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社科論文 > 邏輯論文 >

名稱描述理論和歷史因果理論比較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6-10-10 17:44

  本文關鍵詞:名稱描述理論和歷史因果理論比較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河北大學》 2011年

名稱描述理論和歷史因果理論比較研究

張佳一  

【摘要】:名稱問題在語言哲學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名稱理論大體可以分為兩派:描述理論和歷史因果理論。描述理論以弗雷格、羅素為代表,認為一切名稱都有涵義,其涵義就是與該對象相關的摹狀詞。名稱與現(xiàn)實的聯(lián)系是通過一個或一組摹狀詞建立起來的,這是一種間接的聯(lián)系。歷史因果理論的代表人物是克里普克和普特南,認為一切名稱都只是純粹的指示詞,沒有涵義,只有指稱。名稱的所指是通過歷史因果鏈條確定下來的。這種指稱不通過任何描述或摹狀作為中介,名稱和現(xiàn)實之間是一種直接的聯(lián)系。 名稱描述理論和歷史因果理論各有其合理之處,也存在不足。描述理論從認識主體出發(fā)研究專名,認為專名的涵義與一組摹狀詞相聯(lián)系,但忽略了專名的社會功能。歷史因果理論重視社會因素對語言的影響,強調歷史因果鏈條對名稱指稱的作用,但是忽略了名稱在歷史因果鏈條的傳遞過程中所獲得的不可缺少的意義。比較兩種名稱理論,結合其各自優(yōu)點并將二者融合,對深入理解語言與現(xiàn)實的關系,正確解決名稱意義問題,都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
【學位授予單位】:河北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1
【分類號】:B812
【目錄】:

  • 摘要5-6
  • Abstract6-8
  • 引言8-10
  • 第1章 名稱理論的起源10-13
  • 1.1 穆勒的名稱理論10-11
  • 1.2 穆勒的名稱理論對后世名稱理論發(fā)展的影響11-13
  • 第2章 名稱描述理論13-27
  • 2.1 弗雷格的專名理論13-17
  • 2.1.1 專名的涵義和意謂13-15
  • 2.1.2 專名和概念詞的區(qū)別15-17
  • 2.2 羅素的摹狀詞理論17-23
  • 2.2.1 羅素的限定摹狀詞17-20
  • 2.2.2 羅素的摹狀詞和專名的區(qū)分20-23
  • 2.3 維特根斯坦的名稱理論23-24
  • 2.4 塞爾的簇摹狀詞理論24-27
  • 第3章 名稱歷史因果理論27-37
  • 3.1 克里普克的歷史因果理論27-34
  • 3.1.1 歷史因果理論的邏輯基礎27-30
  • 3.1.2 專名和摹狀詞的劃分30-32
  • 3.1.3 歷史因果鏈條決定專名的指稱32-34
  • 3.2 普特南的名稱理論34-37
  • 3.2.1 自然種類名稱34-35
  • 3.2.2 指稱與實在論35-37
  • 第4章 名稱描述理論和歷史因果理論的比較與融合37-42
  • 4.1 名稱描述理論和歷史因果理論的比較37-40
  • 4.2 名稱描述理論和歷史因果理論的融合40-42
  • 結語42-43
  • 參考文獻43-45
  • 致謝45
  • 下載全文 更多同類文獻

    CAJ全文下載

    (如何獲取全文? 歡迎:購買知網(wǎng)充值卡、在線充值、在線咨詢)

    CAJViewer閱讀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9條

    1 馮棉;名稱的涵義與指稱——從穆勒到克里普克[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年03期

    2 陳嘉映;;維特根斯坦的哲學觀[J];現(xiàn)代哲學;2006年05期

    3 張燕京;從邏輯哲學看弗雷格的"真"理論[J];自然辯證法研究;2003年06期

    4 張燕京;弗雷格與達米特意義理論的特征差異及其根源——從邏輯哲學的觀點看[J];自然辯證法研究;2004年02期

    5 劉葉濤;自然種類名稱與嚴格性——克里普克通名理論的一個疑點[J];自然辯證法研究;2005年01期

    6 江怡;《邏輯哲學論》中的實在論與本體論[J];哲學研究;1998年06期

    7 張家龍;論名稱和指示詞[J];哲學研究;2002年12期

    8 王路;涵義與意謂——理解弗雷格[J];哲學研究;2004年07期

    9 王路;;意義理論[J];哲學研究;2006年07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胡長兵,胡萬年;魯賓遜能有一門語言嗎?[J];安徽電氣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4年04期

