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的“類生活”與“人的解放”
本文選題:人的存在 切入點:類生活 出處:《理論建設(shè)》2016年01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類生活"是馬克思既區(qū)別于黑格爾又區(qū)別于費爾巴哈的一個重要理念,在馬克思看來,真實的人固然是現(xiàn)實的、個體的、自然的人,然而,如果人離開了所生活的"類",離開了社會,人的存在就只能是一種孤立的從而也必然是抽象的存在。馬克思的"類生活"雖然具有費爾巴哈的話語色彩,但卻超越了費爾巴哈。費爾巴哈所承認的"類"存在物只是針對"生理學(xué)"意義上的人即自然的人本身,而沒有真正觸及到社會中的人即人的"類生活"。因此,我們說馬克思的"類生活"之所以高于費爾巴哈,就在于馬克思已經(jīng)看到人的真正本質(zhì)并不是"生理學(xué)"意義上的存在,而是一切社會關(guān)系的總和。
[Abstract]:"Class life" is an important idea that Marx distinguished from Hegel and Feuerbach. In Marx's view, real people are real, individual and natural people, however, If people leave the "classes" and the society, the existence of human beings can only be an isolated and abstract existence. Although Marx's "Class Life" has a Feuerbach discourse color, But beyond what Feuerbach Feuerbach admits, the "class" existence is directed only at the human being in the sense of "physiology," and does not really touch upon the "kind of life" of human beings in society... We say that Marx's "kind of life" is higher than Feuerbach because Marx has seen that the real essence of man is not the existence in the sense of "physiology", but the sum of all social relations.
【作者單位】: 上海師范大學(xué)馬克思主義學(xué)院;
【基金】:全國教育科學(xué)“十二五”規(guī)劃課題國家一般項目“馬克思‘人的解放’與新時期核心價值教育問題研究”(編號BEA130027)的階段性成果
【分類號】:A811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宏興;恩格斯與《費爾巴哈論》[J];宿州學(xué)院學(xué)報;2005年02期
2 舒永生;;從類到社會——論馬克思對費爾巴哈的超越究竟在哪里?[J];安徽教育學(xué)院學(xué)報;2006年01期
3 郭艷君;;論馬克思對費爾巴哈“自然人”的繼承與超越[J];學(xué)術(shù)交流;2006年07期
4 朱虹;吳楠;;《費爾巴哈》中人與社會的關(guān)系[J];天水行政學(xué)院學(xué)報;2007年01期
5 李玲;;從直觀到實踐:馬克思對費爾巴哈“感性”的超越[J];河南師范大學(xué)學(xué)報(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2009年06期
6 趙艷君;潘思柳;;馬克思對費爾巴哈的徹底超越[J];資治文摘(管理版);2009年06期
7 安啟念;;《關(guān)于費爾巴哈的提綱》與馬克思對費爾巴哈的超越[J];北京行政學(xué)院學(xué)報;2010年03期
8 梅杰;;馬克思對費爾巴哈宗教觀的繼承與創(chuàng)新[J];工會論壇(山東省工會管理干部學(xué)院學(xué)報);2011年03期
9 武威利;冷琳琳;;馬克思對費爾巴哈哲學(xué)的清算[J];哈爾濱學(xué)院學(xué)報;2011年09期
10 左海姣;;《費爾巴哈論》闡明的歷史唯物主義思想及其當代價值[J];經(jīng)濟與社會發(fā)展;2011年12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2條
1 涂途;;關(guān)于馬克思早期思想中的費爾巴哈影響[A];全國馬列文藝論著研究會學(xué)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1年
2 田改偉;;第十講 《費爾巴哈論》:系統(tǒng)闡述馬克思主義哲學(xué)的經(jīng)典著作[A];認真讀點馬列原著20講[C];2006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2條
1 ;忽視人的主體性曲解了馬克思[N];東方早報;2012年
2 徐劍梅;洋本本與土本本是相通的[N];學(xué)習時報;2013年
相關(guān)博士學(xué)位論文 前6條
1 王永山;馬克思與費爾巴哈[D];蘇州大學(xué);2004年
2 李長虹;從理性批判到實踐批判[D];吉林大學(xué);2010年
3 陳曙光;以人為本“元”論[D];武漢大學(xué);2010年
4 劉金萍;主體形而上學(xué)批判與馬克思的“主體性”思想[D];吉林大學(xué);2008年
5 潘惠香;馬克思的《提綱》在理解中的命運[D];蘇州大學(xué);2008年
6 陳樞卉;馬克思主義與人道主義[D];蘇州大學(xué);2006年
相關(guān)碩士學(xué)位論文 前10條
1 王麗杰;論費爾巴哈的感性人學(xué)及馬克思對它的超越[D];黑龍江大學(xué);2008年
2 谷艷;“三個費爾巴哈”與恩格斯對馬克思主義哲學(xué)實質(zhì)的理解[D];揚州大學(xué);2010年
3 劉翠玉;馬克思對費爾巴哈哲學(xué)的批判[D];云南師范大學(xué);2005年
4 雷勇;論費爾巴哈的人本主義及馬克思對它的超越[D];四川師范大學(xué);2006年
5 李金齊;馬克思超越費爾巴哈的實質(zhì)[D];蘇州大學(xué);2002年
6 王振杰;馬克思對費爾巴哈感性人學(xué)的批判與超越[D];西北師范大學(xué);2012年
7 宋偉林;論馬克思哲學(xué)對費爾巴哈人本主義的超越[D];山東師范大學(xué);2013年
8 王亞琴;費爾巴哈宗教批判對馬克思創(chuàng)立唯物史觀的影響[D];安徽師范大學(xué);2012年
9 程敬華;馬克思對費爾巴哈“人的本質(zhì)”思想的超越[D];東北師范大學(xué);2006年
10 王艷艷;從“類”的異化到“類”的解放[D];沈陽師范大學(xué);2011年
,本文編號:164860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16486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