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墨正名辯謬的異同
本文選題:正名 + 謬誤 ; 參考:《社會科學輯刊》2001年01期
【摘要】:春秋末期,出于社會治亂的需要,孔子提出了“正名”學說,對“名不正”的謬誤進行了批評;其后,墨家也提出了“取實予名”、“以名舉實”的主張,并從不同的角度對謬誤進行了分析。在孔墨正名辯謬,并以此來辨正同異貴賤,辯明是非治亂的過程中,他們在思維認識上有其同和異,在路徑上有其同和異,,在方法論上有其同和異,并以此熔鑄了他們各自的求真精神和求治精神。
[Abstract]:At the end of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Confucius put forward the theory of "correct name" and criticized the fallacy of "incorrect name" out of the need of the society to govern chaos. Subsequently, the Mohist school also put forward the idea of "taking facts and giving names" and "giving names with names". The fallacy is analyzed from different angles. In the process of distinguishing the correct name of Kong Mo with correct name, and using it to distinguish between right and wrong, and to distinguish between right and wrong, they have their own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thinking cognition,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path, and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methodology. In this way, they cast their spirit of seeking truth and seeking cure.
【作者單位】: 南開大學哲學系!天津300071
【分類號】:B812.5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楊賽;;荀子正名新論[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08年02期
2 王惠榮;近代墨學復興與晚清儒學[J];安徽史學;2005年05期
3 耿云志;;胡適關(guān)于中國近代文化轉(zhuǎn)型的幾個重要觀念[J];安徽史學;2007年05期
4 韋長發(fā);疏子平;;胡適人權(quán)思想的形成淵源[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5期
5 呂進;;《指物論》意義探析[J];畢節(jié)學院學報(綜合版);2006年03期
6 楊武金;;中西邏輯比較研究的意義、原則和基本內(nèi)容[J];畢節(jié)學院學報;2010年07期
7 胡安武;劉新玉;;孔子的悲劇人生[J];成功(教育);2008年05期
8 孫中原;;邏輯元研究導論[J];重慶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7期
9 李敏;張睿;;論科學發(fā)展觀與繼續(xù)教育和諧發(fā)展的關(guān)系[J];楚雄師范學院學報;2008年03期
10 逄增玉,胡玉偉;進化論的理論預設(shè)與胡適的文學史重述[J];東北師大學報;2002年01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4條
1 孫中原;;中西邏輯比較研究[A];和諧社會:公共性與公共治理——2004學術(shù)前沿論壇論文集[C];2004年
2 朱人求;;儒家文化發(fā)生論與當代中國文化創(chuàng)新[A];傳統(tǒng)文化與先進文化構(gòu)建[C];2004年
3 劉巍;;“諸子不出于王官論”的建立、影響與意義——胡適“但開風氣不為師”的范式創(chuàng)新一例[A];中華民國史研究三十年(1972—2002)——中華民國史(1912—1949)國際學術(shù)討論會論文集(中卷)[C];2002年
4 楊武金;;中西邏輯比較研究的意義、原則和基本內(nèi)容[A];“回顧與前瞻:中國邏輯史研究30年”全國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艷國;破與立的文化激流——五四時期孔子及其學說的歷史命運[D];華中師范大學;2001年
2 王人博;中國近代憲政思潮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01年
3 陳志燁;一般社會中的勞動研究[D];西北大學;2002年
4 彭華;陰陽五行研究(先秦篇)[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5 劉軍平;張岱年哲學思想研究[D];武漢大學;2005年
6 劉東方;“五四”時期胡適的文體理論[D];山東師范大學;2006年
7 黃海嘯;張君勱人生哲學研究[D];山東大學;2006年
8 李志強;公元前6-前3世紀中西方語言學的萌芽[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9 彭邦本;先秦禪讓傳說新探[D];四川大學;2006年
10 劉利民;在語言中盤旋[D];四川大學;2007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盼慧;象思維與《紅樓夢》中象表征的翻譯[D];江南大學;2010年
2 李嵐;張心(氵山一王攵)與《偽書通考》[D];廣西師范大學;2001年
3 于霞;戰(zhàn)國名實之辯的文化解釋[D];陜西師范大學;2002年
4 陳轉(zhuǎn)青;試論沈有鼎對《墨經(jīng)》邏輯思想的研究[D];河南大學;2003年
5 孫慧明;利·威·名[D];河北大學;2004年
6 張燕伶;變革與融通:走向文化的時代性與民族性的統(tǒng)一[D];上海師范大學;2005年
7 賀征兵;論唐代數(shù)學的發(fā)展及其對現(xiàn)代的啟示[D];湖南大學;2005年
8 黃德俊;荀子政治思想的現(xiàn)代價值[D];河海大學;2006年
9 高倩;現(xiàn)代哲學與中國古代哲學的互釋[D];河北大學;2006年
10 戚萍;一時代有一時代之文學[D];青島大學;2006年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董廷珠;張希平;;孔子“正名”諸解駁正[J];晉陽學刊;1993年04期
2 胡芳,辛文;關(guān)于《金瓶梅》人物研究的回顧——暨對"淫婦"惡謚正名的新思考[J];徐州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02期
3 張進德;;元雜劇“題目正名”考釋[J];晉陽學刊;2008年05期
4 余樹蘋;;從方法論的角度看胡適的《中國哲學史大綱》[J];青海民族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0年04期
5 劉玉娥,谷繼華;論“風”、“騷”之異同[J];濮陽教育學院學報;2002年01期
6 張培國;孔子的禮治和德治思想淺析[J];聊城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04期
7 戴寧淑;論賈誼《新書》中的正名方法[J];鄭州航空工業(yè)管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2期
8 汪詩s
本文編號:202643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ljx/20264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