    2 周方珠;論社交指示的翻譯[J];安徽大學學報;2002年01期

    3 秦瑋遠;;“說謊者悖論”的再探討[J];安徽大學學報;2006年01期

    4 曾文雄;;中西語言哲學“語用學轉向”新解[J];安徽大學學報;2006年04期

    5 杜國平;馬亮;;哲思邏輯的判定問題[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5期

    6 詹全旺;;新聞言語行為分析[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1期

    7 杜國平;;知識蘊涵時態(tài)邏輯系統(tǒng)[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5期

    8 張小紅;;語言背后的鏡子——簡析預設在語言概念功能中的深層特征[J];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1期

    9 王習勝;;“悖論”概念的幾個層面[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年04期

    10 林莉蘭;;奧斯汀言語行為二分說述評[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年0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劉紅嬰;;論法定程序的“以言行事”[A];邊緣法學論壇[C];2005年

    2 張燕;;弗雷格意義理論淺析[A];語言與文化研究(第六輯)[C];2010年

    3 樓巍;許為民;;技性科學觀:科學的當代性和復雜性[A];全國科學技術學暨科學學理論與學科建設2008年聯(lián)合學術年會浙江大學論文集[C];2008年

    4 趙超;;科學理論的可比性問題研究[A];第三屆全國科技哲學暨交叉學科研究生論壇文集[C];2010年

    5 周頻;;在學習詞典中采用語義網(wǎng)絡凸顯語詞意義[A];中國辭書學會雙語詞典專業(yè)委員會第6屆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專輯[C];2005年

    6 張慶熊;;語言、世界和交往行為——評哈貝馬斯對維特根斯坦的語言哲學的繼承和批評[A];國外馬克思主義與當代中國——第三屆國外馬克思主義論壇會議論文集[C];2008年

    7 孔慧;;哈貝馬斯論塞爾的《意義、交往及表現(xiàn)》[A];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評論(7)[C];2009年

    8 張四化;葛宇寧;;從對集合論悖論的剖析看制約邏輯的客體性[A];貴州制約邏輯學會2005年學術年會暨首屆全國性邏輯系統(tǒng)專題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9 戴昭銘;;語言功能和可能規(guī)范[A];世紀之交的中國應用語言學研究——第二屆全國語言文字應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1998年

    10 胡志堅;;個案裁判規(guī)范之構建是司法裁決證立的關鍵[A];第十六屆全國法律邏輯學術討論會論文(成就·反思·前瞻——中國法律邏輯三十年)[C];2008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鄭霞;“沒有新的語言就沒有新的世界”—巴赫曼小說中的語言批判與維特根斯坦的語言批判哲學[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2 施佳勝;經(jīng)典 闡釋 翻譯——《文心雕龍》英譯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3 原雪;二語/外語語境下的批判性閱讀理論構建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4 武克勤;英伽登文學本體論思想研究[D];蘇州大學;2010年

    5 張紅峰;大學組織變革中的博弈分析[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6 劉娜;哲學語用學視域中的教育實踐[D];南開大學;2010年

    7 孫小龍;規(guī)范、推論與社會實踐[D];南京大學;2011年

    8 張愛珍;模糊語義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9 姜燕;漢語口語美學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10 胡慧華;符號化:當代消費社會批判的一個維度[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任芝;請求言語行為的俄英對比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2 譚艷;認知語義學在小學英語詞匯教學中的應用[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3 孫長城;試論公民法律意識的生成[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4 張倫建;語言的召喚—當代中國語言批評的特點與反思[D];廣西民族大學;2010年

    5 李本加;藏族文學語言學及其藝術史研究[D];西北民族大學;2010年

    6 吳松;偶開天眼覷紅塵[D];安徽師范大學;2010年

    7 黨姣;從指稱角度回應科學理論的不可通約性[D];昆明理工大學;2010年

    8 鄭昊;歸納邏輯或然性問題研究[D];昆明理工大學;2010年

    9 李寧;現(xiàn)代家居環(huán)境的室內(nèi)設計語言研究[D];昆明理工大學;2009年

    10 蔣鑫;馬克思、恩格斯語言觀與維特根斯坦語言哲學比較研究[D];昆明理工大學;2009年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鄧艷桃;于金伙;;對專名涵義和指稱的歷史探討[J];焦作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6年01期

    2 胡群香;;塞爾和克里普克的專名理論比較[J];鄭州航空工業(yè)管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1期

    3 程本學;;專名意義的兩種理論及其融合[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3期

    4 王芳;;略論模態(tài)語境中指稱的隱晦性問題[J];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11年04期

