游中戲謔的文人心態(tài)
三、文人以詩會友的往來活動
四、文人深層心理的形成原因探析
第四章 北宋荊州詩的藝術(shù)特質(zhì)
第一節(jié) 北宋詩人荊州情感的轉(zhuǎn)變
第二節(jié) 荊州詩歌的抒情模式與結(jié)構(gòu)特點
第三節(jié) 荊州詩歌中的登樓模式解析
一、登樓生愁被北宋詩人接受的原因
二、北宋荊州詩歌中的登樓抒情
第四節(jié) 荊州詩歌積淀的意象語符解析
一、自然風物中文人視角——以“漢水”、“荊江”為主
二、歷史變化的今昔感嘆——“渚宮”、“荊州”的深層解讀
結(jié)語
參考文獻
后記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唐代荊州詩歌中的“地標性”書寫及“地標化”過程——以“渚宮”景觀為例[J]. 謝錦文,戴偉華. 牡丹江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4(04)
[2]黃庭堅被貶荊州、益州時用筆考證[J]. 劉麗文. 北方文學(下半月). 2012(09)
[3]李白與荊楚文化[J]. 孟修祥. 三峽論壇(三峽文學.理論版). 2011(04)
[4]從江陵“金堤”的變遷看宋代以降江漢平原人地關(guān)系的演變[J]. 陳曦. 江漢論壇. 2009(08)
[5]論“西曲”中的“江陵樂”與荊楚民俗[J]. 孫菊容. 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9(06)
[6]技術(shù)變革視野下唐宋間荊襄經(jīng)濟盛衰原因論析[J]. 周尚兵. 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8(04)
[7]試論地域、地域文化與文學[J]. 王祥. 社會科學輯刊. 2004(04)
[8]周邦彥年青時期荊州、長安詞考補正[J]. 孫虹. 江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4(03)
[9]宋代荊江堤防的歷史考察[J]. 楊果. 中國史研究. 1999(04)
[10]唐、五代至北宋江陵長江堤防考[J]. 楊果. 中國歷史地理論叢. 1999(02)
博士論文
[1]王粲研究[D]. 王金龍.華中師范大學 2017
[2]漢末魏晉地域文化與文學研究[D]. 宋展云.揚州大學 2012
[3]曹植文學研究[D]. 邢培順.山東師范大學 2010
碩士論文
[1]南宋國防中的荊襄地區(qū)[D]. 鄧京.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 2017
[2]唐代江陵地區(qū)經(jīng)濟研究[D]. 李林.長江大學 2014
[3]六朝荊州地記研究[D]. 周斌.山東師范大學 2013
[4]《西曲歌》所見南朝荊襄社會風貌研究[D]. 黃鶯.湖北大學 2013
[5]唐代詩人的荊州情結(jié)[D]. 張興旺.長江大學 2013
[6]黃庭堅貶謫時期尺牘研究[D]. 賴仕賢.福建師范大學 2012
[7]宋元時期江漢平原經(jīng)濟開發(fā)若干問題研究[D]. 陳曦.武漢大學 2004
本文編號:3155603
【文章來源】:河北師范大學河北省
【文章頁數(shù)】:100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緒論
第一章 北宋荊州地域特點
第一節(jié) 荊州政區(qū)沿革考述
一、宋以前的古荊州
二、北宋時期的荊州建置
第二節(jié) 荊州的自然地理風貌
一、荊州地區(qū)秀麗的名山
二、荊州地區(qū)奔涌的河流
第三節(jié) 荊州的便捷水路與城建堤壩的建筑
一、荊州便利的水路條件
二、荊江堤壩的修筑對荊州城的保護
第四節(jié) 荊襄驛道的便利交通與荊州的社會經(jīng)濟狀況
一、荊襄驛道——國家轉(zhuǎn)運物資的重要干線
二、荊州“控吳蜀之咽喉,兼襄漢之唇齒”——北宋國家的腹心地帶
第二章 北宋荊州詩人與荊州詩創(chuàng)作