    5 張佳一;;試析弗雷格專名理論和羅素摹狀詞理論的區(qū)別[J];商業(yè)文化(學術版);2009年09期

    6 梁義民;任曉明;;簡析羅素的摹狀詞理論[J];淮陰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03期

    7 胡素梅;;從羅素的“三大難題”到摹狀詞理論[J];綏化學院學報;2009年06期

    8 張木春;;羅素摹狀詞理論述評[J];和田師范?茖W校學報;2007年01期

    9 程本學;;從對立統(tǒng)一看關于專名的摹狀詞理論與歷史因果理論[J];嶺南學刊;2008年05期

    10 李勇;張存建;;專名的涵義與指稱研究述評[J];重慶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8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灝;;意義與指稱不可兼得——對一種意義理論的批評[A];首屆、第二屆中國科技哲學及交叉學科研究生論壇獲獎文集[C];2009年

    2 張灝;;代羅素反駁唐納南—論摹狀詞的指稱性使用[A];第二屆中國科技哲學及交叉學科研究生論壇論文集(博士卷)[C];2008年

    3 徐竹;;“介入之下的不變性”——論可操作性因果概念及其社會科學哲學意義[A];第三屆全國科技哲學暨交叉學科研究生論壇文集[C];2010年

    4 關開澄;;用“四德一因果一心”梯次教化推動人們的行為與規(guī)范建設[A];繁榮學術 服務龍江——黑龍江省第二屆社會科學學術年會優(yōu)秀論文集(上冊)[C];2010年

    5 張安民;;摹狀詞及其一般性[A];邏輯研究文集——中國邏輯學會第六次代表大會暨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2000年

    6 周柏喬;;論表述[A];第三次金岳霖學術思想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7 張家龍;;羅素的摹狀詞理論述評[A];全國邏輯討論會論文選集[C];1979年

    8 季斌;;羅素的意義理論[A];1997年邏輯研究專輯[C];1997年

    9 李珍;;意向性與因果性——基于干預主義因果論進路的意向因果性的研究[A];山西大學2008年全國博士生學術論壇(科學技術哲學)[C];2008年

    10 眇翁;;方雨樓非方若辨[A];《內(nèi)蒙古金融研究》錢幣文集(第二輯)[C];2003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N];中國郵政報;2002年

    2 于彤;[N];中國郵政報;2002年

    3 記者 譚劍;[N];新華每日電訊;2002年

    4 ;[N];黑龍江日報;2000年

    5 記者 董超文 劉雙 通訊員 曾綺玲 虞海霞 實習生 張睿;[N];深圳商報;2010年

    6 記者 吳偉鋒;[N];湄洲日報;2008年

    7 王侃 浙江師范大學文學院;[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8 張素琪;[N];美術報;2002年

    9 孫機;[N];中國文物報;2000年

    10 古召;[N];中國商報;2002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聶大海;語言指稱的同一性與必然性[D];吉林大學;2011年

    2 張立娜;個體詞的邏輯語義[D];清華大學;2007年

    3 陳杰;以康德批判哲學為進路的內(nèi)向指稱意義理論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8年

    4 劉瓊;虛構的語言哲學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8年

    5 駱傳偉;專名的涵義與指稱[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1年

    6 金河鐘;殷商金文詞匯研究[D];山東大學;2008年

    7 何凌霞;《三國志》專名研究[D];復旦大學;2009年

    8 劉高岑;語言、心智與世界[D];山西大學;2004年

    9 李滌非;基因與身體的哲學[D];武漢大學;2005年

    10 何朝安;涵義的形而上學研究[D];復旦大學;2012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佳一;名稱描述理論和歷史因果理論比較研究[D];河北大學;2011年

    2 劉東;從“信念之謎”看專名意義之辯[D];燕山大學;2010年

    3 范貴云;克里普克的專名理論[D];蘇州大學;2010年

    4 石婷;現(xiàn)代漢語專名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5 李娟;摹狀詞理論研究[D];西南師范大學;2005年

    6 毋東花;名稱指稱理論研究[D];西南大學;2010年

    7 黃勤;摹狀詞理論的歷史、現(xiàn)狀與未來[D];西南大學;2010年

    8 曹雪;基于順應理論的摹狀詞指稱分析[D];黑龍江大學;2012年

    9 符佳;克里普克專名指稱理論述評[D];西南大學;2009年

    10 羅歡;羅素摹狀詞理論研究[D];燕山大學;2010年


      本文關鍵詞:名稱描述理論和歷史因果理論比較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136481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ljx/136481.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d62aa***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