第一節(jié) 為官詩人
第二節(jié) 行旅詩人
第三節(jié) 本土詩人
第三章 北宋荊州詩的主題論析
第一節(jié) 濱江城市與荊州詩的自然主題
一、詩中代表性的荊江風光
二、其他自然風光的吟詠
三、荊州自然風光的特點
第二節(jié) 中南風物與荊州詩的風俗主題
一、詩中描寫的中南風物
二、風土民情的紀實性書寫
第三節(jié) 歷史名城與荊州詩的詠史懷古主題
一、荊州詩歌的歷史文化積淀
二、北宋荊州詠史懷古詩歌中的情感底蘊
第四節(jié) “七省通衢”與荊州詩的交游主題
一、交游中的送別情感
二、交游中戲謔的文人心態(tài)
三、文人以詩會友的往來活動
四、文人深層心理的形成原因探析
第四章 北宋荊州詩的藝術(shù)特質(zhì)
第一節(jié) 北宋詩人荊州情感的轉(zhuǎn)變
第二節(jié) 荊州詩歌的抒情模式與結(jié)構(gòu)特點
第三節(jié) 荊州詩歌中的登樓模式解析
一、登樓生愁被北宋詩人接受的原因
二、北宋荊州詩歌中的登樓抒情
第四節(jié) 荊州詩歌積淀的意象語符解析
一、自然風物中文人視角——以“漢水”、“荊江”為主
二、歷史變化的今昔感嘆——“渚宮”、“荊州”的深層解讀
結(jié)語
參考文獻
后記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唐代荊州詩歌中的“地標性”書寫及“地標化”過程——以“渚宮”景觀為例[J]. 謝錦文,戴偉華. 牡丹江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4(04)
[2]黃庭堅被貶荊州、益州時用筆考證[J]. 劉麗文. 北方文學(下半月). 2012(09)
[3]李白與荊楚文化[J]. 孟修祥. 三峽論壇(三峽文學.理論版). 2011(04)
[4]從江陵“金堤”的變遷看宋代以降江漢平原人地關(guān)系的演變[J]. 陳曦. 江漢論壇. 2009(08)
[5]論“西曲”中的“江陵樂”與荊楚民俗[J]. 孫菊容. 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9(06)
[6]技術(shù)變革視野下唐宋間荊襄經(jīng)濟盛衰原因論析[J]. 周尚兵. 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8(04)
[7]試論地域、地域文化與文學[J]. 王祥. 社會科學輯刊. 2004(04)
[8]周邦彥年青時期荊州、長安詞考補正[J]. 孫虹. 江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4(03)
[9]宋代荊江堤防的歷史考察[J]. 楊果. 中國史研究. 1999(04)
[10]唐、五代至北宋江陵長江堤防考[J]. 楊果. 中國歷史地理論叢. 1999(02)
博士論文
[1]王粲研究[D]. 王金龍.華中師范大學 2017
[2]漢末魏晉地域文化與文學研究[D]. 宋展云.揚州大學 2012
[3]曹植文學研究[D]. 邢培順.山東師范大學 2010
碩士論文
[1]南宋國防中的荊襄地區(qū)[D]. 鄧京.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 2017
[2]唐代江陵地區(qū)經(jīng)濟研究[D]. 李林.長江大學 2014
[3]六朝荊州地記研究[D]. 周斌.山東師范大學 2013
[4]《西曲歌》所見南朝荊襄社會風貌研究[D]. 黃鶯.湖北大學 2013
[5]唐代詩人的荊州情結(jié)[D]. 張興旺.長江大學 2013
[6]黃庭堅貶謫時期尺牘研究[D]. 賴仕賢.福建師范大學 2012
[7]宋元時期江漢平原經(jīng)濟開發(fā)若干問題研究[D]. 陳曦.武漢大學 2004
本文編號:315560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renwendili/31556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